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节课
昨天讲了,利养就像做梦时享受快乐一样,无有任何实义,下面遮破有人觉得它有实质的妄念。
丑三、遮破有实质之妄念:
谓利能活命,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
有人认为:“利养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它能成就修行的顺缘,具足利养后可以长久存活,并能忏除罪障、积累资粮。比如依靠财富,可以解救贫困、上供下施,建寺院、造佛塔,为今生来世带来诸多利益。经论中也说,行持佛法的人若长期住世,善法的相续会不断增长 。因此,别人如果阻碍我,我就对他生嗔恨心。”
这种说法若详细观察也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如果你追求利养时,有人在中间造违缘,你就对他生嗔恨心,这样不仅没办法净除罪障、积累福德,反而依此断送福德而产生罪业。前面也讲过,对菩萨生一刹那的嗔恨心,能够摧毁千劫的福德,过患非常非常可怕。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第五卷中也说:“利养是断送解脱苗芽的冰雹,偷窃一切善法的盗贼。”假如为了利养而嗔恨造障碍者,自己的罪业会增长、福德会灭尽,不但没有任何利益,且对修行有极大障碍。
有些人总想到外面去化缘,跟很多人搞好关系,然后得一些财产上供下施,做很多功德。但在这个过程中,倘若你产生烦恼,对别人生嗔恨心、嫉妒心,那你所得的财产还没有做功德之前,善根已经被摧毁了。所以,阿底峡尊者说:“利养是缠缚修行人的最恶毒之法,能从利养中解脱出来者,是人中莲花。”
尤其对初学者来讲,获得利养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依靠财富积累了一些资粮,但人的贪欲在不断膨胀,逐渐逐渐,知足少欲的心就会消失殆尽,最后所得到的,也许只有满身的罪业。所以,初入佛门的人,应尽量住在寂静处,依止上师闻思修行,不要到处求利养。以前唐代的有些高僧,开悟后还跟着上师十几年;藏传佛教中的大圆满祖师,如西日桑哈、加纳思扎,本来就是利根者,依止上师开悟后,很长时间也与上师形影不离。可是,现在有些人剃完头后,马上跑到城市里去,还有些居士为了获得利养,搞各种各样的非法行。假如你要做非法之事,最好不要以三宝的名义来欺骗众生,这样的过失确实相当大。当然,一个人刚出家、刚当居士时,这方面还是比较注意,但时间长了,个别人的道心就退失了,行持非法也习以为常了。所以,修行人不要被名利所诱惑,应该过着清净的生活。
昨天是星期天,有些发心人员平时非常累,我就顺便打电话,问一个发心的道友:“你们每天工作这么长时间,累不累?”“还可以。”“要不要中午到县上去吃火锅?”“最好不要去!我们修行人不应该到城市里去,生活清淡一点好。再加上,对您的身体来讲,吃火锅可能不太好,里面有很多上瘾的刺激物,对整个内脏有影响……”这位道友对医学比较懂,他是刚刚出家,经常有教育别人的心,吃素火锅也觉得破戒了,这一点我不是特别赞同。但后来想了想:“不管怎么样,能做到一天清净,也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他两个教言是对的,我以后应该值得注意。(今天这样一说,也许其他的发心人员恨他吧,本来有个很好的机会,结果他说错了。)
确实也是这样,现在的食物里面,好多东西容易让人上瘾,也有些成分对脾胃不好,在饮食上,我可能要注意一下。但修行上,自己经过了这么多年,某方面还是比较有把握。其实我以前也像他一样,自己刚来学院时,觉得所作所为全部要如理如法,见到别人有一点点违越,心里就犯嘀咕:“这个出家人怎么这样?”但时间久了以后,才发现完全做到这样也有点困难。不知道他再过二十年还有没有这种心态,如果还有的话,那我佩服得不得了。不过,即使无法二十年,几十天或几年中能保持这样,也非常难得。
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
如果为了追求名闻利养而不清净地活着,并因此而嗔恨对利养造违缘者,退失自己的安忍道心,唯以造罪业苟活尘世,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间上的人,因不同的业力和因缘,生活目标与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人福报不错,活得非常清净;有些人却以造恶业为生,活得很不清净。古人常说:“宁可清贫,不守浊富。”作为修行人,我们宁可选择简单平凡的生活,也不要过对来世有害、跟造业有关的生活,否则还不如早点离开人间。
藏族有句谚语:“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这几种众生,杀了也没有什么罪过。”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说法,若以嗔恨心来杀他们,肯定是有过失的。但这也充分说明了,造恶业的人若住在世间,的确对自他没什么利益。尤其是罪业滔天的人,经常害人类、害众生,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前两天萨达姆被判绞刑,这是全球爆炸性新闻,人们都在纷纷关注。当然,他们关注的角度,跟我们佛教徒完全不同。他们关注的是萨达姆的判刑公不公正,世界各国一直在评论。但这个问题跟我们无关,以佛教徒的眼光来看,一个人在一辈子造了无数罪业,杀害了很多人、爆发很多战争,与其释放让他继续杀人,还不如让他离开人间。当然,离开人间以后,他的下场也只有堕落,不可能有快乐可言,但这样的话,应该对自他都好一点。
不过从他生平来看,最初当上军事参谋长,继而是国家总统,最后被美军抓住判死刑,了解整个过程的话,也可了达盛衰荣辱、悲欢离合的无常本质,不管是地位也好、财产也好,一切都没有可信度。而且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确实丝毫不爽,包括即生中也能现前。
此处作者的意思是,如果整天为了名闻利养而活,还是早点离开人间好。即使自己表面上过得不错,有财产、有地位,若不是为了利益众生,很多行为都是造恶业,那活在人间也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在座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这里圆满学业之后,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名闻利养的种种诱惑,对此理应如何对待呢?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若真正对众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声和利养是可以的,但若纯粹是为了个人,那拥有这些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不管怎么样,我今天跟学院所有的高僧大德一起发愿:今后若为了自己的事情,尽量控制名闻利养(这对凡夫来讲比较困难,但也要努力做到);如果察觉到对众生和佛法有利,有一些名声财富也未尝不可。”
所以,大家今后遇到名闻利养时,最好能以这种态度来面对。当然,凡夫人刚开始时,都会时刻提醒为佛法为众生,但慢慢地,行为就和原来的发心不一致了。那个时候,务必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相续,否则有时候真的非常可怕。
我经常这样想:即生不开悟、不成就,倒不是特别要紧,但如果依靠恶知识或恶劣环境,自己产生一些邪见,则非常可怕。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没有开悟不要紧,只要好好地相信因果、行持善法,临终之前也有开悟的机会,即使临终不能,中阴的时候还有希望。但假如自己业际颠倒、诽谤上师佛法,那就无药可救了。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道友,自己的道心应该善始善终。人生非常短暂,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大家最好不要有很多的身份,如果今天是佛教徒,明天是基督教徒,再过一段时间是唯物论者,那你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上师三宝面前多发愿、多祈祷,若没有上师三宝的加持,凡夫的分别念很容易转变,一旦已经转变完了,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子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
对于上述驳斥,对方辩解道:“别人对我诽谤,会令众人对我失去信心,《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假如没有信心,岂不是毁坏了他们的善根?为了保护我的弟子和有缘众生的信心,我实在忍不了他人的诽谤。因此,我生嗔心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好!”(这个理由好像不错。不过有些人可能还没来得及想这些,就开始火冒三丈了。)
下面对他进行回答:既然你是为护持他人的信心,不希望他们生邪见而失坏善根,那你为何不嗔恨诽谤其他大德的人呢?有些大德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事业非常兴盛,有人就对他无因诽谤,令许多信徒产生邪见、毁坏善根,你为什么不生嗔恨心?《毗奈耶经》中记载,舍利子和目犍连曾受果嘎勒嘎比丘的诽谤 ,你怎么不为他们愤愤不平?甚至个别大德受诽谤时,你不但不生嗔,反而很高兴地跟别人一起谈论,那你的理由是不是不太充分?说别人过失,你非常快乐,说自己的过失就忍无可忍,这是什么原因?你不是口口声声说生嗔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吗?
这样观察的时候,自己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别人一说你的过失,你就怒火中烧、忍无可忍,必须要把事情说个清楚;你的亲戚朋友被欺负,也不能轻易善罢甘休;而跟你毫不相干的人,不管受诽谤也好、讥毁也罢,你根本不当作一回事,从来不生嗔恨心,原因是什么?就是我执和我所执在作怪,并不是为了保护别人。所以,你生嗔恨心的理由不充足。
在本品中,作者通过方方面面摧毁我们的嗔恨心。有些道友以前嗔恨心比较严重,自认为这种习气谁也无法改变,但学了《安忍品》一半之后,通过其他途径听说,他的性格还是有一些变化,这就是学习佛法的目的。以前互相看到以后,就像毒蛇见到毒蛇一样,马上生起嗔恨心,实在无法容忍。现在学习了这部论典,平时看见任何众生,也不好意思发脾气。当然,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习气,就像富人家的仓库一样,在自相续中隐藏着,一旦苏醒过来,有时候也很难克制。但不管怎么样,大家还是尽量用殊胜的窍诀来对治。
现在许多国外的上师,有时间就把《入行论》全部传完,没有时间的话,只宣讲《安忍品》。我听说有一位上师,经常讲《入行论·安忍品》,美国人也特别喜欢听,他们…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一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