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八節課

  第八十八節課

  昨天講到自己名聲受損時,理應值得高興,下面繼續分析:

  他樂故我樂,于衆應如是,

  他喜而贊敵,何故我不樂?

  有些人進一步狡辯:“我已經發了菩提心,成了大乘菩薩,別人對我進行贊歎,我快樂並不是因爲別的,而是因爲他産生歡喜心。作爲一個利益衆生的人,衆生快樂我也快樂,就像兒子特別開心時,母親也必然會歡喜無比。所以我這種高興,主要是隨喜別人的快樂。”

  對此作者駁斥道: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你也應對天下無邊的衆生一視同仁。因爲你發心的時候,並沒有揀擇“凡是贊歎我的人,我就幫助他、利益他”,而是說“凡是有生命的一切有情,我都要暫時賜予他們人天安樂,究竟將彼安置于佛果”。既然如此,你應對所有的人都同樣隨喜,爲什麼他人贊美你敵人的功德時,你卻郁郁寡歡呢?你明明說快樂的原因並不是爲自己,而是要讓別人歡喜,那別人對你的敵人贊不絕口時,心裏肯定也很快樂,你爲什麼不加以隨喜呢?

  有些人一聽到贊歎自己的敵人,除了甜味外,恐怕苦、酸、辣的味道都會出現,臉色也會馬上晴轉多雲。平時在交談中也看得出來,我贊歎某人有功德,如果跟那個人關系好一點的,他就比較認可,一直在旁邊隨聲附和;如果跟他的關系勢同水火,要麼他悶悶不樂,根本不吭聲,要麼立刻站起來反對:“你這樣贊歎是不合理的,他這個人如何如何壞……”自己的敵人被贊歎了,有些人就特別不舒服:“這個人居然受了表揚,簡直氣死我也!”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以菩薩的愛心來對待,很多矛盾沖突、包括心裏的小疙瘩,都是可以逐漸化開的。有些人特別恨別人,有時候真正分析起來,應該說理由很小,就是因爲他自己修行不好,總把別人以前說過什麼、做過什麼牢牢記住,久而久之變成一塊“心結石”,若沒遇到有善巧方便的良醫,很有可能逐漸化膿,最後發展爲絕症,陷入不可救藥的境地。

  所以,矛盾在很小的時候就要盡量化解,尤其是發了菩提心的人,若經常對一些小事耿耿于懷,永遠對別人恨之入骨,那不是大乘佛子的行爲。別人對你做了再大的幫助,你可能當下就忘了,也沒有想去報恩,但爲了一點小事,報仇之念始終放不下,這就是凡夫愚者的法相。要知道,以牙還牙的行爲,是一種世間人的傳統,在大乘佛教中根本沒有容身之地。

  還有些道友發生矛盾後,兩個人表面上雖然已做了忏悔,說自己心裏不記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們心裏還有很多傷痕沒有愈合,只不過是形式上敷一個泡沫而已。作爲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要對所有的衆生充滿愛心、平等對待,千萬不能因爲某人對我如何如何,就一直記在心裏、恨在眼裏,否則跟世間俗人沒有任何差別。學習佛法的收益,關鍵在于自己的行動,倘若行動上比以前有所改變,這才是真正的受益匪淺。

  故我受贊時,心若生歡喜,

  此喜亦非當,唯是愚童行。

  因此,當我們受到稱贊時,應觀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陶醉在歡喜的境界中。凡夫人都有這樣的習氣,受到挖苦誹謗,心裏實在受不了,連吃飯睡覺都不香;得到贊美榮譽,就飄飄然忘乎所以,歡喜之情無法控製。其實贊歎令我們心生歡喜,完全是特別耽著自己所引發,真正用智慧來觀察,並不值得如此。

  前面也分析過,贊美的聲音無有實質,也沒有心識,純粹只是空谷聲般的無情法,對這樣虛幻的詞句,有什麼可讓人高興的呢?如果值得高興,就像昨天所講的一樣,把贊歎詞錄在複讀機裏,整天放給自己聽,那快樂可以一直伴隨著你。但是這有意義嗎?凡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誰都不會這樣做。現在有些人很喜歡吹捧人,一見面就對你贊歎不已,別人也覺得非常受用,然而懂道理的人都知道,這樣的詞句對今生來世均無實義,假如爲此而沾沾自喜、歡喜若狂,就像愚童得到玩具特別高興一樣,完全是一種幼稚無知的行爲。贊譽美名猶如沙屋,若爲此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種愚癡的表現,對智者來說,“有德何須他人贊,無德贊歎有何用?”

  一般來講,境隨心轉,是聖者的境界;心隨境轉,是凡夫的行爲。我們凡夫人的心,有時隨色法而轉,有時隨聲音而動,有時隨香氣和味道而搖擺不定。但對有修行境界的人來說,外境中不管有什麼痛苦快樂、興盛衰敗,自己的心都如如不動,不會受到絲毫幹擾。古大德說:“未悟之前,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我們沒有開悟的時候,爲實執習氣所牽,一直對貪嗔癡等外境牢牢執著。而一旦有所悟入之後,一切顯現均如夢中的山水,只不過是心的幻現而已。所以大家遇到歡喜快樂或哀傷痛苦時,自己應當穩重自持。快樂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痛苦的時候,也不要垂頭喪氣,一副天要垮下來了的模樣。外境中發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測試一個人證悟境界的高低。

  密法中,上師在對弟子直指心性時,會先用大量的美言來贊歎他,然後用猛厲的語氣呵斥他,接著讓他靜下心來觀察:剛才受贊歎時的心態與後來受呵斥時的心態,二者在本質上有何不同?假如沒有任何差別,自己的心這樣執著合不合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利根者當下就能開悟。

  所以我們凡夫人的習慣,跟高僧大德們的行爲,有著方方面面的差別。自己到底是趨入凡夫這條路、還是聖者這條路,通過平時的言行舉止也應該好好觀察。倘若一直隨原來的習氣轉,則應馬上加以製止,不要再繼續前進了。盡量向解脫的方向邁步,才是每位欲解脫者的希望與期盼。

  剛才是講受贊歎時生歡喜心不合理,接下來講,阻礙我們得到贊譽時,理應值得高興。

  子二、將阻礙贊譽視爲有益:

  贊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

  此頌是觀察:名聲對修行人有幫助,還是有損害。一般來講,沒有受過大乘佛法教育的人,覺得有名聲是個好事,理應值得高興。前段時間,有個居士對我們這裏一個出家人講:“你應該到漢地去多賺一點錢,然後建個寺院,這樣就會有名聲,有了名聲的話,別人便會恭敬你。”乍聽起來似乎言之有理,有些人就覺得自己應該去賺點錢,爲社會爲寺院做一點貢獻,有了名聲就有恭敬,有了恭敬的話,也有一些不同的待遇。現在世間上很多人,也都在爲了名聲不斷競爭,只要有了名聲的話,做什麼事情都方便,財産地位也會接踵而至。

  當然,這是世間的一種習慣,只要是凡夫人,爭名奪利純屬正常現象。但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若整天爲此爾虞我詐,合不合理?憑借智慧細致入微地觀察,最後就會得出結論:爲了名聲而付出一切,完全是一種愚癡之舉。

  因爲名聲具有諸多過患,首先,“贊譽令心散”。有了名聲的話,利養、恭敬、財産等世間八法的同品就會産生,令心不斷地往外散亂,堪布根霍說:“不要說坐禅、修寂止勝觀,就連行持善法的機會也沒有。”的確如此,一個凡夫人有了名聲後,整天忙于交際應酬,在世間八法中團團轉,忙忙碌碌地度日子,不要說現前大圓滿、大手印、大禅宗的境界,就算行持善法的時間也抽不出來。

  原來有些人修行很好,自從成了“大上師”、“大活佛”、“大成就者”之後,雖然財産和弟子越來越多,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個人的修行卻一落千丈。當然,如果是佛和菩薩來到人間,這對修行是無利無害的,但若不是這樣,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一個凡夫,依靠某些途徑有了名聲,那以後還有沒有機會修行呢?真的是沒有了,那個時候,所謂的麻煩已經開始了。

  我以前看過澳大利亞南昆洛吾活佛的一本書,他在書中說:小時候,別人爲他舉行坐床儀式,他在法座上從早上到下午聽喇嘛念了幾個小時的經,心裏一直覺得特別麻煩,終于等到儀式結束,他想:“噢,結束了!當活佛的事情完成了。”但沒有想到,從那時起,活佛的麻煩事情才剛剛開始。他後來在修行過程中,也是受到了許多麻煩,專修的機會幾乎沒有。所以,名聲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這也有待觀察。

  其次,“損壞厭離心”。有了名聲之後,會毀壞對輪回的厭離心和出離心。爲什麼呢?因爲你整天處于吹捧贊歎和供養恭敬中,除了真正的修行人外,一般人很難生起出離心。現在的有些大上師,表面上看生活過得非常快樂,周圍都是鮮花掌聲、衆人贊美,但這到底是解脫的正因,還是墮落的正因呢?如果自己是具一切束縛的凡夫俗子,那麼未來的解脫之路早已阻塞,而惡趣的大門大大地開啓了。所以說,有了名聲並不一定有利。

  再加上,“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如果自己貪執名聲,就會爲了它嫉賢妒能,對學問、財産、地位上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常常生起毒惡的嫉妒心,不能忍受別人的功德,相續中的嗔恨之火不斷燃燒,摧毀一切圓滿的功德資糧。所以,有些人有了名聲後,因爲嫉妒,跟上上下下的人都合不攏,這也是相當可怕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很容易調伏衆生的其他煩惱,如嗔心重的指鬘王、貪心大的難陀、愚癡心強烈的周利槃陀,依靠佛法的因緣,最後都能證得聖果。而提婆達多,暫時獲得一種相似的神通(無法照見長遠的業因果),憑借這些神通,他産生了熾盛的嫉妒心,欲與佛陀一競高下。他先以神通勝伏了未生怨王,(提婆達多若沒有神通,未生怨王也是很有智慧的人,一般不會輕信別人。正因爲這種相似的神通,未生怨王對提婆達多言聽計從、畢恭畢敬。)後來二人同流合汙,造了好幾個無間罪。按照小乘的觀點,他無法得以度化,這也是嫉妒心所致。因此,有了嫉妒心的話,什麼事情都敢做,其他煩惱也以此而引發。

  我們有了名聲的時候,應觀察對其他高僧大德有沒有可怕的嫉妒心,有了的話,善根功德就會逐漸摧毀,對解脫無有絲毫利益。我們在座的人,對名聲特別執著的倒是還沒有發現,但以後每個人在修行中或工作中,如果拼命地追求名聲,果報也許在今生成熟,也許會在來世出現。

  學習這部論典之後…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