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修行人,特别执著名声的确没有意义。不学佛的世间人整天争名夺利也情有可原,但我们学习大乘佛法这么长时间,如果还是为了名声而蝇营狗苟,没有为众生做任何事情,那学佛就白学了!
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寂天菩萨用了一个孩童的比喻,说明世间人名声遭损时非常痛苦,但在智者的眼中,这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比喻是怎么讲的呢?譬如孩童在玩耍时,用沙子堆成一些房屋,他们执为真正的房屋,如果沙屋倒塌了,孩童就会伤心哭泣。以前我在《泰国游记》中,也用过这个教证。当时我去泰国的一个海边,正好有一群孩子在沙滩上玩,开始他们看我穿着红色僧衣有点怕,拼命往别处跑。(不仅是泰国的小孩,泰国有些佛学院的博士生也是这样。有一次,我去参观他们的班级,当时全教室的人都愣住了。他们基本上没有见过这种僧衣,不像现在的汉地一样,穿这种衣服的人太多了。)我坐在那里看大海,过了一会儿,他们有点好奇,就放下恐惧,陆陆续续回来了,继续他们的玩耍。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们顶着烈日,兴高采烈地堆沙屋、挖沙洞,叽叽喳喳不知在说什么,突然他们的沙屋遭到了破坏,一群孩子特别伤心地哭着,另一群则非常高兴,他们之间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见到这种场面,我自然想起了这个颂词,寂天菩萨当年可能也见过孩童在海边的这些游戏吧!在我们成年人眼里,沙屋本来无有实质,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为此而哭。可是在小孩的心目中,美好的家园已经被毁,一切都彻底完蛋了,所以一直在伤心地哭。由于他们每天都在海边玩,皮肤晒得特别黑,黑黑的脸上掉下的泪珠非常明亮,我觉得特别好看。
后来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我们牧区的小孩没有海边的细沙,就在山上用土堆做成一些房子——“这是你家、这是我家,这是我家的仓库、这是你家的牛圈”,然后用红石头、小石头、白石头开始放“牦牛”。当时我比较调皮,总把别人好的“牦牛(石头)”偷过来,其他小孩就开始放声大哭:“哇!我们的牦牛被人偷了。”然后就扭在一起打架……在海边,我眼前一幕一幕浮现出自己的孩童时代。实际上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只不过现在大城市里的小孩,玩的都是飞机轿车,而我们那时候的玩具,全部是牛粪、石头、木块。
孩童的这些执著,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成年人对名声的贪执,在圣者眼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人参加选举,自己不幸落选;有些人在宣传过程中,遭人恶意毁谤,事业无法展开;有些人在佛教的团体中,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好,使其名誉受损;甚至有些公司,被揭露出一些劣迹,直接影响到生意,间接也使工人的工资减少……人们遇到这些时,往往痛苦不已,绞尽脑汁去重建“沙屋”,希望通过各种宣传,令集体的名声或个人的荣誉得以恢复,且越来越高。实际上,在诸佛菩萨和有境界的修行人看来,这些名声全部是虚假的,跟小孩游戏一样没有意义。
在世间八法 中,就包括了对名声的执著,这是一般人很难舍掉的。以前上师如意宝曾说:“世间上的人,要么贪执财物很厉害,要么贪执名声很厉害。我现在已经到了晚年,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我,该有的名声都有了,我一点也不希求这些,所以我修行不是为了世间八法。”有时候上师也给我们做这方面的开示,在座的老道友应该记得吧。
作为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着帮助众生,整天都是搞世间八法、宣传自己的名声,那是值得惭愧的。因此,大家以后一方面尽量不要自我宣传,另一方面,名誉一旦受损时,也不要伤心难过,对别人生嗔恨心。世间上的名闻利养,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倘若为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里,这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
丑二、不应喜之:
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此颂是讲对赞叹不应生欢喜心。世人为了荣誉不辞辛苦,假如得到一点赞叹,就非常欢喜。比如别人说“你的功德不可思议,你是世界第一慈善家”、“你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神变第一”,作为一个凡夫人,听到了这些当面吹捧,内心自然有一些得意。但以智慧来观察,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为什么呢?因为赞叹词是刹那性的,一会儿就销声匿迹、无踪无影了,所以从时间上看,贪著它并没有意义。同时赞叹声是无情法,它没有想赞叹你的心,与水声风声没有区别,犹如空谷声一般,只是耳根的影像而已。别人说你很了不起,乍听之下可能有点高兴,暗想“我真的很了不起吗?”但用第二个念头来分析,刚才的话犹如空谷声一样,没有什么可欢喜的。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是平息世间八法中平息名声的教言,这方面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观察方法。胜义谛的观察方法,在本论第九品中会讲。这里是讲以世俗的智慧来观察,我们不应该特别执著名声。正如刚才所讲,既然赞叹的声音无心,你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世间上有很多名人,一生中受过无数赞叹,接受过无数鲜花哈达,但他们离开人间时,还不是赤裸裸地随业力而奔赴后世吗?现在的这些名人,名声比一些高僧大德大多了。以前的高僧大德,像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他们的智慧,再多人聚在一起也比不上,但听说过他们名字的人,当时可能也没有一百万。而现在那些名人歌星,全世界的人对他崇拜赞叹,但即使有这么响亮的名声,死时也是空手而去。
有些人说:“名声虽然不应该欢喜,但别人赞叹我,我心里非常快乐,它成了我欢喜的因,所以我喜欢名声。”那这样的话,你干脆录一句赞叹自己的话语,天天在耳边放好了。比如说,把“堪布,你非常好”录下来,然后做成念佛机,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重复,这样应该很快乐吧。或者到一个山谷里,对着空谷大喊:“你非常了不起!”回音也反过来赞叹你,这跟别人赞叹你的声音没有差别。但是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有任何实义。噶当派的很多格西,常用空谷声来比喻赞叹声,尤其是博朵瓦格西,一听到赞叹就很不高兴,他说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自我陶醉,自我陶醉之后,逐渐就会造作恶业。因此,别人的赞叹并不值得自己欢喜。
若谓:“他人赞叹我的话,他们也会非常快乐,我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众生快乐,我愿意接受这种赞叹。”这种说法也很颠倒。别人欢喜不一定非要赞叹你,赞叹你的敌人或者赞叹大自然,如大海、蓝天、白云,这都是可以的。你的发心若真是为了别人快乐,那他们赞叹其他东西的诗词你听到后,也应该感到特别高兴。但事实并非如此,别人赞叹你,你就喜形于色,讥毁你,你马上怒目相向,产生不乐意的情绪,这怎么是为了别人快乐呢?
再者,你和别人是两个相续,按照佛经的观点,每个众生的相续各自不同。别人的快乐,只属于他一个人,你相续中一分也得不到。在《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自己面前显现的,唯一是自己的对境,而不是他人的对境,将分开的东西执为一体不合理。例如一个人叫天授,一个人叫慈氏,慈氏的心中极为快乐,天授能得到多少呢?除了自己去随喜以外,丝毫也得不到,相续完全不同之故。既然如此,你喜欢赞叹并不是为了别人快乐,而是认为自己得到了一种认可,对称誉生起实执心,其实这都是分别念在作怪。因此,陈那论师在《文殊赞》中说:“妄念大无明,令堕轮回海。离此大妄念,汝恒得涅槃。”
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与真理完全背道而驰。大家拼命地希求名声,但就像愚童追彩虹一样,越追越远。世间上的人成千上万,真正明白道理又有多少?如此殊胜的教言,哪个学校中有讲过?所以,人们缺少一种佛法的教育,若将此在各大院校中广泛传播,必对人类的未来、社会治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有重大利益。但这一点,短期内要想有所转变,也有一定的困难。
总而言之,希求名声赞美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是分别念的一种虚妄影像。真正的修行人,当以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在此过程中,如果得到一些美誉,你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也可以,应以梦中获得王位的心态来对待。梦中的王位全是心的迷乱显现,一会儿就醒来了,没有什么可贪的。
因此,大家拥有名声时,不要过于贪执傲慢,失去时也不要过于痛苦悲伤,应以平淡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尽己所能地利益众生,假如你有一些胜义的境界,经常安住其中,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如果没有尝到这样的美味,却用一些虚假的东西来充实生活,能不能真正为今生来世带来快乐?这要打一个问号。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七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