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和佛是平等的。在佛的份上,也没有多一点点甚么;在众生的份上,也没有少了一点点甚么,甚么也没有少。在佛的地位上,甚么也没有多。那么众生所以和佛是一样的,是平等平等的。所以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因为这个,所以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假设的话,你要一定说有众生是佛度的的话,「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这个时候,佛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这个四相也没有空啊!佛叫一切众生都要离相,何况佛自己呢?所以佛度一切众生是众生自度,佛并没有度众生。因为甚么佛没有度众生?因为佛没有我相。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如来说「有我」,「则非有我。」怎么叫有我即非有我呢? 这个「有我」,是一个假我,「即非有我」,这不是一个真我。「而凡夫之人」:而这一般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以这个假我,就当成一个真我了。以这个假的就当一个真的了。可是虽然这样讲,以假我当成真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须菩提,现在所谓的凡夫,将来也是成佛的。所以「如来说即非凡夫。」那么他暂时间虽然是凡夫,将来也会成佛的,你不要拿着他当凡夫来看哪!所以佛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这一切众生,将来都是要成佛的,但以妄想执着未能证得。就因为有个妄想,有个执着,所以才没有能成佛,暂时作凡夫,那么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佛说,「如来说凡夫者」,这个凡夫「是名凡夫。」如来说这个,「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将来不是凡夫。「是名凡夫」:是暂时间有个凡夫的名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啊,你不要看他是凡夫。佛观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佛看所有的众生都是他过去生中的父母,将来的诸佛,所以「是名凡夫」:这暂时间是凡夫而已。
B26.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子呢?「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你可以,以这个三十二相就认为是如来吗?「观如来」﹣﹣前边这个是「见如来」,「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是「观。」那么「见」呢,是在形上说的,可以看见的;这「观」呢,是由心里边的作用。这个「观」是观想、观相。这个「观」,是作意观察,用你这个心意来观察;不是单单用眼睛来见,所以这叫「观如来」。说,可以,以这个三十二相,你观如来,你这样就是,认为是如来的相了吗?「须菩提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因为前边,说「见如来」,他这儿「观如来」,那么他就说,「如是如是。」他说,是的,是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来观想如来的这个法身。「佛言」:佛又说了。佛说,「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假设要是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的话﹣﹣这个「者」;「者」就是以这样子来观察的话﹣﹣「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呀!那么,像你这样说,那个转轮圣王他也有三十二相,他这三十二相;既然有三十二相,也就是佛吧?
这个转轮圣王三十二相,和佛的三十二相,相差不远。佛的三十二相是非常清楚,很明显的;而这个转轮圣王,他这三十二相,和佛的三十二相比较,稍微黯淡一点。黯淡,就是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在这个有五眼六通的人,可以能分别得出来;那么一般的普通人,有的人就分别不出来。所以分别不出来,你要以三十二相来观见如来了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啊?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了,就是佛啦?「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听见释迦牟尼佛这样一说的话,他又对佛说了,「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那么现在,我听佛这样一讲的话,佛这个意思,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来见如来了。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这个释迦牟尼佛,听见须菩提这样一说,于是乎就给他说偈言了。这个偈言,就是下边的四句偈,这个所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四句偈,前几天这个果和来问我,现在我跟你清楚一点的讲,你要记得。这个「若以色见我」:以这个三十二相来见如来,这就是「以色见」。以这个四辩,八音,佛有八种的美妙音声,来见如来的话,「是人行邪道」:这个人哪,他怎么叫邪道呢?「邪道」,就是落于有边了;落于有边就是,不是中道;不是中道,所以就不能见如来。
这个《华严经》上说:「应化非真佛。」应身和化身,这不是真佛。那么这三十二相都是属于应化身的,并不是佛的法身;不是法身,所以,你要以三十二相这个有形有相的来见我,这就叫「以色见我。」以这个有形相的、有色相的来见我。「以音声求我」,以这个寻声,寻这个声音,找这个佛的声音,来见佛,来求佛。「是人行邪道」,这个人是着到这个相上了,是一种有为法,所以「不能见如来。」因为不合乎中道,所以就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中道,不偏于空,不落于有;不落于断见,也不落于常见。你这个邪道就是,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了。断常二见:断见就是灭了,断灭相;常见就是不灭,永远不灭。但是这都是偏的,不是中道。所以这不是中道,你求如来的法身是无有是处的,是不可以的。
那么讲到这个地方,以前这目连想找佛的音声,看看佛的音声,到甚么地方是个边际。他就用他的神通,向东方去找佛的音声。过了千万亿佛土那么远,比现在打入太空的火箭,还远成万万倍。但是跑到这么远去,听到佛说法的声音,还是犹如在目前,就像在他耳朵旁边和他讲话一样的。所以找佛声音的边际,是找不到的,不知道佛的声音出去多远。那么所以「以音声来求我。是人行邪道。」这个人,所行的不是中道,是邪道。「不能见如来」,永远都见不着如来的法身的。
B27.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一篇经文是恐怕一切众生,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怀疑这个佛怎么又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恐怕有人怀疑,所以佛又说这一段经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说,假设你要是作这种的想法,「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如来,不是以这个具足诸相,具足一切福德智慧之相,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这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莫作是念」:须菩提!你切记不要作这种的想法。为甚么呢?你作这种的想法就是断灭相,「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说,如来不是福足慧足,这具足诸相了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须菩提!假设你要是作这一种的想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你要是这样想,这就是有一种断灭相。「断」,就是断灭了,这是执一种断灭。有的外道就执着一种常。所以,佛恐怕人落到这个断灭相上,所以又说这一段的经文。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这样人、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人,「说诸法断灭」,他不能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你不要这样想,不要说是,不以具足相就会得到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啊!在这一切诸法里边,是讲的中道了义,不说断法,也不说这个常法。既然不执断,也不执常,这才是中道,不会落于二边,落于断常二见。你要落到断见上,这也不是佛法;落到常见上,也不是佛法;你不合乎佛法就不能成佛。所以,修佛法的人要明白中道;明白中道就不会执断见或执着有常见了。
现在在这个西方的国家,这个佛教正在孩提的时候,就好像小孩子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需要每一个人都共同努力,来令佛教发扬光大。我们所有欢喜学习佛法的人,都应该以佛教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责任,不要推诿,不要认为弘扬佛法是旁人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以弘扬佛法、讲经说法作为自己应尽的一种责任,应行的一种天职。昼夜六时,要自己想一想,我是一个佛教徒,我皈依三宝了,我对于佛教有甚么贡献?有甚么帮助?如果要有,应该更多一点;要没有就应该努力。所以现在本堂所讲的经典,需要有人把它再复讲一次。
今天这果前很奋勇的,很有勇气的,他负责复讲这个《法华经》。那么还有《地藏经》和《金刚经》,再找两位出来把它复讲一次,给大家听一听。那么这个《地藏经》在我想象中﹣﹣我不知道他同意不同意﹣﹣在我的想象中和这果宁的想象中,大约果前也很同意的,就想推举,这个果遵出来复讲《地藏经》。那么他尊我不尊我,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讲是这样讲。那么还有《金刚经》,这个《金刚经》,看看哪一位不懒惰的人才可以讲;懒惰的人不能讲《金刚经》!《金刚经》,要好像金刚那么坚固。那个勇气更要十倍、百倍,好像金刚那么样子 strong (坚固),能摧毁一切旁门外道。所以,看看谁发心再出来讲《金刚经》。在这个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这三天轮着讲。那么一方面有人再把它复讲一次,用英…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