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节课
本品的内容,是宣讲如何修持安忍。对这个问题,不但要在文字上搞清楚,更应该在意义上经常下工夫。正如昨天《闻解脱》中所说,佛法不要仅留在文字上,也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否则就成了一种口头禅。
当然,从文字上看,我们很多道友非常不错。昨天年末考试时,几百个人一起圆满地背诵《入行论》全颂(共十品,一千多颂),这种场面十分惊人。就我个人而言,也觉得非常开心,看到这么多僧众把所有颂词全部背完,真是由衷地随喜。一般在城市里或其他佛教团体中,像我们这样通过研讨、辩论、笔考,非常严格地学习《入行论》,基本上是没有的。仅仅是词句上的背诵,恐怕很多人也做不到。
前段时间,听菩提学会有些学得不错的人讲:“我们这里上等者是背前四品。”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那里下等者是背四品,中等者是背八品,上等者背全品。”“啊!你们现在全部背完了?”“全背完了。他们背这一部好像非常简单,同时还背了《量理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好几部论典。一年当中,有些人背三部,有些人背五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并不是自赞毁他,事实就是这样。当然,学佛还是跟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我看你们这么多人背得这么熟,内心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
但话又说回来,仅仅是背颂词,没有思维意义是不行的;仅仅是思维意义,实际行动中没有行持也不行。如果你将《入行论》全品背得滚瓜烂熟,像念观音心咒一样流利,但遇到敌人时实在忍不了,拿着刀子杀别人,这样的话,背下来也没有用得上。
所以,你们词句上的背诵和研究,我是认可的,也非常随喜,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将每个颂词的含义,在心相续中反复串习,真实地修持。
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从功德上讲,虽然众生与佛陀有很大差别,但众生能作为所缘缘,令我们生起佛陀的功德——身体具足相好圆满,语言具足六十种梵音,相续具足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及五种智慧等。这些佛陀的如海功德,必须依赖众生的助缘,仅以这一点,就理应供养众生。
慈悲的佛陀、殊胜的法宝、珍贵的舍利,都有引生殊胜佛法的能力,而我们周围的平凡众生,也具备这种功德,依其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等六度万行。所以我们看见敌人时,不要生起嗔恨心,认为他是菩提道的绊脚石。佛陀在经典中说:“修行遇到了什么样的违缘,都应将其转为道用。尤其是依靠众生这个对境,更能使我们成就佛果功德。”《华严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众生越多越好,千万不能离开众生。大城市里的人也不要对众生起厌烦心:“我要到寂静地方去,人密密麻麻的,这么多,实在不愿接触他们。”“我单位的人、家里的人,一个比一个恶劣,我要离开他们到清净的寺院里去。”不能这样!你既然发愿度化众生,一定要跟周围的人搞好团结。这次学习《入行论》以后,听说很多家庭过得比较快乐,原来天天闹离婚的,现在关系挺不错,原来家人不学佛的,现在看到对方的改变后,也产生了好奇心,慢慢开始研究《入行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现象,修学大乘佛法的确离不开众生,就像车轮一样,倘若没有前轮或后轮,车子没办法在路上奔驰。同样,我们修学菩提道,既要有上面的佛陀,也要有下面的众生,没有这两者的话,成佛之日遥遥无期。
当然,表面上看来,众生与佛陀给我们的感觉不相同。寺院里的佛像多么慈祥,令人一见就生欢喜心,很想在其面前求加持、求悉地。而怨敌与此完全相反,听到他的声音、见到他的样子,心里就怒火中烧,三天三夜睡不着觉。但实际上他能给我们带来真实利益,就像核桃一样,表面凹凸不平很粗糙,但打开以后,里面却有着美味可口的果仁。若只注重外表的粗糙行为,而断然舍弃一切众生,永远也无法品尝到其中的醍醐美味。
世间上的事情,有些好像是违缘,实际上是带来顺缘,而有些好像对修行有利,其实却有莫大的损害。因此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只要对方是众生,都应以慈悲的目光来看待,以温和的语言来交谈,心甘情愿做众生的仆人。世间人常说:“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才真正是每一个众生的公仆。只要翻开《大藏经》,我们就会发现,佛教徒所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因为菩提心的来源就是众生。
昨前天有个江门的人给我打电话说:“我以前口口声声讲菩提心,已经讲了几十年,但每一次接触众生时,都是用恶心来对待,没有生起过真实的悲心。通过这次学习之后,我才感觉到什么叫菩提心,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一边说一边哭,并问要如何报答恩德。我说:“这倒不要紧,报答恩德以后再说,你先好好地学习。”我看他也不像是假装的,应该是一些真心话。
总之,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宁愿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就是发大乘菩提心的补特伽罗。在实际行动中,大家也应当身体力行。
丑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分二: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二、佛将众生作为我。
寅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分二:一、当恭敬之理由;二、忏悔不敬之过。
卯一、当恭敬之理由: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无有虚伪狡诈的众生至亲,唯一就是诸佛菩萨,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饶益无边众生,日日夜夜为众生操劳,除此以外,没有私人的事情,也没有亲戚朋友的事情。我们发心时也说:“我今天出生在如来的家族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家族的事业应该分清楚。以前婆罗门种姓有婆罗门的事业,商人种姓有商人的事业,同样,我们是佛菩萨的种姓,就应继承佛菩萨的事业——除了利益众生之外,没有其余事情可做。
佛陀是没有狡诈、没有虚伪的众生至亲。世间上的亲人非常虚伪,比如两个人谈感情时,互相承诺:“我永远喜欢你,我永远爱你!”但这种山盟海誓是不可靠的,当他对你特别执著时,可以将之付诸于行动,一旦他在外面有了别人,马上跟你反目成仇,甚至杀了你也愿意,这就是世间所谓的情与爱。世间的交情也特别假,当你大权在握时,逢年过节就高朋满座,客人多得不得了;如果你失势败落、名声一落千丈,所有的人唯恐避之不及。而佛陀与之完全不同,他的爱是无有任何条件的,如同阳光一样 ,将慈悲的温暖普洒整个大地,不分种类、不分种姓,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都无条件地赐予保护。
佛陀的恩德非常大,如果佛没有降临人间,转*轮给我们降下这样的甘露妙法,恐怕轮回旷野中迷失方向的可怜众生,现在也不知道去向,生活没有着落。世间人常说:“我家的孩子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对象,生活没有着落。”其实这不一定是生活没有着落,只要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肯定有着落。但若没有遇到佛法,我们这些可怜众生还要迷茫在轮回中,这才是真正的没有着落。而如今佛陀降下了佛法甘霖,大家又有幸遇到了这样的妙法,将来一定会获得解脱。这份深恩厚德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除了令众生欢喜以外,没有别的报答方式。
以前上师如意宝拜见他老人家的根本上师时,也说:“我为了报答您的恩德,发愿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利益众生是对上师和佛陀最好的报恩,大家在实际行动中,倘若能够帮助众生,就是对上师的一种报恩。有些人说:“上师您对我的恩德很大,我准备寄一点茶叶,但通过什么方式呢?”寄茶叶倒不一定,因为上师也不是茶口袋。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有一点能力,尽心尽力、无条件地帮助众生,这样就是报答了佛的恩德,也是报答了上师的恩德。
如果是世间人,要报答他的恩德,可以给他财物名声,但佛陀根本不需要这些,佛陀具足一切功德,就像转轮王一样,财富名声地位等样样圆满,而我们众生就像乞丐,一个乞丐想帮助转轮王,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真要报答佛恩的话,对身边众生做些饶益的事情,这才是佛陀最需要的。所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大家要经常发愿不害众生,尽量饶益众生,这就是报佛恩的一种行为。
以前华智仁波切拜见上师如来芽的遗塔时,也发了三个大愿:“在所有的未来世中,愿我不受恶友的影响,愿我不伤众生一毛孔,愿我生生世世不离正法光明。”像华智仁波切这样的大成就者,尚且都要如此发愿,那我们以后不管是朝寺院还是拜上师,发愿时也要想到这三点。
其实发愿很重要,发怎么样的愿,最后会得什么样的果,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引用过一个公案:有个织布的人,他通过修行而得成就,最后现前了本尊。本尊问他:“你需要什么悉地?”他回答说:“别的不需要,我只要一套织布的工具。”有些卖面包的人,到寺院里也是“愿我的面包生意好,多卖出去一些”,而做其他工作的人,也主要愿自己的事业成功。这些发愿都不太好。作为一个修行人,发愿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对今生来世才有非常大的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让上师欢喜、让佛陀欢喜,而佛陀和上师最欢喜的,就是利益众生。发愿一生中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这里面已经包括了所有的誓愿。《楞严经》中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利益众生的这颗深心,奉献于一切刹土中的佛陀,这才算是报答了佛陀的恩德。所以,自己平时发愿时,应想到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将此心奉献给十方诸佛菩萨、传承金刚上师。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道歌中也唱道:“上师,您宏大的深恩,我永远也报之不尽,只能以利益众生的方式来报答。”因此,想报答上师恩德的话,就应发愿去利益众生。
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亦当…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二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