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七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個修行人,特別執著名聲的確沒有意義。不學佛的世間人整天爭名奪利也情有可原,但我們學習大乘佛法這麼長時間,如果還是爲了名聲而蠅營狗苟,沒有爲衆生做任何事情,那學佛就白學了!

  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

  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

  寂天菩薩用了一個孩童的比喻,說明世間人名聲遭損時非常痛苦,但在智者的眼中,這是極其愚蠢的行爲。比喻是怎麼講的呢?譬如孩童在玩耍時,用沙子堆成一些房屋,他們執爲真正的房屋,如果沙屋倒塌了,孩童就會傷心哭泣。以前我在《泰國遊記》中,也用過這個教證。當時我去泰國的一個海邊,正好有一群孩子在沙灘上玩,開始他們看我穿著紅色僧衣有點怕,拼命往別處跑。(不僅是泰國的小孩,泰國有些佛學院的博士生也是這樣。有一次,我去參觀他們的班級,當時全教室的人都愣住了。他們基本上沒有見過這種僧衣,不像現在的漢地一樣,穿這種衣服的人太多了。)我坐在那裏看大海,過了一會兒,他們有點好奇,就放下恐懼,陸陸續續回來了,繼續他們的玩耍。我記得很清楚,當時他們頂著烈日,興高采烈地堆沙屋、挖沙洞,叽叽喳喳不知在說什麼,突然他們的沙屋遭到了破壞,一群孩子特別傷心地哭著,另一群則非常高興,他們之間發生了天大的變化。

  見到這種場面,我自然想起了這個頌詞,寂天菩薩當年可能也見過孩童在海邊的這些遊戲吧!在我們成年人眼裏,沙屋本來無有實質,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爲此而哭。可是在小孩的心目中,美好的家園已經被毀,一切都徹底完蛋了,所以一直在傷心地哭。由于他們每天都在海邊玩,皮膚曬得特別黑,黑黑的臉上掉下的淚珠非常明亮,我覺得特別好看。

  後來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那時我們牧區的小孩沒有海邊的細沙,就在山上用土堆做成一些房子——“這是你家、這是我家,這是我家的倉庫、這是你家的牛圈”,然後用紅石頭、小石頭、白石頭開始放“牦牛”。當時我比較調皮,總把別人好的“牦牛(石頭)”偷過來,其他小孩就開始放聲大哭:“哇!我們的牦牛被人偷了。”然後就扭在一起打架……在海邊,我眼前一幕一幕浮現出自己的孩童時代。實際上這是每個人都經曆過的,只不過現在大城市裏的小孩,玩的都是飛機轎車,而我們那時候的玩具,全部是牛糞、石頭、木塊。

  孩童的這些執著,成年人看來非常可笑,而成年人對名聲的貪執,在聖者眼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些人參加選舉,自己不幸落選;有些人在宣傳過程中,遭人惡意毀謗,事業無法展開;有些人在佛教的團體中,別人對他的看法不好,使其名譽受損;甚至有些公司,被揭露出一些劣迹,直接影響到生意,間接也使工人的工資減少……人們遇到這些時,往往痛苦不已,絞盡腦汁去重建“沙屋”,希望通過各種宣傳,令集體的名聲或個人的榮譽得以恢複,且越來越高。實際上,在諸佛菩薩和有境界的修行人看來,這些名聲全部是虛假的,跟小孩遊戲一樣沒有意義。

  在世間八法 中,就包括了對名聲的執著,這是一般人很難舍掉的。以前上師如意寶曾說:“世間上的人,要麼貪執財物很厲害,要麼貪執名聲很厲害。我現在已經到了晚年,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我,該有的名聲都有了,我一點也不希求這些,所以我修行不是爲了世間八法。”有時候上師也給我們做這方面的開示,在座的老道友應該記得吧。

  作爲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著幫助衆生,整天都是搞世間八法、宣傳自己的名聲,那是值得慚愧的。因此,大家以後一方面盡量不要自我宣傳,另一方面,名譽一旦受損時,也不要傷心難過,對別人生嗔恨心。世間上的名聞利養,跟孩童的沙屋沒什麼差別,當它倒塌時,倘若爲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裏,這是一種幼稚可笑的行爲。

  醜二、不應喜之:

  聲暫無心故,稱譽何足樂?

  若謂他喜我,彼贊是喜因?

  受贊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樂屬于彼,少分吾不得。

  此頌是講對贊歎不應生歡喜心。世人爲了榮譽不辭辛苦,假如得到一點贊歎,就非常歡喜。比如別人說“你的功德不可思議,你是世界第一慈善家”、“你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神變第一”,作爲一個凡夫人,聽到了這些當面吹捧,內心自然有一些得意。但以智慧來觀察,這沒什麼值得高興的。

  爲什麼呢?因爲贊歎詞是刹那性的,一會兒就銷聲匿迹、無蹤無影了,所以從時間上看,貪著它並沒有意義。同時贊歎聲是無情法,它沒有想贊歎你的心,與水聲風聲沒有區別,猶如空谷聲一般,只是耳根的影像而已。別人說你很了不起,乍聽之下可能有點高興,暗想“我真的很了不起嗎?”但用第二個念頭來分析,剛才的話猶如空谷聲一樣,沒有什麼可歡喜的。

  我們現在所學習的,是平息世間八法中平息名聲的教言,這方面有勝義谛和世俗谛兩種觀察方法。勝義谛的觀察方法,在本論第九品中會講。這裏是講以世俗的智慧來觀察,我們不應該特別執著名聲。正如剛才所講,既然贊歎的聲音無心,你有什麼可快樂的呢?

  世間上有很多名人,一生中受過無數贊歎,接受過無數鮮花哈達,但他們離開人間時,還不是赤裸裸地隨業力而奔赴後世嗎?現在的這些名人,名聲比一些高僧大德大多了。以前的高僧大德,像麥彭仁波切、華智仁波切,他們的智慧,再多人聚在一起也比不上,但聽說過他們名字的人,當時可能也沒有一百萬。而現在那些名人歌星,全世界的人對他崇拜贊歎,但即使有這麼響亮的名聲,死時也是空手而去。

  有些人說:“名聲雖然不應該歡喜,但別人贊歎我,我心裏非常快樂,它成了我歡喜的因,所以我喜歡名聲。”那這樣的話,你幹脆錄一句贊歎自己的話語,天天在耳邊放好了。比如說,把“堪布,你非常好”錄下來,然後做成念佛機,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重複,這樣應該很快樂吧。或者到一個山谷裏,對著空谷大喊:“你非常了不起!”回音也反過來贊歎你,這跟別人贊歎你的聲音沒有差別。但是有智慧的人根本不會這樣做,因爲他知道這是虛無缥缈的東西,無有任何實義。噶當派的很多格西,常用空谷聲來比喻贊歎聲,尤其是博朵瓦格西,一聽到贊歎就很不高興,他說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自我陶醉,自我陶醉之後,逐漸就會造作惡業。因此,別人的贊歎並不值得自己歡喜。

  若謂:“他人贊歎我的話,他們也會非常快樂,我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只要衆生快樂,我願意接受這種贊歎。”這種說法也很顛倒。別人歡喜不一定非要贊歎你,贊歎你的敵人或者贊歎大自然,如大海、藍天、白雲,這都是可以的。你的發心若真是爲了別人快樂,那他們贊歎其他東西的詩詞你聽到後,也應該感到特別高興。但事實並非如此,別人贊歎你,你就喜形于色,譏毀你,你馬上怒目相向,産生不樂意的情緒,這怎麼是爲了別人快樂呢?

  再者,你和別人是兩個相續,按照佛經的觀點,每個衆生的相續各自不同。別人的快樂,只屬于他一個人,你相續中一分也得不到。在《量理寶藏論》第一品中說,自己面前顯現的,唯一是自己的對境,而不是他人的對境,將分開的東西執爲一體不合理。例如一個人叫天授,一個人叫慈氏,慈氏的心中極爲快樂,天授能得到多少呢?除了自己去隨喜以外,絲毫也得不到,相續完全不同之故。既然如此,你喜歡贊歎並不是爲了別人快樂,而是認爲自己得到了一種認可,對稱譽生起實執心,其實這都是分別念在作怪。因此,陳那論師在《文殊贊》中說:“妄念大無明,令墮輪回海。離此大妄念,汝恒得涅槃。”

  現在人的生活方式,與真理完全背道而馳。大家拼命地希求名聲,但就像愚童追彩虹一樣,越追越遠。世間上的人成千上萬,真正明白道理又有多少?如此殊勝的教言,哪個學校中有講過?所以,人們缺少一種佛法的教育,若將此在各大院校中廣泛傳播,必對人類的未來、社會治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等有重大利益。但這一點,短期內要想有所轉變,也有一定的困難。

  總而言之,希求名聲贊美是非常愚癡的行爲,是分別念的一種虛妄影像。真正的修行人,當以善心來對待一切衆生,在此過程中,如果得到一些美譽,你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也可以,應以夢中獲得王位的心態來對待。夢中的王位全是心的迷亂顯現,一會兒就醒來了,沒有什麼可貪的。

  因此,大家擁有名聲時,不要過于貪執傲慢,失去時也不要過于痛苦悲傷,應以平淡的心態來面對一切,盡己所能地利益衆生,假如你有一些勝義的境界,經常安住其中,這就是生活的意義。如果沒有嘗到這樣的美味,卻用一些虛假的東西來充實生活,能不能真正爲今生來世帶來快樂?這要打一個問號。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