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P33

  ..續本文上一頁生和佛是平等的。在佛的份上,也沒有多一點點甚麼;在衆生的份上,也沒有少了一點點甚麼,甚麼也沒有少。在佛的地位上,甚麼也沒有多。那麼衆生所以和佛是一樣的,是平等平等的。所以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因爲這個,所以說,「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假設的話,你要一定說有衆生是佛度的的話,「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這個時候,佛就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這個四相也沒有空啊!佛叫一切衆生都要離相,何況佛自己呢?所以佛度一切衆生是衆生自度,佛並沒有度衆生。因爲甚麼佛沒有度衆生?因爲佛沒有我相。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如來說「有我」,「則非有我。」怎麼叫有我即非有我呢? 這個「有我」,是一個假我,「即非有我」,這不是一個真我。「而凡夫之人」:而這一般凡夫之人「以爲有我。」以這個假我,就當成一個真我了。以這個假的就當一個真的了。可是雖然這樣講,以假我當成真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須菩提,現在所謂的凡夫,將來也是成佛的。所以「如來說即非凡夫。」那麼他暫時間雖然是凡夫,將來也會成佛的,你不要拿著他當凡夫來看哪!所以佛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這一切衆生,將來都是要成佛的,但以妄想執著未能證得。就因爲有個妄想,有個執著,所以才沒有能成佛,暫時作凡夫,那麼將來都會成佛的。所以佛說,「如來說凡夫者」,這個凡夫「是名凡夫。」如來說這個,「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將來不是凡夫。「是名凡夫」:是暫時間有個凡夫的名字。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啊,你不要看他是凡夫。佛觀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佛看所有的衆生都是他過去生中的父母,將來的諸佛,所以「是名凡夫」:這暫時間是凡夫而已。

   B26.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于意雲何」:在你的意思裏怎麼樣子呢?「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你可以,以這個叁十二相就認爲是如來嗎?「觀如來」﹣﹣前邊這個是「見如來」,「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這是「觀。」那麼「見」呢,是在形上說的,可以看見的;這「觀」呢,是由心裏邊的作用。這個「觀」是觀想、觀相。這個「觀」,是作意觀察,用你這個心意來觀察;不是單單用眼睛來見,所以這叫「觀如來」。說,可以,以這個叁十二相,你觀如來,你這樣就是,認爲是如來的相了嗎?「須菩提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因爲前邊,說「見如來」,他這兒「觀如來」,那麼他就說,「如是如是。」他說,是的,是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來觀想如來的這個法身。「佛言」:佛又說了。佛說,「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假設要是以叁十二相來觀想如來的話﹣﹣這個「者」;「者」就是以這樣子來觀察的話﹣﹣「轉輪聖王。則是如來」呀!那麼,像你這樣說,那個轉輪聖王他也有叁十二相,他這叁十二相;既然有叁十二相,也就是佛吧?

   這個轉輪聖王叁十二相,和佛的叁十二相,相差不遠。佛的叁十二相是非常清楚,很明顯的;而這個轉輪聖王,他這叁十二相,和佛的叁十二相比較,稍微黯淡一點。黯淡,就是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在這個有五眼六通的人,可以能分別得出來;那麼一般的普通人,有的人就分別不出來。所以分別不出來,你要以叁十二相來觀見如來了的話,那麼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啊?轉輪聖王即是如來了,就是佛啦?「須菩提白佛言」:須菩提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一說的話,他又對佛說了,「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那麼現在,我聽佛這樣一講的話,佛這個意思,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是不應該以叁十二相來觀想如來,來見如來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這個釋迦牟尼佛,聽見須菩提這樣一說,于是乎就給他說偈言了。這個偈言,就是下邊的四句偈,這個所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四句偈,前幾天這個果和來問我,現在我跟你清楚一點的講,你要記得。這個「若以色見我」:以這個叁十二相來見如來,這就是「以色見」。以這個四辯,八音,佛有八種的美妙音聲,來見如來的話,「是人行邪道」:這個人哪,他怎麼叫邪道呢?「邪道」,就是落于有邊了;落于有邊就是,不是中道;不是中道,所以就不能見如來。

   這個《華嚴經》上說:「應化非真佛。」應身和化身,這不是真佛。那麼這叁十二相都是屬于應化身的,並不是佛的法身;不是法身,所以,你要以叁十二相這個有形有相的來見我,這就叫「以色見我。」以這個有形相的、有色相的來見我。「以音聲求我」,以這個尋聲,尋這個聲音,找這個佛的聲音,來見佛,來求佛。「是人行邪道」,這個人是著到這個相上了,是一種有爲法,所以「不能見如來。」因爲不合乎中道,所以就不能見如來。如來是中道,不偏于空,不落于有;不落于斷見,也不落于常見。你這個邪道就是,不是落于斷見就是落于常見了。斷常二見:斷見就是滅了,斷滅相;常見就是不滅,永遠不滅。但是這都是偏的,不是中道。所以這不是中道,你求如來的法身是無有是處的,是不可以的。

   那麼講到這個地方,以前這目連想找佛的音聲,看看佛的音聲,到甚麼地方是個邊際。他就用他的神通,向東方去找佛的音聲。過了千萬億佛土那麼遠,比現在打入太空的火箭,還遠成萬萬倍。但是跑到這麼遠去,聽到佛說法的聲音,還是猶如在目前,就像在他耳朵旁邊和他講話一樣的。所以找佛聲音的邊際,是找不到的,不知道佛的聲音出去多遠。那麼所以「以音聲來求我。是人行邪道。」這個人,所行的不是中道,是邪道。「不能見如來」,永遠都見不著如來的法身的。

   B27.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這一篇經文是恐怕一切衆生,說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那麼懷疑這個佛怎麼又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恐怕有人懷疑,所以佛又說這一段經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說,假設你要是作這種的想法,「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如來,不是以這個具足諸相,具足一切福德智慧之相,而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莫作是念」:須菩提!你切記不要作這種的想法。爲甚麼呢?你作這種的想法就是斷滅相,「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說,如來不是福足慧足,這具足諸相了而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須菩提!假設你要是作這一種的想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你要是這樣想,這就是有一種斷滅相。「斷」,就是斷滅了,這是執一種斷滅。有的外道就執著一種常。所以,佛恐怕人落到這個斷滅相上,所以又說這一段的經文。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這樣人、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人,「說諸法斷滅」,他不能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你不要這樣想,不要說是,不以具足相就會得到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何以故」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的人,「于法不說斷滅相」啊!在這一切諸法裏邊,是講的中道了義,不說斷法,也不說這個常法。既然不執斷,也不執常,這才是中道,不會落于二邊,落于斷常二見。你要落到斷見上,這也不是佛法;落到常見上,也不是佛法;你不合乎佛法就不能成佛。所以,修佛法的人要明白中道;明白中道就不會執斷見或執著有常見了。

   現在在這個西方的國家,這個佛教正在孩提的時候,就好像小孩子的時候。在這個時候,需要每一個人都共同努力,來令佛教發揚光大。我們所有歡喜學習佛法的人,都應該以佛教作爲我們每一個人的最重要的責任,不要推诿,不要認爲弘揚佛法是旁人的事情。每一個人都以弘揚佛法、講經說法作爲自己應盡的一種責任,應行的一種天職。晝夜六時,要自己想一想,我是一個佛教徒,我皈依叁寶了,我對于佛教有甚麼貢獻?有甚麼幫助?如果要有,應該更多一點;要沒有就應該努力。所以現在本堂所講的經典,需要有人把它再複講一次。

   今天這果前很奮勇的,很有勇氣的,他負責複講這個《法華經》。那麼還有《地藏經》和《金剛經》,再找兩位出來把它複講一次,給大家聽一聽。那麼這個《地藏經》在我想象中﹣﹣我不知道他同意不同意﹣﹣在我的想象中和這果甯的想象中,大約果前也很同意的,就想推舉,這個果遵出來複講《地藏經》。那麼他尊我不尊我,我就不知道了!不過講是這樣講。那麼還有《金剛經》,這個《金剛經》,看看哪一位不懶惰的人才可以講;懶惰的人不能講《金剛經》!《金剛經》,要好像金剛那麼堅固。那個勇氣更要十倍、百倍,好像金剛那麼樣子 strong (堅固),能摧毀一切旁門外道。所以,看看誰發心再出來講《金剛經》。在這個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這叁天輪著講。那麼一方面有人再把它複講一次,用英…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