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一節課

  第八十一節課

  昨天講了,利養就像做夢時享受快樂一樣,無有任何實義,下面遮破有人覺得它有實質的妄念。

  醜叁、遮破有實質之妄念:

  謂利能活命,淨罪並修福,

  然爲利養嗔,福盡惡當生。

  有人認爲:“利養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它能成就修行的順緣,具足利養後可以長久存活,並能忏除罪障、積累資糧。比如依靠財富,可以解救貧困、上供下施,建寺院、造佛塔,爲今生來世帶來諸多利益。經論中也說,行持佛法的人若長期住世,善法的相續會不斷增長 。因此,別人如果阻礙我,我就對他生嗔恨心。”

  這種說法若詳細觀察也不合理,怎麼不合理呢?如果你追求利養時,有人在中間造違緣,你就對他生嗔恨心,這樣不僅沒辦法淨除罪障、積累福德,反而依此斷送福德而産生罪業。前面也講過,對菩薩生一刹那的嗔恨心,能夠摧毀千劫的福德,過患非常非常可怕。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第五卷中也說:“利養是斷送解脫苗芽的冰雹,偷竊一切善法的盜賊。”假如爲了利養而嗔恨造障礙者,自己的罪業會增長、福德會滅盡,不但沒有任何利益,且對修行有極大障礙。

  有些人總想到外面去化緣,跟很多人搞好關系,然後得一些財産上供下施,做很多功德。但在這個過程中,倘若你産生煩惱,對別人生嗔恨心、嫉妒心,那你所得的財産還沒有做功德之前,善根已經被摧毀了。所以,阿底峽尊者說:“利養是纏縛修行人的最惡毒之法,能從利養中解脫出來者,是人中蓮花。”

  尤其對初學者來講,獲得利養不一定是修行的順緣。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依靠財富積累了一些資糧,但人的貪欲在不斷膨脹,逐漸逐漸,知足少欲的心就會消失殆盡,最後所得到的,也許只有滿身的罪業。所以,初入佛門的人,應盡量住在寂靜處,依止上師聞思修行,不要到處求利養。以前唐代的有些高僧,開悟後還跟著上師十幾年;藏傳佛教中的大圓滿祖師,如西日桑哈、加納思紮,本來就是利根者,依止上師開悟後,很長時間也與上師形影不離。可是,現在有些人剃完頭後,馬上跑到城市裏去,還有些居士爲了獲得利養,搞各種各樣的非法行。假如你要做非法之事,最好不要以叁寶的名義來欺騙衆生,這樣的過失確實相當大。當然,一個人剛出家、剛當居士時,這方面還是比較注意,但時間長了,個別人的道心就退失了,行持非法也習以爲常了。所以,修行人不要被名利所誘惑,應該過著清淨的生活。

  昨天是星期天,有些發心人員平時非常累,我就順便打電話,問一個發心的道友:“你們每天工作這麼長時間,累不累?”“還可以。”“要不要中午到縣上去吃火鍋?”“最好不要去!我們修行人不應該到城市裏去,生活清淡一點好。再加上,對您的身體來講,吃火鍋可能不太好,裏面有很多上瘾的刺激物,對整個內髒有影響……”這位道友對醫學比較懂,他是剛剛出家,經常有教育別人的心,吃素火鍋也覺得破戒了,這一點我不是特別贊同。但後來想了想:“不管怎麼樣,能做到一天清淨,也是非常難得的。”所以他兩個教言是對的,我以後應該值得注意。(今天這樣一說,也許其他的發心人員恨他吧,本來有個很好的機會,結果他說錯了。)

  確實也是這樣,現在的食物裏面,好多東西容易讓人上瘾,也有些成分對脾胃不好,在飲食上,我可能要注意一下。但修行上,自己經過了這麼多年,某方面還是比較有把握。其實我以前也像他一樣,自己剛來學院時,覺得所作所爲全部要如理如法,見到別人有一點點違越,心裏就犯嘀咕:“這個出家人怎麼這樣?”但時間久了以後,才發現完全做到這樣也有點困難。不知道他再過二十年還有沒有這種心態,如果還有的話,那我佩服得不得了。不過,即使無法二十年,幾十天或幾年中能保持這樣,也非常難得。

  若爲塵俗活,複因彼退墮,

  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

  如果爲了追求名聞利養而不清淨地活著,並因此而嗔恨對利養造違緣者,退失自己的安忍道心,唯以造罪業苟活塵世,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

  世間上的人,因不同的業力和因緣,生活目標與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人福報不錯,活得非常清淨;有些人卻以造惡業爲生,活得很不清淨。古人常說:“甯可清貧,不守濁富。”作爲修行人,我們甯可選擇簡單平凡的生活,也不要過對來世有害、跟造業有關的生活,否則還不如早點離開人間。

  藏族有句諺語:“世間的屠夫和獵人,殺生的豺狼和貓,這幾種衆生,殺了也沒有什麼罪過。”當然,這只是一種民間說法,若以嗔恨心來殺他們,肯定是有過失的。但這也充分說明了,造惡業的人若住在世間,的確對自他沒什麼利益。尤其是罪業滔天的人,經常害人類、害衆生,活著還不如死了好。

  前兩天薩達姆被判絞刑,這是全球爆炸性新聞,人們都在紛紛關注。當然,他們關注的角度,跟我們佛教徒完全不同。他們關注的是薩達姆的判刑公不公正,世界各國一直在評論。但這個問題跟我們無關,以佛教徒的眼光來看,一個人在一輩子造了無數罪業,殺害了很多人、爆發很多戰爭,與其釋放讓他繼續殺人,還不如讓他離開人間。當然,離開人間以後,他的下場也只有墮落,不可能有快樂可言,但這樣的話,應該對自他都好一點。

  不過從他生平來看,最初當上軍事參謀長,繼而是國家總統,最後被美軍抓住判死刑,了解整個過程的話,也可了達盛衰榮辱、悲歡離合的無常本質,不管是地位也好、財産也好,一切都沒有可信度。而且自作自受的因果報應,確實絲毫不爽,包括即生中也能現前。

  此處作者的意思是,如果整天爲了名聞利養而活,還是早點離開人間好。即使自己表面上過得不錯,有財産、有地位,若不是爲了利益衆生,很多行爲都是造惡業,那活在人間也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在座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這裏圓滿學業之後,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會遇到名聞利養的種種誘惑,對此理應如何對待呢?以前上師如意寶說:“若真正對衆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聲和利養是可以的,但若純粹是爲了個人,那擁有這些一點意思都沒有。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不管怎麼樣,我今天跟學院所有的高僧大德一起發願:今後若爲了自己的事情,盡量控製名聞利養(這對凡夫來講比較困難,但也要努力做到);如果察覺到對衆生和佛法有利,有一些名聲財富也未嘗不可。”

  所以,大家今後遇到名聞利養時,最好能以這種態度來面對。當然,凡夫人剛開始時,都會時刻提醒爲佛法爲衆生,但慢慢地,行爲就和原來的發心不一致了。那個時候,務必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相續,否則有時候真的非常可怕。

  我經常這樣想:即生不開悟、不成就,倒不是特別要緊,但如果依靠惡知識或惡劣環境,自己産生一些邪見,則非常可怕。古人說:“甯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沒有開悟不要緊,只要好好地相信因果、行持善法,臨終之前也有開悟的機會,即使臨終不能,中陰的時候還有希望。但假如自己業際顛倒、誹謗上師佛法,那就無藥可救了。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道友,自己的道心應該善始善終。人生非常短暫,在如此短暫的人生中,大家最好不要有很多的身份,如果今天是佛教徒,明天是基督教徒,再過一段時間是唯物論者,那你就沒有希望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上師叁寶面前多發願、多祈禱,若沒有上師叁寶的加持,凡夫的分別念很容易轉變,一旦已經轉變完了,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子叁、不應嗔令他人不信者:

  謂謗令他失,故我嗔謗者,

  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

  對于上述駁斥,對方辯解道:“別人對我誹謗,會令衆人對我失去信心,《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假如沒有信心,豈不是毀壞了他們的善根?爲了保護我的弟子和有緣衆生的信心,我實在忍不了他人的誹謗。因此,我生嗔心並不是爲自己,而是爲了別人好!”(這個理由好像不錯。不過有些人可能還沒來得及想這些,就開始火冒叁丈了。)

  下面對他進行回答:既然你是爲護持他人的信心,不希望他們生邪見而失壞善根,那你爲何不嗔恨誹謗其他大德的人呢?有些大德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事業非常興盛,有人就對他無因誹謗,令許多信徒産生邪見、毀壞善根,你爲什麼不生嗔恨心?《毗奈耶經》中記載,舍利子和目犍連曾受果嘎勒嘎比丘的誹謗 ,你怎麼不爲他們憤憤不平?甚至個別大德受誹謗時,你不但不生嗔,反而很高興地跟別人一起談論,那你的理由是不是不太充分?說別人過失,你非常快樂,說自己的過失就忍無可忍,這是什麼原因?你不是口口聲聲說生嗔心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他人嗎?

  這樣觀察的時候,自己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別人一說你的過失,你就怒火中燒、忍無可忍,必須要把事情說個清楚;你的親戚朋友被欺負,也不能輕易善罷甘休;而跟你毫不相幹的人,不管受誹謗也好、譏毀也罷,你根本不當作一回事,從來不生嗔恨心,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執和我所執在作怪,並不是爲了保護別人。所以,你生嗔恨心的理由不充足。

  在本品中,作者通過方方面面摧毀我們的嗔恨心。有些道友以前嗔恨心比較嚴重,自認爲這種習氣誰也無法改變,但學了《安忍品》一半之後,通過其他途徑聽說,他的性格還是有一些變化,這就是學習佛法的目的。以前互相看到以後,就像毒蛇見到毒蛇一樣,馬上生起嗔恨心,實在無法容忍。現在學習了這部論典,平時看見任何衆生,也不好意思發脾氣。當然,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習氣,就像富人家的倉庫一樣,在自相續中隱藏著,一旦蘇醒過來,有時候也很難克製。但不管怎麼樣,大家還是盡量用殊勝的竅訣來對治。

  現在許多國外的上師,有時間就把《入行論》全部傳完,沒有時間的話,只宣講《安忍品》。我聽說有一位上師,經常講《入行論·安忍品》,美國人也特別喜歡聽,他們…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