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到中间就死去了。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有一则公案:热琼巴在印度学了声明学和因明,辩论特别厉害。回来之后,米拉日巴用窍诀给他宣讲佛法,他始终听不进去。有一次,师徒俩到一户人家里化缘,那家的老妇女特别吝啬,当时正在磨糌粑,却不舍得供养他们。没有想到,第二天早上,她还没有磨完糌粑,就突然死掉了。米拉日巴强迫热琼巴背着她的尸体,并唱了很多道歌。以此方式,热琼巴在相续中生起了强烈的无常观。
还有些人,事情做了一半就离开了人间。色达有位喇嘛嘉活佛(即香根活佛),他当时准备造一座三层楼高的佛像,有些建筑已经搞完了,佛像的部分肢体也运到了现场,但后来他突然示现圆寂。至今已六七年了,这座佛像仍没有完成,只有一部分建筑悬挂在空中。因为这个建筑比较高,我每次到县城里去,路上都可以看到它,而且在县城里,不管从哪个角度也看得到。
前段时间,我也发心办一所“智悲学校”,在此之前我曾想:“会不会在尚未开始,或刚开始做,或只完成一半时,死神就突然降临了?”我并不是说自己无常观得好,的的确确心里想过很多很多次,但后来又想:“我若因为会死亡,现在就什么都不做,这样也没有意义。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发生无常,不管怎么样还是先做吧,什么时候无常到了再说。”于是鼓着勇气开始做了。在没有开始时,我还没有死;现在已经开始了,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
其实,不管是世间人、出世间人,出家人、在家人,每个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一些大变化,这也是有为法的自然规律。因此,大家对死亡应该有所准备,因为死神何时降临,谁也无法估定。经云:“三界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上至天界、下至无间地狱之间的三界轮回,没有少许稳固不变的法,全是瞬息即逝的本体。只有时时具备这种无常观,死亡突然降临时,自己才会有所准备,否则根本来不及面对。
我以前在家读书时,对电影电视从来不感兴趣。学校里,星期六允许同学们看电视,他们一个个都去了,我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烧一壶茶看书。有时候班主任会过来,用不同的语气教训我:“你是不是要成仙了?又坐禅,别太专注了!”但我的性格就是这样,装作没有听见,依然我行我素。见我如此顽固,有时候他边走边赞叹:“这个人真是老实,当学校的门卫。”有时候嘀咕:“这个人真有问题!”不管我有问题,还是比较老实,对那些散乱的东西,不太愿意去接触。
后来有一位同学,一直劝我去看《红楼梦》的电影,盛情难却我也就去了。当时的一些故事片断,对我的无常观有很大帮助。尤其是看到贾宝玉的兴盛衰败、王熙凤在监狱里饿死,尸体被人在雪地里拖着,旁边响起凄惨的歌声“叹人世,终难定……”,银幕上又浮现出她生前享受人间荣华富贵的镜头,那时我确实很感慨。有一位同学看到这些后,感到人生没什么意义,不管怎么样往上爬,最后还是会掉下来,于是很想出家。当时我倒没有那样的感动,也没有流泪,只不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出离心。但后来,反而他没有出家,我却出家了。
古人经常依靠尸体来观无常,孔子每次看到白骨时,就把它拿在手里,默默地自言自语:“你是怎么死的?是病死的、被人杀死的,还是饿死的、在自然灾害中死的?……”我们也应该如此精进观无常,明白了无常之理后,必须做好一番打算:自己的一生当以什么方式来度过?
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
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
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
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
这里描述的是人在临死时的情景:有些人活着的时候,把精力、时间、智慧全部用于毫无意义的琐事上,最后要接近死亡时,蓦然回首,想起自己一生所造的罪业,心里特别痛苦、忧愁,从而双目红肿,泪流满面。此时,亲朋好友也非常绝望,在依依不舍中与之分离。甚至业力深重的人,在尚未断气之前,还会看见过去所杀的众生前来讨命,或者阎罗狱卒的恐怖面孔。他们那个时候的痛苦惨状,令人见而生起悲愍,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
当一切罪业历历在目地重现时,很多人万分后悔,不停地埋怨自己:“我今生已经遇到了善知识,又听闻了大乘佛法,本来是有机会行持善法的,但却让一生在不知不觉中空耗了,为什么我如此愚笨啊!”而且正如刚才所讲,罪业深重的人,还会听到地狱里震天动地的惨叫声,或者阎罗卒“打打、杀杀”的恐怖声。想到自己也将堕入其中,便惊恐不已,不净粪不由自主地流泻,染污了自己的全身。
当然,每个人的死亡状况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特别害怕死,一直声嘶力竭地喊着:“医生救救我,上师救救我,我实在不愿意死啊!”但是死到临头也没有办法。
其实,古人对死亡是有所认识的,如孔子的《论语》、庄子的《秋水篇》里都提到了对生死的看法。与世间凡人相比,他们对死亡看得很淡,亲朋好友死的时候,他们载歌载舞,自己接近死时也是坦然面对,这是他们的一个优点。但这种面对方法,实际上解决不了大的问题。如果具有修行的境界、开悟的境界,生前为来世积累了许多福报资粮,倒是可以做到所谓的“不愉生,不畏死”。但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只不过不害怕而已,解脱轮回的境界根本没有。
作为修行佛法的人,死的时候不应该这样:前段时间有一个癌症患者,在附近县城的医院里,于众亲人的围绕中,不断发出惨叫声而离开了人世。尽管众生的业力不同,有些人死时确实特别痛苦,但一般来讲,修行人倘若知道自己该死了,再怎么伤心、再怎么痛苦也没有用。
所谓的死,只是在轮回的漫长旅途中换了个角色而已,而不是永远地消失了。以前的古文化中也说,生命和身体的形态只是暂时的借用,其思想还会延续下去,不是像火熄了、水干了一样,什么都没有了。若能懂得这一点,死亡来时也用不着痛苦。即使晚上睡觉有点痛,但明天还可以醒过来,或许明天身体更好一点;即使现在要死了,也没有必要太难过,可能下一辈子的身体更结实,不用天天打针了。
印度的扎嘎达姆扎论师说过:“我们的身体只是暂时借用的东西,在它未衰老也无疾病时,一定要利用它去精进修持善法,这样一旦遭到病痛死亡,就可以有不惧怕的把握。”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一辈子都在为死亡做准备,可是现在的世间人并不是这样,无论是明星、领导、国家总统,生前逍遥度日,从不修行,最后送到医院里时,面如死灰,一点生气也没有。
因此,我们生前就要为死亡打好基础,若在安详清净的状态中离世,来世的结生也会趋往善趣。有些教言中说:“人死了以后,看整个面孔即可了知其来世。倘若面目狰狞恐怖,尤其是睁着眼、张着嘴,说明此人将堕入恶趣。”有些尸体特别可怕,让人看都不敢看。我去过汉地一些居士家,人死了以后,脸都不盖上,这样不太好,如果他的眼睛一直瞪着,你坐在那里也不是特别舒服。因此,以后不管是别人的尸体也好,自己的尸体也好——自己的尸体由自己盖,拿块布把脸蒙上(众笑),按藏传佛教的习俗,死后马上要用布盖上。如果尸体的脸色很正常,皮肤也比较洁白,有很多清净之相,说明他会投生善趣。因此,人的死相、临死的状态和尸体的面目,都可以判断其来世的方向。
总之,死亡在每个人的前面等待着,我们怎么样面对?应该心里有数!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九十六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