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個虔誠的佛教徒:“你現在最擔憂的是什麼?”他的回答是:“我白天晚上最擔憂的就是股票下跌。”我又問另一個人:“你現在最痛苦的是什麼?”她說:“每次照鏡子時,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這是我最痛苦的事情。”如果換成是深信因果的人,可能最擔憂的是造惡業,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最痛苦的就是來世墮入地獄,或者一想起今生的痛苦源于前世的惡業,就覺得特別痛苦。真正相信因果的人,他的擔憂和害怕,全部都會跟因果有關。

  還有一個大老板,也是佛教徒,他悄悄地跟我說:“我應該開悟了。”我就問他:“你一生中最希求的是什麼?”他說:“其他沒有什麼,家庭平安就可以。”假如真是開悟者,最希求的應該是利益衆生,即使沒有開悟的話,也希望早日從輪回苦海中解脫。可是,關在“監獄”裏的衆生,根本不知自己的處境如何,只盯住眼前的一點名聞利養,表面上雖不否定來世的存在,但從言行舉止中也可以看出,他唯一重視的就是今生,這是非常愚昧的!

  大家應當反觀自己: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現在希求的是什麼?對來世解脫有什麼打算?自己應該最明白。倘若沒有這方面的希求,所作所爲必定隨著世間而轉。我們的心如同駕駛員,它開到哪裏,身體就會隨之而去。倘若心的方向是來世解脫,那麼身體的車輛也會謹慎取舍因果,但若心只放在今生的小院子裏,那自己永遠出不了輪回的牢籠。

  當然,我並不是說自己對解脫有什麼定解,這絕對是沒有的。有時候觀察自己,覺得非常慚愧,但有時候又想,我在上師如意寶面前聽過不少佛法,對前世今生的甚深因果還是相信的,尤其知道今生很短暫,沒有必要留戀這些,這一點理念還是有。即生中有名聲也可以,有財産也可以,快樂也可以,但這些都是短暫的,最漫長、最難忍的是什麼?就是來世,乃至生生世世。所以,獲得這樣的人身時,爲了來世需要精進,自己還是有一種非常微小的希求心。但這種希求心也經不起違緣的摧毀,一遇到各種外緣時,它就消失了。

  其實像我這樣的人,很多道友也基本上差不多,平時在互相交談的過程中,很容易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他們最關心的是什麼?就是今世。因此,我經常感到法王如意寶的不可思議,他老人家接近圓寂時,一直在強調:“今生和來世當中,我最重視來世;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當中,我最重視出世間法。”每當這些教言曆曆再現時,我心裏總有種不同的感覺。對于因果,大家也應該有這樣的認識。

  下一個頌詞是講行持善法的果報:

  由行所思善,無論至何處,

  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

  以欲樂心引發而奉行善法的人,無論轉生于何處,或者到什麼地方去,善業的福德果報都會現前,供養他以善妙的安樂。

  佛教曆史上有一位福力王,不管前往哪個窮人家,他剛跨入家門,其家就會湧出衆多財富,金銀珠寶隨處充滿。還有個人叫果帕拉,生于非常富貴的家庭,在他出生時,一頭金色的大象出現在家中。以後不論果帕拉走到哪裏,金象都是跟著他,而且它排出的糞便全是黃金。後來果帕拉出家並證悟阿羅漢果,金象始終跟著他,給僧團帶來了諸多不便。他試圖讓金象離開,但它不肯離去。于是他請求佛陀幫忙:“這個大象一直跟著我怎麼辦哪?現在我已經出了家,還要這些金子有什麼用呢?”(有些道友也是:“我現在已經出家了,這個金耳環有什麼用呢?一定要供養,但是又舍不得,怎麼辦?”)佛陀說:“你只要對它說叁次“我不再需要你了”,它就會離開的。”果帕拉照做後,金象就消失了。他之所以有這種果報,因爲前世供養過一座白象雕塑,那是迦葉佛入母胎時所騎之象。

  因此,在殊勝的對境前作供養,即使只有一些小小的供品,福德也會生生世世如親人般跟著你。佛經裏還有白衣比丘尼的公案,她也是由于前世福報,生下來即身著白衣;另有一位比丘,雙手各握一枚金幣,拿走之後,手內又會重新出現金幣。這些人的財富也好,勢力也好,根本不是刻意去求的,而是一下子就出現了。

  我前不久遇到一個人,他說:“我對藏地所有的高僧大德都依止供養過,每次供養完了以後,錢就“嘩啦嘩啦”又來了。”所以,有福報的人,錢是“嘩啦嘩啦”來的,很多財産不知不覺就出現了;沒有福報的人,錢是“嘩啦嘩啦”沒有了,一下子就花光了。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身體、財産、名聲,其中因果非常奇妙,並不是我們想象得那樣。若真能對因果深信不疑,學佛的基礎就已經打好了,但如果對因果半信半疑,那行爲也會隨之而轉,修行肯定不會成功的。

  上師如意寶圓寂前的幾年裏,曾安排了一個四年計劃,第一年講的就是《百業經》,然後第二年講《入菩薩行論》、第叁年講《大幻化網》、第四年講《上師心滴》。可見,每個修行人必須要打好因果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以後,行爲肯定會小心翼翼,像世間人那樣隨隨便便是不可能的。

  不過,現在的很多人,包括修行人在內,對外面的形象很在乎,甚深的因果卻並不重視。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有些寺院,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課程,我看了那些課本以後,心裏有種酸酸的感覺。雖然唯識、中觀、世間曆史等,很多人有興趣研究探索,但在學習這些之前,自相續中打好了什麼基礎?包括我們學院,現在許多年輕學員對聞思修行有很大的信心,我昨天也打聽了一下,因明班有五百多人,每天都在唇槍舌劍地辯論。我昨天跟因明班的法師談了一下午,我們兩人都認爲因明是很需要的,我現在在講,這位法師也在講,如果沒有懂得因明,光用簡單的理論來應付一切,在當今社會是行不通的。但如果從小就喜歡辯論,喜歡給別人說過失,而對基本的因果一竅不通,取舍時越來越不如法,那也是不合理的。

  上師如意寶在這麼多年中,經常給我們講一些佛教的故事,尤其是因果方面的公案,這種培養人才的方法,我從內心裏非常贊歎。不管是研究因明也好,中觀也好,唯識也好,無論開設什麼樣的課程,都需要輔以取舍因果的學習。否則,表面上你是出家人,實際上對造惡業一點都不怕,這恐怕不是什麼好事!

  我們在座的出家人,以後可能會在不同的地方擔任寺院住持、方丈、法師,那時候每個人的心態都不同,攝受弟子、宣講佛法的方式也不同,但我建議你們首先給所有的出家人和在家人打好取舍因果的穩固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以後,修顯宗和修密宗都不會困難。但如果沒有這樣,即使你把自己宣傳得很成功,但衆生能獲得什麼利益呢?自己還是要分析一下。

  惡徒雖求樂,然至一切處,

  罪報皆現前,劇苦猛摧殘。

  造惡業的人雖然希求安樂,但不管到哪裏,罪業的果報都會現前,使他感受嚴重的痛苦。

  世間上人人均希求快樂,但能如願以償的寥若晨星。有些人不擇手段地尋求幸福,但不論到了哪裏,痛苦的果報就現在面前。前輩大德曾說:“造惡業的果報,雖然不像用刀子割肉一樣,馬上就能感受痛苦,但如同服了毒藥般,遲早都會成熟果報。”所以佛陀在《毗奈耶經》中說:“何人爲求樂,歡喜而造業,彼罪異熟果,哭泣而感受。”有些不懂因果的人,歡歡喜喜地造惡業,認爲果報看不見就不存在,其實就算今生看不見,來世也不可能看不見,一定會在你身心中感受的。《教王經》亦雲:“死亡來臨國王去,受用親友不跟隨,士夫無論行何處,業如身影隨其後。”

  《百業經》中有個“肉團餓鬼”的故事:目犍連有一次到餓鬼世界去,看見一個肉團餓鬼,整個身體沒有骨頭和五官,只是一團肉,因爲業力現前,身爲許多鐵嘴小蟲蛀食。痛苦難受之極,它就飛到空中(餓鬼可以在空中自由飛行),此時身體開始燃火;又鑽入大海,海裏有無數小蟲來噬咬它。如是輾轉受苦,無有間斷……

  目犍連回去啓禀佛陀,請佛陀爲衆眷屬宣說此因緣。佛陀告曰:“迦葉佛出世時,他是僧衆的執事員,掌管僧衆財物和修塔功德款時,自己隨便貪汙享用。後來他生病沒法管理,就把財物送給親戚朋友。有人好言相勸,他反生嗔心說:“這些財産我可以不要,一把火燒掉,誰也別想得。”于是果真把僧衆財物付之一炬。以貪汙僧財及建塔款項的惡業,他轉生爲肉團餓鬼;火燒僧衆財物,使他恒時自身燃火,無法安忍。”

  大家應該知道,業有引業和滿業兩種。所謂的引業,就是牽引衆生轉生于某處的決定業,以這個公案來分析,他投生爲餓鬼叫做引業。所謂的滿業,指引生這一過程所感受的苦樂,即他生爲餓鬼後所遭受的劇烈痛苦。

  在《俱舍論》中,引業、滿業有四種不同情況:一、引業善,滿業善:如轉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樂;二、引業惡、滿業惡:轉生到叁惡趣中,感受惡趣的各種痛苦;叁、引業善、滿業惡:轉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貧窮、他人威脅等痛苦;四、引業惡、滿業善:轉生到叁惡趣中,但在那裏享受快樂。地獄裏不知有沒有快樂的衆生,但一般來說,旁生和餓鬼中還是有的,比如守寶藏的餓鬼,有些牦牛和大象也過得特別快樂。

  其實在我們一生中,甚至一天中,都可以用引業、滿業來分析。比如我今天來到佛學院,這是引業善所招致的,但如果滿業惡的話,雖然住在學院裏,有出家的因緣、有聞受佛法的機會,但是聞思不能成功,天天心裏很痛苦;如果滿業善的話,能心情愉快地聞思修行,沒有任何障礙和違緣;如果滿業中善和惡交替出現,就是一會兒痛苦,一會兒快樂。

  所以,佛陀在經中說業因果的網非常大,現在社會上有移動網、聯通網,還有各種網絡科技,令無數人整天沈迷其中,但這些網都不是很大,什麼樣的網才最大呢?就是業因果的網。這個網的遍知者是誰呢?就是佛陀。我們每個衆生的身心苦樂,佛陀全部照見得一清二楚、了如指掌。尤其在甚深的因果方面,不要說凡夫人,連菩薩和阿羅漢也不能了知,唯有佛陀才能無礙徹見。

  以前學《俱舍論》時,我曾要求大家背誦、考試“業因果品”。當時相當一部分人對因果生起了穩固的信解,尤其在理論方面,很多人明白因果不是那麼簡單的,不像世間人所說:“既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某某人行持善法,爲什麼經常不順利?”這種想法非常幼稚,其實因果並不是這樣分析的。

  大家在佛陀的慈悲加持下,現在有很好的學佛機會,此時一定要注意因果。尤其是對叁寶的財産,務必要小心謹慎。現在有些居士團體中,也有放生款、印經款、供養上師叁寶的錢財,這些錢財一方面千萬不能自己貪汙,或者做人情送給親朋好友,另一方面也不能隨便浪費、摧毀。有些不懂因果的居士,使用放生款時,還是有不太如法的行爲。要知道,在業因果面前,誰也沒辦法逃脫,若僅僅爲了幾百塊錢、幾千塊錢,而千百萬年中在惡趣受苦,那真是不值得。所以一些高僧大德也經常發願:甯可變成窮人或乞丐,也不願意邪命養活。

  簡而言之,大家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因果,如此才會變成很好的修行人,對佛法的興趣也會越來越增上!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