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衆善。
佛陀爲了我們,甯願舍棄身體入于無間地獄,所以,我們只有利益衆生,方可報答這種恩德。佛傳中說,世尊因地爲月光國王時,在鹿野苑布施自己的頭,當時他對樹神說:“我之頭顱于此樹下已布施過九百九十九個,加今此一回,正好一千。”世尊是海塵婆羅門時,也曾發下五百大願,其中一願就是:“爲播植善根于一衆生心相續中,我願十大劫中以歡喜心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想一想,這五百大願當中,有多少願是以歡喜心來代衆生受地獄之苦,我們爲了一個衆生種下善根,會不會下這麼大的功夫?不要說十大劫受地獄之苦,就算十年中感受人間的痛苦,很多人也不願意。
我們自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有時候非常不好意思。平時有些人叫我是上師,但我想:“不要說上師,連一個好弟子的法相,我也的確不具足。”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說:“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做上師矛盾又可笑。”如果真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不說在十大劫中爲了衆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哪怕在十年當中,坐監獄也好,殺害我也好,什麼痛苦都願意接受,只是爲了給一個衆生播下善根,我有沒有這個膽量,有沒有這個勇氣?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因此,對釋迦牟尼佛的這種精神,大家應該好好想一想。
既然只有利益衆生,才可以回報佛陀的恩德,遭受再大的傷害痛苦,我們也要安忍下來,唯一行持利他之事。現在野蠻的衆生遍天下,我們不受毀謗挖苦是不可能的,但當受到這些時,一方面要憶念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的行爲,同時也要憶念傳承上師們的教言。以前上師如意寶曾說:“凡是與我結緣的衆生,無論親人還是怨敵,對我贊歎還是毀謗,我都發願讓他們暫時獲得快樂,究竟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他老人家一生的誓言。
我們學佛的人,最關鍵的問題一定要認清楚,倘若對此一無所知,那是非常可惜的。身爲一個佛教徒,若整天想著人天福報,也沒有任何意義。佛陀在《大乘密意經》中說:“不畏地獄,不求生天,不爲己身,而求解脫。”不害怕地獄,不求人天福報,只是爲了利益衆生,全心全意地希求解脫,對自己的事情一點也不關心,這樣的發心相當重要。
有些人在做事過程中,經常擔心會不會遭人誹謗、會不會有人說叁道四,爲了避免這些麻煩,就幹脆不接觸人,或躲起來當個普通人。不應該這樣!自己的膽量要大一點,釋迦牟尼佛在弘法利生時也會有人毀謗,我們遇到這些違緣,也在情理之中,不能因爲別人不高興,就失毀自己的菩薩行。現在的末法時期,幾乎每個人都只顧自己、不顧衆生,稍微出現一點困難,就開始退失信心,不願意利益衆生了。這是不合理的。作爲大乘修行人,只要是衆生的事情,就應該大膽地站出來,大膽地承擔下來,這一點非常有必要!
諸佛爲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癡我何故,驕慢不侍衆?
衆生的怙主——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爲了群生不惜舍棄頭目腦髓以及身體,而我們這些愚癡的衆生,憑什麼在衆生面前如是傲慢,不善待衆生呢?
釋迦牟尼佛等十方諸佛功德巍巍,我們凡夫相比之下無異于螢光對日月。但尊貴的佛陀尚且爲了乞丐、病人或旁生而奉獻一切,滿足他們暫時的願望,究竟讓他們得到利益,我們如此卑微的修行人,什麼功德都沒有,相續中充滿各種煩惱,在衆生面前又有何可傲慢的呢?
《毗奈耶經》等經典中說,佛陀在世時,看到僧團裏有病人,就親自熬藥服侍;外面有些可憐的衆生,佛馬上施以援手;一些旁生被大水沖走,佛陀也去救它脫離苦難。不像現在的有些上師,自己高高在上,就像國王一樣指派下面的弟子,做什麼都要恭敬自己。而佛陀完全是身先士卒,自己先去利益衆生,這才是佛教的崇高行爲。
現在有些人的傲慢心特別強,稍微有一點功德,看見可憐的衆生就不理不睬、傲氣十足,這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甚至世間人也不一定看得慣。全球公認的有些智者,爲人確實令人羨慕,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讓衆人相當佩服。而我們藏傳佛教當中,個別所謂的高僧大德,佛教的知識也沒有,世間的知識也沒有,只是跟別人說:“我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你不能違越我的命令,否則以後會下金剛地獄。”以這種方式來壓人,可能不太合理。
不僅是現在,以前清朝的時候也有。《影塵回憶錄》中講道,清朝的皇帝差不多都信佛,尤其對密宗信得很切。有一次康熙皇帝到熱河,拜見一位藏傳佛教的活佛(那時候蒙古的傳承,基本上是藏傳佛教),隨身保駕的是白將軍,他是個漢人,對佛法一點也不相信。禮拜的時候,活佛在法座上端坐,皇帝在下面恭敬頂禮。白將軍看皇上拜的時候,活佛在上面不還禮,不理不睬的,眼皮也不翻,一副傲慢相,不覺怒從中來,跑到法座上,抽刀就把活佛的頭砍了,弄得屍橫寶座,血濺法衣。
這一鬧把事情搞砸了,所有的喇嘛把康熙皇帝劫持著,蒙古人聽說後,也要出兵造反。他們的要求,就是要白將軍給活佛償命。白將軍說:“他是什麼活佛!我們皇上給他行禮,他連動也不動,睬也不睬,連世間人情都沒有,這還叫活佛嗎?”但他們卻說:“不管你承不承認,他是我們最尊貴的活佛,你不能因爲自己不信,就把我們的活佛殺死!”橫說豎說,無論如何要白將軍抵命,蒙古政府也要馬上出兵。白將軍看事態不好,恐怕連累了皇上,才答應給活佛抵命。後來康熙皇帝非常傷心,一邊流淚,一邊答應把他斬首。
當然,這可能也有不同的解釋,但我感覺當時的有些活佛在某些行爲上不太合理。藏傳佛教中,真正的活佛就是衆生的怙主,但有些人也許從小沒有受過教育,很多行爲無法令人生信。以前的活佛製度有兩種,一是從小接受佛教的正規教育,長大之後對衆生確實有利。但也有個別的寺院,從小沒有重視這方面的培養,只是讓活佛給別人摸頂加持,真正去親近他時,他異常傲慢,好像認爲自己是真正的佛。但真正的佛陀對衆生是怎麼樣的?他自己相續中又有什麼功德?通過這個公案,你們也可以思維一下,佛教徒對佛教和衆生應當怎麼奉獻,某些事情在曆史上爲什麼會發生?這些問題都值得反思。
我們藏族有句俗話:“人越愚癡,就會越傲慢。”有些人相續中沒有少分功德,但在衆生面前卻非常傲慢,而諸佛菩薩、傳承上師們圓滿一切斷證功德,顯現上非常謙虛地利益衆生,相比之下,完全可以看出自己的境界到底如何。其實一個人的修行好壞,能從利益衆生方面加以衡量。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講上師法相時也說,只要上師具備了菩提心,不具足其他的法相都可以。因此,佛法到底是什麼?就是利他的一種智慧。凡是損害衆生的行爲,絕對不是佛法,這一點務必要搞清楚!
衆樂佛歡喜,衆苦佛傷悲,
悅衆佛愉悅,犯衆亦傷佛。
衆生幸福快樂,佛陀會示現歡喜,如果傷害衆生,佛陀就會悲傷。因此,令衆生歡喜,諸佛自然愉悅,倘若加害衆生,佛陀便會傷心難過,也等于是傷害了佛陀。
當然,從實相上講,布布達論師說:“衆生供養佛陀也好,砍殺佛陀也好,實相上都是平等的,佛陀不會有分別之心。但在現相上,我們恭敬衆生,佛陀會生歡喜,如果損害衆生,佛陀也會顯得悲傷。”佛斷證圓滿、證悟一切實相,對他來講,歡喜和痛苦的分別念是沒有的,而在衆生面前顯現時,這些現相的確是有。比如在律藏中,有些弟子如理如法,佛陀就會大加贊歎;有些弟子不聽話,行爲上不如法,佛陀就顯得不高興,進行嚴厲的呵斥,或流露出悲傷的情緒。這是佛陀隨順衆生的一種示現。盡管是示現,但對我們迷惑衆生來講,應該讓佛陀生歡喜心,不要厭離我們,倘若佛陀不悅,絕對得不到任何加持。雖然從中觀義來講,佛陀的悲傷和歡喜是一種顯現,但是觀待迷亂的衆生,這也是一個事實。
爲了讓釋迦牟尼佛歡喜,讓阿彌陀佛歡喜,讓諸佛菩薩歡喜,我們理應對衆生做有利之事。漢地的蕅益大師說:“殺生即殺自性佛,放生即放自性佛。”從了義的角度而言,叁寶的本性不受任何損害,上師也是佛陀的化現,從入定智慧來說,上師無有利害分別念。但從顯現上看,我們放生或饒益衆生,上師就會高興,殺生、做害衆生的事情,上師顯得不高興。所以爲了讓諸佛菩薩、傳承上師生喜,我們應盡量地幫助衆生,永遠斷絕損惱衆生的行爲,發願乃至生生世世,不殺害任何一個衆生。(在《悲慘世界》的結文中,我也從內心中發了一些這方面的願 。)
現在有些修行人,一邊殺害衆生,一邊想修法成功,這是非常荒唐的。他們到館子裏點殺一些動物,吃了一頓美餐後,回去就在佛前供香供燈,祈請佛陀加持他馬上開悟,這是絕不可能的!如同你把母親的兒子殺了後,拿一點禮品到母親面前去搞關系,母親是不可能快樂的。
我們平時修不了很多法不要緊,但千萬不能傷害衆生,應該盡量地幫助衆生,這就是真正的佛法。所謂的佛法,不一定是你眼前什麼都看不見,全部是光明一片,而是內心對叁界老母有情有著不可比擬的大慈大悲,這才是大乘修行人的基本標准。如果沒有這種心的話,你表面修成了什麼樣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也不一定是正道!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譬如,一個人全身上下被火燃燒,縱然在他面前彈奏動聽的妙音,擺放誘人的佳肴,堆積如山的錢財,他心裏也不會有絲毫快樂。同樣,佛陀將所有的衆生視爲己身,如果我們傷害了衆生,那憑什麼取悅諸佛?
以前在藏傳佛教中,有些偏僻的地方有這種現象:有些人念了一些儀軌後,就開始殺旁生,接著把肉供養給僧衆。對此,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嚴厲地批評道:“比如請一位母親做客,將被殺兒子的肉放在她面前,這位母親會不會歡喜?同樣,一切佛菩薩對所有衆生就像母親一樣關照垂念,殺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養,諸佛都不可能歡喜。”所以,利益衆生是令佛歡喜的最好方法,假如傷害了衆生,不管你是以什麼理由,布施也好、供養也罷,佛陀都不會高興的。
有些佛教徒經常搞不明白這些,他們請一位活佛,就到海鮮餐廳裏大吃一頓,原因是上師的身體不好,吃海鮮對身體特別特別好。聽說有些上師也真的去了。這樣的話,這位所謂的上師和他的弟子是不是對佛陀報恩德?大家也應該值得觀察。
我非常佩服漢傳佛教自古以來的吃素傳統,這麼多的佛教徒全部是以素食爲主,直接或間接利益了無量衆生。佛在《月燈經》中曾問阿難:“一個人從頭到腳遍滿火焰,這時在他前面擺滿各種妙欲,他有沒有快樂之心?”“絕對沒有。”佛說:“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看見叁界衆生遭受種種痛苦,也不會生起一點歡喜。”
我們今生對佛教做大貢獻、利益無邊衆生,若沒有前世的殊勝善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作爲一名佛教徒,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故意傷害衆生,肯定不會讓諸佛菩薩歡喜。你們平時應該多看傳承上師們的公案,翻閱一些大乘的甚深經典,從內心中發下誓言:“今後哪怕遇到生命危險,我也不害任何衆生。”有了這樣的發願力,對自己修行非常重要。大家以後作佛事時,也千萬不要害衆生,如果害了衆生,尤其是直接或間接害了衆生的生命,這個佛事肯定不能成功,佛陀也不會歡喜的。
以前噶當派的教言中講過,有一位上師圓寂了,每年開紀念上師的法會時,都要殺害一些衆生,後來有位弟子說:“我們上師是佛的化身,不應該開這種法會。”于是把法會取消了。表面上看來,不讓開上師的紀念法會,這種行爲似乎大逆不道,但另一位大德卻贊歎說,他是真正繼承了上師的遺願,只要牽涉到害衆生的行爲,都不會是上師的意願。
作爲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供養承侍上師的過程中,如果涉及到傷害衆生,一定要馬上斷掉,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教育,也是佛教獨一無二的特點。這種慈悲教育,任何世間的教育中都沒有,其他宗教雖然也有一些慈善行爲,但像佛教這樣普利天下一切衆生,是根本沒有的。因此,以大慈大悲饒益無邊衆生,是佛陀生起歡喜的根本因素之一。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