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三节课

  第一百零三节课

  对治懒惰有四种助缘,下面仍是在讲第一个信解力,或者叫希求力。前面已阐述了没有希求力的过患、具有希求力的功德,今天讲第二个问题。

  癸二、信解之功德: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或者说胜义谛和世俗谛中一切善根的根本,就是信解(意乐)。《慧海请问经》云:“诸善之本即信解。”《文殊刹土庄严经》亦云:“诸法由缘生,住于意乐上。”这个教证在很多论典中也经常引用。

  修学任何一个佛法,相续中的意乐是最关键的。堪布根霍在注疏中说:“一个人的修法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信解。上等信解者,会变成上等修行人;中等信解者,则成为中等修行人;下等信解者,必然是下等修行人。”所以,有些人不要认为:“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受持清净戒律、闻思修行、成就佛果,绝对是不可能的。希求佛法和成就佛果是高僧大德的事情,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那种境界?”这样自己轻辱自己是非常不合理的,每个人只要肯精进,什么境界都可以获得。

  精进跟我们的意乐有非常大的关系,诸位大德再再强调,学习佛法一定要有上进心,千万不能得过且过。我们平时应该勉励自己:“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依靠佛法成就的,为什么我不能?别的道友依靠精进而清净了相续,为什么我不可以?大家都是欲界众生,身体都是由骨肉组成,既然别人能做到,凭什么我做不到?”

  藏族有句俗话说:“雄鹰纵处地,昂首眺蓝天;老狗在屋顶,始终往下看。”有些人不管出家、在家,心思从不放在解脱和希求佛法上,一直散乱于无意义的世间法中。相反,具有善根的精进者,竭力效仿前辈大德们的作风,千方百计来完善自己。这两种人看的书也有差别,品格优秀、道德高尚的人,所看的都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们的经论,对正法有极大兴趣;而被烦恼垢染所遮蔽的人,唯独对最下等的知识感兴趣,周围接触的也尽是恶人,那些连世间道德都没有的人,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意乐在解脱中起关键作用,这一佛陀金刚语是以正量成立的,大家务必要深信不疑,反复思维其甚深含义。一切解脱的根本是意乐,我们以前若没有这种意乐,现在应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引发出来。怎么样引发呢?下面广说引发解脱之因的方法。

  癸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信解心不可能平白无故出现,它要依靠一些因缘。在所有的因缘中,最根本的主因是什么呢?就是要恒常思维业因果的道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丝毫也不虚耗的,这一点并不是佛陀所说的教条,而是在轮回中真实存在的。若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而且这种信心不是人云亦云,是不退转、不动摇的信心,那此人的相续中一定会产生对佛法的信心、对解脱的信解心。否则,倘若没有这种信解心,再怎么皈依学佛,也都是表面上的。

  上师如意宝在世时,给我们讲过《百业经》、《贤愚经》、《白莲花论》等许多业因果方面的教言。在宣讲的过程中,上师由于有切身体会,所以经常悲泪纵横、泣不成声,以致所有弟子的相续中,对业因果产生了非常深的一种概念。而现在有些法师在讲经说法时,自己没什么业因果概念,给别人讲的时候,也是大概介绍一下,这种理论上的走马观花,跟真正有体会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上师深刻感受到了业因果的关系,所以他老人家口里说出来的教言,确实是非常的深奥。

  业因果方面的这些教言,大家一定要去深深地体悟。以前上师说:“佛经里的公案,浅薄的人看起来,就是一个个故事,似乎没有什么。但真正懂因果的人一讲,大家就知道害怕了。”的确如此,当时我们听完之后,好几天都特别害怕,做事非常谨慎小心。如果每个人都对业因果有如是体悟,实际行动中肯定会注意的,如此一来,对佛法的希求心也会自然而然产生。

  这样的因果规律,不论是谁都无法超越,不要说我们凡夫人,纵使是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以前龙猛菩萨被乐行王子杀害时,只有用吉祥草才能断其头,这是什么因缘导致的 ,大家应该非常清楚。还有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遭到琉璃王的侵略,佛陀曾再三阻拦大军,但琉璃王报仇之心始终没有息灭。后来佛陀明白业因果的道理,就只有随他去。当时琉璃王已用大军围困了整个城市,水泄不通(就像美国围困巴格达一样)。目犍连为了营救城中的人民,便以神通飞入城中,在释迦族中找到500位优秀的人,把他们装入钵里,再由空中飞出。他到达平安地带后,打开钵一看,哪知钵中的500人都化为了血水!目犍连此时才完全领悟到,因果成熟时谁也无法抵抗,就算是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

  所以,一个人业力现前的话,谁也没办法救护,不要认为三宝没有加持、念咒没有力量。以前有个格穷阿罗汉,最后活生生地饿死了,即使有神通的人百般救他,但也无计可施 。当然,平时念经、持咒、作加持,肯定有非常大的功德,但如果业障没有清净,一切事物都是随业力而转的,这一点大家理当深信不疑。

  然而可惜的是,我去过很多地方,在一些佛教团体和寺院中,很多人不要说生起信心,连因果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鉴于此,现在的佛学院、居士林、寺院,首先需要了解佛教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进行深深的思维和修行。否则念佛拜佛虽有很大功德,但与内心的正见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

  曾经有位领导到某个寺院里去,问一个和尚寺院的状况怎么样,尤其因果方面是否重视,没想到,那个和尚什么都不懂,自己还随便乱用三宝财产。这位领导表面上是领导,实际上对因果深信不疑,对出家人的取舍也略知一二,所以他有点怀疑,就问:“师父,你是沙弥还是比丘?”那人回答:“我不是沙弥,也不是比丘,我就是和尚!”这是那个领导亲口对我说的。

  现在有些地方的情况非常糟糕,某些人外表穿着出家的衣服,但对因果一点都不在乎。当然,这跟现在的环境、教育也有一定关系,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必须要重视业因果。如今许多人口口声声自称出家人、居士,可是在因果方面既不懂,又不学,更不取舍,这是非常可怕的。只有对因果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对佛法的精进心越来越强!

  子二(广说)分二:一、总说黑白业果;二、广说彼等特殊之果。

  丑一、总说黑白业果: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一切的痛苦、恐怖及不顺,都是由往昔所造的罪业而产生。

  “痛苦不悦意”: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痛苦可分为心的痛苦和身体的痛苦,如《四百论》中说:“高官有心识上的痛苦,小民有身体上的痛苦。”五根群体所产生的痛苦,叫做身苦;意识不悦意、不舒畅,叫做心苦。不管是身体的痛苦,还是心里的痛苦,全部来源于前世所造的恶业。

  有些人遇到不顺的事情而产生痛苦,有些内心没办法调伏而产生痛苦,世间上的任何人,除了极少数对佛法有体悟以外,都有不同层次的痛苦。高人有高人的痛苦,劣者有劣者的痛苦,表面上看来,他们好像非常开心,其实身心都有不同的痛苦。一方面这是轮回痛苦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自己前世的恶业。

  很多人身体经常生病,这肯定跟他前世害过众生有关。昔日阿育王的王子被挖去双目,就是因为他前世是猎人时,挖掉很多野兽的眼睛。现在世间上有些是盲人,有些是聋子,有些是哑巴,有些心不堪能,有些身体有各种疾病,都是前世或者今生的业力所感。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无论是别人身上的痛苦,还是自己身上的痛苦,都应该深深地意识到:这是因为前世害过众生。

  比如我今天脊椎特别痛,肝脏特别痛,或者心脏特别痛,肯定是我以前挖过别人的肝脏,或把别人的脊椎弄坏了。这是恶业成熟的果报,现在光吃一点药、打个针能不能解决呢?可能暂时起一些止痛的作用,但要完全制止的话,恐怕是不行的,因为我前世也曾让别人如此痛苦。

  “种种诸畏惧”:地水火风的灾害、怨敌的恐怖、非人的威胁,以及有些人天黑不敢出门,早上来上课如果没有电筒,就害怕路上有饿狗、恶人,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畏惧,实际上也是前世的果报。

  尤其在放生的时候,有些居士不顾及动物的感受,一边说笑,一边把它们抛得高高的,然后掉在海里面。虽然放生是件好事,但在整个过程中导致众生特别害怕,《俱舍论》中说,这很可能成为自己疯狂的因。因此在放生的时候,大家应该温和一点。

  《中观宝鬘论》中说:“今生的短命、恐惧,来世难忍的地狱痛苦,全是前世杀野兽等果报而现前的。”所以我们身心感受痛苦时,应当反观自己,不要一味地埋怨别人,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认为自己生生世世都是好人,从来没有做过坏事。有些不懂因果的人经常说:“我是非常善良的人,为什么今生不顺,别人总是欺负我?”也许你今生真的很善良,但你敢保证前世一点业都没造过吗?如果不敢的话,那么今生所面对的这些人,不一定都要对你特别恭敬吧。

  “所求不顺遂”:世间中所有的不顺利,比如想获得地位、财产、饮食,始终无法如愿以偿,经常出现种种违缘障碍,这也源于自己往昔的罪业。

  以上所说的这些痛苦,都可以包括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八苦当中。这些痛苦的来源,无一不是前世的恶业所感。恶业的类型非常多,详细的因果类别,唯有佛陀的无碍智慧才能通彻照见。因此,大家在遭受这些痛苦时,不要总归咎于别人,应该想到是自己的问题。

  然而,现在的世间人,希求佛法、希求解脱的寥寥无几,不要说不信佛教的人,就算在佛教徒里面,凭良心观察自己的相续时,谁敢说自己今生唯一希求的就是解脱。有一次,我顺便问一…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三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