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講一次,那麼免得一般人,時間久就把它忘了。
這麼樣,我們天天都是講經說法。這就是,你一定會得到那個四辯八音。你要不願意講呢?那四辯一辯也不辯了。因爲你總也不願意講,這個舌頭都硬了!想說話也說不伶俐了。你看那個人說話說得很清楚。我告訴你們,我以前不願意說話來著,一天到晚都不講一句話。想不到現在,給你們講經!爲甚麼我會講經呢?就因爲我自己歡喜說法。所以一個不會說話的人,變成說話像那個流水似的,總也不停止。所以,你們學師父,皈依師父,要學師父這種精神。師父是一個不會說話,但是也不是個啞巴,你不要誤會,可是現在很願意說話。你們都應該學師父這種的願意說話。你們把佛教的責任自己負擔起來,不要推诿。
這個佛教不好,佛教沒有發揚光大,就是我沒有盡上我的心;一定要盡我的心,來把這個佛教發揚光大。這才是圓滿自己應盡的責任、應行的天職。天職,就是天給你的一種職業。那個職就職業,就職務,就是天給你的一種責任。我們這個也可以說是天給你的責任,也可以說是,佛,菩薩希望你做這件事情。那佛菩薩希望你做,怎麼證明呢?因爲,現在我歡喜你們做這件事;我歡喜你們做,大約佛菩薩也都同意我這個看法。所以你不要躲懶偷安,不要自己以爲懶惰,這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一件事。你對佛教沒有貢獻,那你懶惰,懶惰,爲甚麼西方人很少人懂佛教?就因爲人人都懶惰的關系,人人也不來研究佛法。我們現在天天研究佛法,天天要講佛法。還有,現在男居士有幾個研究佛法的,女居士就一個。 應該女 居士也抱奮勇,不甘落後,應該多出來幾個人來研究佛法。但是,也不容易找這一個人。不知道哪一個人有這種勇猛的心。
B28.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釋迦牟尼佛講這個般若妙法的時候,叫一聲須菩提,說,「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就是假設;假設有這麼一位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恒河沙」,就言其多,這麼多的世界。這麼多世界上,有甚麼呢?「七寶」。七寶就是人所最愛惜的東西,所最愛的東西。那麼這麼多的七寶做甚麼呢?用它來作布施。「若複有人」:那麼這麼多七寶作布施,這個功德是很大很大的。「若複有人」:假設再另外有這麼一個人,「知一切法」:他知道一切法。這「一切法」,所有的佛法就都包括在內了。那麼簡單地說,就是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這等等的法。
這等等的法,「無我」:這個知道一切法無我,這把我執空了。我執空了,那麼知一切法,那麼法無我,人也無我,這也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了,空執也沒有了。在這個時候,「得成于忍」:成甚麼忍呢?就成這個無生法忍。這無生法忍,這也是修行得道的一種境界、一種程度。證得無生法忍,他不見叁界之中,有少法生和少法滅。這個得知于心,而不能宣之于口,心裏得到這種境界,口裏說不出來。說不出來是個甚麼意思?忍可于心,在這個心裏忍著,這叫無生法忍,這種法的境界。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那麼豈不是沒有法嗎?不錯,本來是沒有法!可是,沒有法還具足一切法,但是說不出來,所以這叫無生法忍。得到這個無生法忍,「得成于忍。」在這個《金剛經》,全部《金剛經》,這個「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這十個字,是很重要的。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因爲他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所以這個菩薩,比前邊那個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來作布施,比那個菩薩功德還大,「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呢?甚麼緣故,這個菩薩僅僅就知道一切法,得成于忍,他的功德比那個那麼有錢的菩薩,來布施的功德大呢?甚麼緣故啊?「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因爲佛說,須菩提!因爲這個諸菩薩,他不執著有這個受福德和沒有福德,不執著的。「須菩提白佛言」:須菩提對佛說了。「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說,怎麼樣子叫著「菩薩不受福德」呢?這個道理我不明白啊?請佛慈悲來解釋給我聽。佛一叫,說,「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菩薩所作的福德,就是要無形無相的,要不執著,所以「不應貪著」:不應貪著啊,說這個是我所作的福德,那個是我所作的福德:不應該有所執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所以,菩薩不應有所執著,那麼他又有一個甚麼受和不受呢?根本就沒有受和不受的。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
B29.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釋迦牟尼佛講完了前邊那一段經文之後,又恐怕一般人有所懷疑,這個如來有來有去,又著到相上了,所以又說這一段經文。說,「須菩提。若有人言」:假設要有人這樣說,「如來若來若去」:如來,又好像來似的又好像去了。那麼這個「若來」也是不一定來。可是「若來」,恍恍惚惚的,似是而非,你說它這樣子又不這樣子,「若來」。他,「若去」,又好像去了又沒有去,這不清楚。因爲他說,「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好像坐著又好像臥著。「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他說,這個人哪,不明白佛所說法的道理,的義理。「何以故」呢?甚麼緣故呢?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說這個如來,也沒有一個地方來,也沒有一個地方去,所以就叫如來。那麼這是甚麼意思呢?因爲這個法身哪,那麼佛的法身,是無在無不在的,遍滿一切處;既然是遍滿一切處,所以你說他來,又從那裏來呀?遍滿一切處,你說他去,又到甚麼地方去呢?所以說無在無不在。
你要是懂佛法了,這個山河大地都是如來的法身的地方;你要不懂佛法呢?你就見著如來也不認識如來。你要明白佛法了,你就沒有見著佛法;沒有見著佛,你也認識如來了。你要認識如來,那麼就容易依法修行了;你不認識如來,連佛是怎樣一個情形你都不知道呢!你怎麼又可以學佛呢?如果你不認識,你就去學去,那就叫盲從。怎麼叫盲從呢?就是,你本來也沒有眼睛,自己也沒有眼睛,又跟著一個沒有眼睛的人跑路。這個沒有眼睛的人,跟著一個沒有眼睛的人跑。他以爲,哦!領著我這個人是一個有眼睛的,所以不會發生危險。結果前邊那個沒有眼睛的人哪,他自己雖然知道是沒有眼睛,因爲有人要跟著他跑,所以他也就冒充一個有眼睛的人。兩個人一跑,跑來跑去的就掉到海裏去。兩個一起掉到海裏了,誰也上不來了,就一起淹死。所以這個盲從,是不對的。一定要先明白佛法,先明白修行的方法,才可以學的。
爲甚麼這個人跑到外道裏去?越墮落越深,就等于這一個盲目的人領著一個盲目的人跑路似的,一起跑到大海裏去,兩個人同歸于盡。因爲世間的事情就這麼奇怪,你越不明白,越會跑遠路。你要明白,就很容易到那個你的目的地了;你要不明白這個路,你走了很久很久也到不了。也是這個道理,你明白佛法了,就會依著法修行成佛。你跟著外道的法門去跑,越跑就越遠;越遠就越回不來了,不能返本還原了。所以就有很大的危險發生了。
那麼這個如來是,無來無去,所以叫如來。又者,這個「如」者,是不動意,不動的意思。「來」者,是一個動意。不動就是個靜;動就是個動:這是動靜一如。動不礙靜;靜不礙動。也就是,像我們這個人修道的時候,你靜坐的時候是參禅,你動的時候也可以參禅。你一天到晚,所有的所行所做、行住坐臥都可以用功修行的。不是單單打坐的時候,我用功了;不打坐的時候,那就不是用功。你時時刻刻都收攝身心;收攝身心,回光反照。收攝身心,就是自己時時刻刻要用功修行,不散漫。所以修道啊,要這樣子去修行。
講到這一段文上,有人就這樣問了,說是如來不來不去,我看見如來也來也去嘛!怎麼又說不來不去呢?我雖然沒有親身看見,但是在《金剛經》,一開始就說:「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這不是去了嗎?那麼「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這不又是來了嗎?爲甚麼說不來不去呢?你這個執著心多大!這不是佛的去來,是你心有去來,有去有來。
再舉一個例子來證明這件事。你看那個「水清月現」;水清的地方,水裏頭有個月亮。「雲遮月隱」,雲彩,在空中把那個月遮上了,月就沒有了,月隱了。那麼究竟這個「水清月現」那個月有沒有來呀?「雲遮月隱」那個月有沒有去啊?這是一個比喻。還有,這個雲彩在空中走,有的人就說這個月亮走。那個月亮本來沒有走,那是雲彩走,他則看是月走。船在這個江裏邊來走,行這個船;你這個人看,不是這個船在江裏走,看著是那兩岸那個岸走。那麼那個岸是不是走了呢?岸沒有走,是那個船走。所謂去來,這也是佛的化身有去有來;佛的法身是無去無來的。那麼現在講的是佛的法身的境界,你不要認爲佛的法身就是化身。
所以彌勒菩薩有這麼幾句偈頌,是這樣說的,說是,「去來化身佛」,這是化身的佛。「如來常不動」,如來是常不動的。所以,「去來化身佛」,這是化身佛。「如來常不動」。「于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在這個法界,也不是一個,也不是多,「非一亦非異」。這是彌勒菩薩,他說如來這個意思。
那我們現在,你要知道不是佛有來有…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