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讲一次,那么免得一般人,时间久就把它忘了。
这么样,我们天天都是讲经说法。这就是,你一定会得到那个四辩八音。你要不愿意讲呢?那四辩一辩也不辩了。因为你总也不愿意讲,这个舌头都硬了!想说话也说不伶俐了。你看那个人说话说得很清楚。我告诉你们,我以前不愿意说话来着,一天到晚都不讲一句话。想不到现在,给你们讲经!为甚么我会讲经呢?就因为我自己欢喜说法。所以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变成说话像那个流水似的,总也不停止。所以,你们学师父,皈依师父,要学师父这种精神。师父是一个不会说话,但是也不是个哑巴,你不要误会,可是现在很愿意说话。你们都应该学师父这种的愿意说话。你们把佛教的责任自己负担起来,不要推诿。
这个佛教不好,佛教没有发扬光大,就是我没有尽上我的心;一定要尽我的心,来把这个佛教发扬光大。这才是圆满自己应尽的责任、应行的天职。天职,就是天给你的一种职业。那个职就职业,就职务,就是天给你的一种责任。我们这个也可以说是天给你的责任,也可以说是,佛,菩萨希望你做这件事情。那佛菩萨希望你做,怎么证明呢?因为,现在我欢喜你们做这件事;我欢喜你们做,大约佛菩萨也都同意我这个看法。所以你不要躲懒偷安,不要自己以为懒惰,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一件事。你对佛教没有贡献,那你懒惰,懒惰,为甚么西方人很少人懂佛教?就因为人人都懒惰的关系,人人也不来研究佛法。我们现在天天研究佛法,天天要讲佛法。还有,现在男居士有几个研究佛法的,女居士就一个。 应该女 居士也抱奋勇,不甘落后,应该多出来几个人来研究佛法。但是,也不容易找这一个人。不知道哪一个人有这种勇猛的心。
B28.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迦牟尼佛讲这个般若妙法的时候,叫一声须菩提,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就是假设;假设有这么一位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恒河沙」,就言其多,这么多的世界。这么多世界上,有甚么呢?「七宝」。七宝就是人所最爱惜的东西,所最爱的东西。那么这么多的七宝做甚么呢?用它来作布施。「若复有人」:那么这么多七宝作布施,这个功德是很大很大的。「若复有人」:假设再另外有这么一个人,「知一切法」:他知道一切法。这「一切法」,所有的佛法就都包括在内了。那么简单地说,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这等等的法。
这等等的法,「无我」:这个知道一切法无我,这把我执空了。我执空了,那么知一切法,那么法无我,人也无我,这也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了,空执也没有了。在这个时候,「得成于忍」:成甚么忍呢?就成这个无生法忍。这无生法忍,这也是修行得道的一种境界、一种程度。证得无生法忍,他不见三界之中,有少法生和少法灭。这个得知于心,而不能宣之于口,心里得到这种境界,口里说不出来。说不出来是个甚么意思?忍可于心,在这个心里忍着,这叫无生法忍,这种法的境界。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那么岂不是没有法吗?不错,本来是没有法!可是,没有法还具足一切法,但是说不出来,所以这叫无生法忍。得到这个无生法忍,「得成于忍。」在这个《金刚经》,全部《金刚经》,这个「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十个字,是很重要的。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因为他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所以这个菩萨,比前边那个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作布施,比那个菩萨功德还大,「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呢?甚么缘故,这个菩萨仅仅就知道一切法,得成于忍,他的功德比那个那么有钱的菩萨,来布施的功德大呢?甚么缘故啊?「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因为佛说,须菩提!因为这个诸菩萨,他不执着有这个受福德和没有福德,不执着的。「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对佛说了。「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说,怎么样子叫着「菩萨不受福德」呢?这个道理我不明白啊?请佛慈悲来解释给我听。佛一叫,说,「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菩萨所作的福德,就是要无形无相的,要不执着,所以「不应贪着」:不应贪着啊,说这个是我所作的福德,那个是我所作的福德:不应该有所执着。「是故说不受福德」:所以,菩萨不应有所执着,那么他又有一个甚么受和不受呢?根本就没有受和不受的。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
B29.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迦牟尼佛讲完了前边那一段经文之后,又恐怕一般人有所怀疑,这个如来有来有去,又着到相上了,所以又说这一段经文。说,「须菩提。若有人言」:假设要有人这样说,「如来若来若去」:如来,又好像来似的又好像去了。那么这个「若来」也是不一定来。可是「若来」,恍恍惚惚的,似是而非,你说它这样子又不这样子,「若来」。他,「若去」,又好像去了又没有去,这不清楚。因为他说,「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好像坐着又好像卧着。「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他说,这个人哪,不明白佛所说法的道理,的义理。「何以故」呢?甚么缘故呢?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说这个如来,也没有一个地方来,也没有一个地方去,所以就叫如来。那么这是甚么意思呢?因为这个法身哪,那么佛的法身,是无在无不在的,遍满一切处;既然是遍满一切处,所以你说他来,又从那里来呀?遍满一切处,你说他去,又到甚么地方去呢?所以说无在无不在。
你要是懂佛法了,这个山河大地都是如来的法身的地方;你要不懂佛法呢?你就见着如来也不认识如来。你要明白佛法了,你就没有见着佛法;没有见着佛,你也认识如来了。你要认识如来,那么就容易依法修行了;你不认识如来,连佛是怎样一个情形你都不知道呢!你怎么又可以学佛呢?如果你不认识,你就去学去,那就叫盲从。怎么叫盲从呢?就是,你本来也没有眼睛,自己也没有眼睛,又跟着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跑路。这个没有眼睛的人,跟着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跑。他以为,哦!领着我这个人是一个有眼睛的,所以不会发生危险。结果前边那个没有眼睛的人哪,他自己虽然知道是没有眼睛,因为有人要跟着他跑,所以他也就冒充一个有眼睛的人。两个人一跑,跑来跑去的就掉到海里去。两个一起掉到海里了,谁也上不来了,就一起淹死。所以这个盲从,是不对的。一定要先明白佛法,先明白修行的方法,才可以学的。
为甚么这个人跑到外道里去?越堕落越深,就等于这一个盲目的人领着一个盲目的人跑路似的,一起跑到大海里去,两个人同归于尽。因为世间的事情就这么奇怪,你越不明白,越会跑远路。你要明白,就很容易到那个你的目的地了;你要不明白这个路,你走了很久很久也到不了。也是这个道理,你明白佛法了,就会依着法修行成佛。你跟着外道的法门去跑,越跑就越远;越远就越回不来了,不能返本还原了。所以就有很大的危险发生了。
那么这个如来是,无来无去,所以叫如来。又者,这个「如」者,是不动意,不动的意思。「来」者,是一个动意。不动就是个静;动就是个动:这是动静一如。动不碍静;静不碍动。也就是,像我们这个人修道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是参禅,你动的时候也可以参禅。你一天到晚,所有的所行所做、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修行的。不是单单打坐的时候,我用功了;不打坐的时候,那就不是用功。你时时刻刻都收摄身心;收摄身心,回光反照。收摄身心,就是自己时时刻刻要用功修行,不散漫。所以修道啊,要这样子去修行。
讲到这一段文上,有人就这样问了,说是如来不来不去,我看见如来也来也去嘛!怎么又说不来不去呢?我虽然没有亲身看见,但是在《金刚经》,一开始就说:「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这不是去了吗?那么「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这不又是来了吗?为甚么说不来不去呢?你这个执着心多大!这不是佛的去来,是你心有去来,有去有来。
再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件事。你看那个「水清月现」;水清的地方,水里头有个月亮。「云遮月隐」,云彩,在空中把那个月遮上了,月就没有了,月隐了。那么究竟这个「水清月现」那个月有没有来呀?「云遮月隐」那个月有没有去啊?这是一个比喻。还有,这个云彩在空中走,有的人就说这个月亮走。那个月亮本来没有走,那是云彩走,他则看是月走。船在这个江里边来走,行这个船;你这个人看,不是这个船在江里走,看着是那两岸那个岸走。那么那个岸是不是走了呢?岸没有走,是那个船走。所谓去来,这也是佛的化身有去有来;佛的法身是无去无来的。那么现在讲的是佛的法身的境界,你不要认为佛的法身就是化身。
所以弥勒菩萨有这么几句偈颂,是这样说的,说是,「去来化身佛」,这是化身的佛。「如来常不动」,如来是常不动的。所以,「去来化身佛」,这是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在这个法界,也不是一个,也不是多,「非一亦非异」。这是弥勒菩萨,他说如来这个意思。
那我们现在,你要知道不是佛有来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