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二節課

  第九十二節課

  本品的內容,是宣講如何修持安忍。對這個問題,不但要在文字上搞清楚,更應該在意義上經常下工夫。正如昨天《聞解脫》中所說,佛法不要僅留在文字上,也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應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否則就成了一種口頭禅。

  當然,從文字上看,我們很多道友非常不錯。昨天年末考試時,幾百個人一起圓滿地背誦《入行論》全頌(共十品,一千多頌),這種場面十分驚人。就我個人而言,也覺得非常開心,看到這麼多僧衆把所有頌詞全部背完,真是由衷地隨喜。一般在城市裏或其他佛教團體中,像我們這樣通過研討、辯論、筆考,非常嚴格地學習《入行論》,基本上是沒有的。僅僅是詞句上的背誦,恐怕很多人也做不到。

  前段時間,聽菩提學會有些學得不錯的人講:“我們這裏上等者是背前四品。”我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們那裏下等者是背四品,中等者是背八品,上等者背全品。”“啊!你們現在全部背完了?”“全背完了。他們背這一部好像非常簡單,同時還背了《量理寶藏論》、《大圓滿心性休息》等好幾部論典。一年當中,有些人背叁部,有些人背五部。”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並不是自贊毀他,事實就是這樣。當然,學佛還是跟環境有一定的關系。我看你們這麼多人背得這麼熟,內心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

  但話又說回來,僅僅是背頌詞,沒有思維意義是不行的;僅僅是思維意義,實際行動中沒有行持也不行。如果你將《入行論》全品背得滾瓜爛熟,像念觀音心咒一樣流利,但遇到敵人時實在忍不了,拿著刀子殺別人,這樣的話,背下來也沒有用得上。

  所以,你們詞句上的背誦和研究,我是認可的,也非常隨喜,但更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將每個頌詞的含義,在心相續中反複串習,真實地修持。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從功德上講,雖然衆生與佛陀有很大差別,但衆生能作爲所緣緣,令我們生起佛陀的功德——身體具足相好圓滿,語言具足六十種梵音,相續具足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及五種智慧等。這些佛陀的如海功德,必須依賴衆生的助緣,僅以這一點,就理應供養衆生。

  慈悲的佛陀、殊勝的法寶、珍貴的舍利,都有引生殊勝佛法的能力,而我們周圍的平凡衆生,也具備這種功德,依其可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安忍波羅蜜多等六度萬行。所以我們看見敵人時,不要生起嗔恨心,認爲他是菩提道的絆腳石。佛陀在經典中說:“修行遇到了什麼樣的違緣,都應將其轉爲道用。尤其是依靠衆生這個對境,更能使我們成就佛果功德。”《華嚴經》中也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人,衆生越多越好,千萬不能離開衆生。大城市裏的人也不要對衆生起厭煩心:“我要到寂靜地方去,人密密麻麻的,這麼多,實在不願接觸他們。”“我單位的人、家裏的人,一個比一個惡劣,我要離開他們到清淨的寺院裏去。”不能這樣!你既然發願度化衆生,一定要跟周圍的人搞好團結。這次學習《入行論》以後,聽說很多家庭過得比較快樂,原來天天鬧離婚的,現在關系挺不錯,原來家人不學佛的,現在看到對方的改變後,也産生了好奇心,慢慢開始研究《入行論》。這是非常好的一種現象,修學大乘佛法的確離不開衆生,就像車輪一樣,倘若沒有前輪或後輪,車子沒辦法在路上奔馳。同樣,我們修學菩提道,既要有上面的佛陀,也要有下面的衆生,沒有這兩者的話,成佛之日遙遙無期。

  當然,表面上看來,衆生與佛陀給我們的感覺不相同。寺院裏的佛像多麼慈祥,令人一見就生歡喜心,很想在其面前求加持、求悉地。而怨敵與此完全相反,聽到他的聲音、見到他的樣子,心裏就怒火中燒,叁天叁夜睡不著覺。但實際上他能給我們帶來真實利益,就像核桃一樣,表面凹凸不平很粗糙,但打開以後,裏面卻有著美味可口的果仁。若只注重外表的粗糙行爲,而斷然舍棄一切衆生,永遠也無法品嘗到其中的醍醐美味。

  世間上的事情,有些好像是違緣,實際上是帶來順緣,而有些好像對修行有利,其實卻有莫大的損害。因此不管在什麼環境中,只要對方是衆生,都應以慈悲的目光來看待,以溫和的語言來交談,心甘情願做衆生的仆人。世間人常說:“公務員是人民的公仆。”實際上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才真正是每一個衆生的公仆。只要翻開《大藏經》,我們就會發現,佛教徒所做的事情就是這樣,因爲菩提心的來源就是衆生。

  昨前天有個江門的人給我打電話說:“我以前口口聲聲講菩提心,已經講了幾十年,但每一次接觸衆生時,都是用惡心來對待,沒有生起過真實的悲心。通過這次學習之後,我才感覺到什麼叫菩提心,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一邊說一邊哭,並問要如何報答恩德。我說:“這倒不要緊,報答恩德以後再說,你先好好地學習。”我看他也不像是假裝的,應該是一些真心話。

  總之,在沒有任何條件的情況下,甯願爲了衆生犧牲自己,這就是發大乘菩提心的補特伽羅。在實際行動中,大家也應當身體力行。

  醜二(信仰佛陀故當恭敬)分二:一、佛將衆生作爲我所;二、佛將衆生作爲我。

  寅一(佛將衆生作爲我所)分二:一、當恭敬之理由;二、忏悔不敬之過。

  卯一、當恭敬之理由:

  無僞衆生親,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無有虛僞狡詐的衆生至親,唯一就是諸佛菩薩,他們的所作所爲就是饒益無邊衆生,日日夜夜爲衆生操勞,除此以外,沒有私人的事情,也沒有親戚朋友的事情。我們發心時也說:“我今天出生在如來的家族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家族的事業應該分清楚。以前婆羅門種姓有婆羅門的事業,商人種姓有商人的事業,同樣,我們是佛菩薩的種姓,就應繼承佛菩薩的事業——除了利益衆生之外,沒有其余事情可做。

  佛陀是沒有狡詐、沒有虛僞的衆生至親。世間上的親人非常虛僞,比如兩個人談感情時,互相承諾:“我永遠喜歡你,我永遠愛你!”但這種山盟海誓是不可靠的,當他對你特別執著時,可以將之付諸于行動,一旦他在外面有了別人,馬上跟你反目成仇,甚至殺了你也願意,這就是世間所謂的情與愛。世間的交情也特別假,當你大權在握時,逢年過節就高朋滿座,客人多得不得了;如果你失勢敗落、名聲一落千丈,所有的人唯恐避之不及。而佛陀與之完全不同,他的愛是無有任何條件的,如同陽光一樣 ,將慈悲的溫暖普灑整個大地,不分種類、不分種姓,只要是有生命的衆生,都無條件地賜予保護。

  佛陀的恩德非常大,如果佛沒有降臨人間,轉*輪給我們降下這樣的甘露妙法,恐怕輪回曠野中迷失方向的可憐衆生,現在也不知道去向,生活沒有著落。世間人常說:“我家的孩子已經叁十多歲了,還沒有找到對象,生活沒有著落。”其實這不一定是生活沒有著落,只要活在這個地球上,生活肯定有著落。但若沒有遇到佛法,我們這些可憐衆生還要迷茫在輪回中,這才是真正的沒有著落。而如今佛陀降下了佛法甘霖,大家又有幸遇到了這樣的妙法,將來一定會獲得解脫。這份深恩厚德實在無法用語言表達,除了令衆生歡喜以外,沒有別的報答方式。

  以前上師如意寶拜見他老人家的根本上師時,也說:“我爲了報答您的恩德,發願利益一切衆生!”所以,利益衆生是對上師和佛陀最好的報恩,大家在實際行動中,倘若能夠幫助衆生,就是對上師的一種報恩。有些人說:“上師您對我的恩德很大,我准備寄一點茶葉,但通過什麼方式呢?”寄茶葉倒不一定,因爲上師也不是茶口袋。最重要的是什麼?如果你有一點能力,盡心盡力、無條件地幫助衆生,這樣就是報答了佛的恩德,也是報答了上師的恩德。

  如果是世間人,要報答他的恩德,可以給他財物名聲,但佛陀根本不需要這些,佛陀具足一切功德,就像轉輪王一樣,財富名聲地位等樣樣圓滿,而我們衆生就像乞丐,一個乞丐想幫助轉輪王,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真要報答佛恩的話,對身邊衆生做些饒益的事情,這才是佛陀最需要的。所以,在諸佛菩薩面前,大家要經常發願不害衆生,盡量饒益衆生,這就是報佛恩的一種行爲。

  以前華智仁波切拜見上師如來芽的遺塔時,也發了叁個大願:“在所有的未來世中,願我不受惡友的影響,願我不傷衆生一毛孔,願我生生世世不離正法光明。”像華智仁波切這樣的大成就者,尚且都要如此發願,那我們以後不管是朝寺院還是拜上師,發願時也要想到這叁點。

  其實發願很重要,發怎麼樣的願,最後會得什麼樣的果,這就是一種自然規律。榮索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引用過一個公案:有個織布的人,他通過修行而得成就,最後現前了本尊。本尊問他:“你需要什麼悉地?”他回答說:“別的不需要,我只要一套織布的工具。”有些賣面包的人,到寺院裏也是“願我的面包生意好,多賣出去一些”,而做其他工作的人,也主要願自己的事業成功。這些發願都不太好。作爲一個修行人,發願生生世世利益衆生、生生世世不害任何衆生,對今生來世才有非常大的利益。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讓上師歡喜、讓佛陀歡喜,而佛陀和上師最歡喜的,就是利益衆生。發願一生中盡心盡力地幫助衆生,這裏面已經包括了所有的誓願。《楞嚴經》中說:“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將利益衆生的這顆深心,奉獻于一切刹土中的佛陀,這才算是報答了佛陀的恩德。所以,自己平時發願時,應想到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將此心奉獻給十方諸佛菩薩、傳承金剛上師。以前法王如意寶在一首道歌中也唱道:“上師,您宏大的深恩,我永遠也報之不盡,只能以利益衆生的方式來報答。”因此,想報答上師恩德的話,就應發願去利益衆生。

  利生方足報,舍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亦當…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