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叁節課
對治懶惰有四種助緣,下面仍是在講第一個信解力,或者叫希求力。前面已闡述了沒有希求力的過患、具有希求力的功德,今天講第二個問題。
癸二、信解之功德:
佛說一切善,根本爲信解。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中一再宣說,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萬行,或者說勝義谛和世俗谛中一切善根的根本,就是信解(意樂)。《慧海請問經》雲:“諸善之本即信解。”《文殊刹土莊嚴經》亦雲:“諸法由緣生,住于意樂上。”這個教證在很多論典中也經常引用。
修學任何一個佛法,相續中的意樂是最關鍵的。堪布根霍在注疏中說:“一個人的修法能否成功,主要取決于他的信解。上等信解者,會變成上等修行人;中等信解者,則成爲中等修行人;下等信解者,必然是下等修行人。”所以,有些人不要認爲:“我這樣的人怎麼能受持清淨戒律、聞思修行、成就佛果,絕對是不可能的。希求佛法和成就佛果是高僧大德的事情,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會有那種境界?”這樣自己輕辱自己是非常不合理的,每個人只要肯精進,什麼境界都可以獲得。
精進跟我們的意樂有非常大的關系,諸位大德再再強調,學習佛法一定要有上進心,千萬不能得過且過。我們平時應該勉勵自己:“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依靠佛法成就的,爲什麼我不能?別的道友依靠精進而清淨了相續,爲什麼我不可以?大家都是欲界衆生,身體都是由骨肉組成,既然別人能做到,憑什麼我做不到?”
藏族有句俗話說:“雄鷹縱處地,昂首眺藍天;老狗在屋頂,始終往下看。”有些人不管出家、在家,心思從不放在解脫和希求佛法上,一直散亂于無意義的世間法中。相反,具有善根的精進者,竭力效仿前輩大德們的作風,千方百計來完善自己。這兩種人看的書也有差別,品格優秀、道德高尚的人,所看的都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們的經論,對正法有極大興趣;而被煩惱垢染所遮蔽的人,唯獨對最下等的知識感興趣,周圍接觸的也盡是惡人,那些連世間道德都沒有的人,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意樂在解脫中起關鍵作用,這一佛陀金剛語是以正量成立的,大家務必要深信不疑,反複思維其甚深含義。一切解脫的根本是意樂,我們以前若沒有這種意樂,現在應想盡一切辦法把它引發出來。怎麼樣引發呢?下面廣說引發解脫之因的方法。
癸叁(以宣說因之方式生起信解)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子一、略說:
信解本則爲,恒思業因果。
信解心不可能平白無故出現,它要依靠一些因緣。在所有的因緣中,最根本的主因是什麼呢?就是要恒常思維業因果的道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是絲毫也不虛耗的,這一點並不是佛陀所說的教條,而是在輪回中真實存在的。若對此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而且這種信心不是人雲亦雲,是不退轉、不動搖的信心,那此人的相續中一定會産生對佛法的信心、對解脫的信解心。否則,倘若沒有這種信解心,再怎麼皈依學佛,也都是表面上的。
上師如意寶在世時,給我們講過《百業經》、《賢愚經》、《白蓮花論》等許多業因果方面的教言。在宣講的過程中,上師由于有切身體會,所以經常悲淚縱橫、泣不成聲,以致所有弟子的相續中,對業因果産生了非常深的一種概念。而現在有些法師在講經說法時,自己沒什麼業因果概念,給別人講的時候,也是大概介紹一下,這種理論上的走馬觀花,跟真正有體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因爲上師深刻感受到了業因果的關系,所以他老人家口裏說出來的教言,確實是非常的深奧。
業因果方面的這些教言,大家一定要去深深地體悟。以前上師說:“佛經裏的公案,淺薄的人看起來,就是一個個故事,似乎沒有什麼。但真正懂因果的人一講,大家就知道害怕了。”的確如此,當時我們聽完之後,好幾天都特別害怕,做事非常謹慎小心。如果每個人都對業因果有如是體悟,實際行動中肯定會注意的,如此一來,對佛法的希求心也會自然而然産生。
這樣的因果規律,不論是誰都無法超越,不要說我們凡夫人,縱使是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以前龍猛菩薩被樂行王子殺害時,只有用吉祥草才能斷其頭,這是什麼因緣導致的 ,大家應該非常清楚。還有佛陀的祖國迦毗羅衛城遭到琉璃王的侵略,佛陀曾再叁阻攔大軍,但琉璃王報仇之心始終沒有息滅。後來佛陀明白業因果的道理,就只有隨他去。當時琉璃王已用大軍圍困了整個城市,水泄不通(就像美國圍困巴格達一樣)。目犍連爲了營救城中的人民,便以神通飛入城中,在釋迦族中找到500位優秀的人,把他們裝入缽裏,再由空中飛出。他到達平安地帶後,打開缽一看,哪知缽中的500人都化爲了血水!目犍連此時才完全領悟到,因果成熟時誰也無法抵抗,就算是有神通,也敵不過業力。
所以,一個人業力現前的話,誰也沒辦法救護,不要認爲叁寶沒有加持、念咒沒有力量。以前有個格窮阿羅漢,最後活生生地餓死了,即使有神通的人百般救他,但也無計可施 。當然,平時念經、持咒、作加持,肯定有非常大的功德,但如果業障沒有清淨,一切事物都是隨業力而轉的,這一點大家理當深信不疑。
然而可惜的是,我去過很多地方,在一些佛教團體和寺院中,很多人不要說生起信心,連因果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鑒于此,現在的佛學院、居士林、寺院,首先需要了解佛教的基礎知識,然後再進行深深的思維和修行。否則念佛拜佛雖有很大功德,但與內心的正見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的。
曾經有位領導到某個寺院裏去,問一個和尚寺院的狀況怎麼樣,尤其因果方面是否重視,沒想到,那個和尚什麼都不懂,自己還隨便亂用叁寶財産。這位領導表面上是領導,實際上對因果深信不疑,對出家人的取舍也略知一二,所以他有點懷疑,就問:“師父,你是沙彌還是比丘?”那人回答:“我不是沙彌,也不是比丘,我就是和尚!”這是那個領導親口對我說的。
現在有些地方的情況非常糟糕,某些人外表穿著出家的衣服,但對因果一點都不在乎。當然,這跟現在的環境、教育也有一定關系,但不管怎麼樣,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必須要重視業因果。如今許多人口口聲聲自稱出家人、居士,可是在因果方面既不懂,又不學,更不取舍,這是非常可怕的。只有對因果有了深刻的認識,才會對佛法的精進心越來越強!
子二(廣說)分二:一、總說黑白業果;二、廣說彼等特殊之果。
醜一、總說黑白業果:
痛苦不悅意,種種諸畏懼,
所求不順遂,皆從昔罪生。
一切的痛苦、恐怖及不順,都是由往昔所造的罪業而産生。
“痛苦不悅意”:學過《俱舍論》的人都知道,痛苦可分爲心的痛苦和身體的痛苦,如《四百論》中說:“高官有心識上的痛苦,小民有身體上的痛苦。”五根群體所産生的痛苦,叫做身苦;意識不悅意、不舒暢,叫做心苦。不管是身體的痛苦,還是心裏的痛苦,全部來源于前世所造的惡業。
有些人遇到不順的事情而産生痛苦,有些內心沒辦法調伏而産生痛苦,世間上的任何人,除了極少數對佛法有體悟以外,都有不同層次的痛苦。高人有高人的痛苦,劣者有劣者的痛苦,表面上看來,他們好像非常開心,其實身心都有不同的痛苦。一方面這是輪回痛苦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自己前世的惡業。
很多人身體經常生病,這肯定跟他前世害過衆生有關。昔日阿育王的王子被挖去雙目,就是因爲他前世是獵人時,挖掉很多野獸的眼睛。現在世間上有些是盲人,有些是聾子,有些是啞巴,有些心不堪能,有些身體有各種疾病,都是前世或者今生的業力所感。明白這個道理以後,無論是別人身上的痛苦,還是自己身上的痛苦,都應該深深地意識到:這是因爲前世害過衆生。
比如我今天脊椎特別痛,肝髒特別痛,或者心髒特別痛,肯定是我以前挖過別人的肝髒,或把別人的脊椎弄壞了。這是惡業成熟的果報,現在光吃一點藥、打個針能不能解決呢?可能暫時起一些止痛的作用,但要完全製止的話,恐怕是不行的,因爲我前世也曾讓別人如此痛苦。
“種種諸畏懼”:地水火風的災害、怨敵的恐怖、非人的威脅,以及有些人天黑不敢出門,早上來上課如果沒有電筒,就害怕路上有餓狗、惡人,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畏懼,實際上也是前世的果報。
尤其在放生的時候,有些居士不顧及動物的感受,一邊說笑,一邊把它們抛得高高的,然後掉在海裏面。雖然放生是件好事,但在整個過程中導致衆生特別害怕,《俱舍論》中說,這很可能成爲自己瘋狂的因。因此在放生的時候,大家應該溫和一點。
《中觀寶鬘論》中說:“今生的短命、恐懼,來世難忍的地獄痛苦,全是前世殺野獸等果報而現前的。”所以我們身心感受痛苦時,應當反觀自己,不要一味地埋怨別人,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別人身上,認爲自己生生世世都是好人,從來沒有做過壞事。有些不懂因果的人經常說:“我是非常善良的人,爲什麼今生不順,別人總是欺負我?”也許你今生真的很善良,但你敢保證前世一點業都沒造過嗎?如果不敢的話,那麼今生所面對的這些人,不一定都要對你特別恭敬吧。
“所求不順遂”:世間中所有的不順利,比如想獲得地位、財産、飲食,始終無法如願以償,經常出現種種違緣障礙,這也源于自己往昔的罪業。
以上所說的這些痛苦,都可以包括在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等八苦當中。這些痛苦的來源,無一不是前世的惡業所感。惡業的類型非常多,詳細的因果類別,唯有佛陀的無礙智慧才能通徹照見。因此,大家在遭受這些痛苦時,不要總歸咎于別人,應該想到是自己的問題。
然而,現在的世間人,希求佛法、希求解脫的寥寥無幾,不要說不信佛教的人,就算在佛教徒裏面,憑良心觀察自己的相續時,誰敢說自己今生唯一希求的就是解脫。有一次,我順便問一…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