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三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行殊死搏斗,否则,若没有制止这些烦恼,正如前面经论中所说,危害是无量无边的。而如果能全力以赴地制止烦恼,这才是世间上真正的勇士、英雄好汉。

  世间人认为杀了千千万万的人,就是勇敢者,实际上这是不一定的。世间敌人是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百年之后他也必定死亡。而烦恼的这种敌军,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

  当然,要对治烦恼,难度也相当大。我们跟世间敌人交战,获得胜利不是特别困难,即使偶尔碰运气,也能战胜对方。但战胜烦恼敌人并不是这样,《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因为能做到心不随根转、根不随境转的人,在凡夫地阶段非常罕见,沙场胜敌在旁生中也有,而胜伏根境这一点,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做到。

  从世间角度来讲,很多人认为杀人者就是英雄,但从最后的下场看来,这些人也不算上什么英雄。比如法国的拿破仑,他是征服世界的伟大英雄,后来他死在一个荒凉的岛上,感慨万分地说:“虽然我战胜了千千万万的敌人,但无法战胜我自己。”生前他将整个欧洲踩在脚下,死时却心烦意乱,无法战胜嗔恨心和贪心。还有希特勒,二战期间像他那样的暴君和英雄,整个世界上也首屈一指,但他在接近死的时候,对驾驶员说:“作为一个勇敢的人,面对后果时也只有这样,今天我一切的一切就结束在这里,明天将有成千上万的人咒骂我,但也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命运!”说完之后,他和情妇一起到一个屋子里,让她先服毒药而死,然后自己用手枪对着右边的太阳穴,饮枪自尽。我以前曾看过这些照片,当时他死得很惨,虽然他战胜过无数敌人,但烦恼起来的时候也没办法控制,只有接受自己所酿下的苦果。

  而我们修行人不是这样,从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可以了知,在疆场上杀死敌方,只能叫“弑尸者”,因为这些人即使不被你杀,也会自然而然死亡,而只有战胜烦恼,才算是真正的英雄,从释迦牟尼佛到高僧大德们的英雄事迹,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比如以前弘一大师出家时,断然抛舍世间的一切,他的日本妻子雪子找来后,大师坚定地告诉她:“你以后不要来看我,从此之后别想我是活人!”以此勇敢坚毅之心,他最终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不仅仅是高僧大德,我们在座的出家人,不少人以前有地位、有财产、有名声,世间上该拥有的福报都有,但为了众生解脱、为了战胜烦恼,他们将这一切抛之脑后,前往寂静的地方,踏上菩提之路,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要知道,战胜敌人并不困难,而战胜最执著的感情、财富、家庭,十分不容易。以前有个人说:“我看过《智海浪花》,里面很多人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实在让人佩服万分,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我们在座的出家人,不敢说像以前大德那样有显著的成就,但今生能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正道,披上清净的袈裟,在一切福报中,这应该是最珍贵的。

  当然,现在很多居士也相当不错,大城市里面学佛不是很容易,外境的诱惑那么强,散乱的琐事那么多,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发大乘菩提心,每天精进地修学,这是非常勇敢的。与人吵架打架并不是英雄,在菩提道上与烦恼作战,令己获得一种寂静的心态,才是名副其实的勇敢者。

  所以,作为一个出家人,为了不损坏道心,除度化众生等特殊情况以外,应尽量安住在寺院中,与清净的僧众一起闻思修行,不然凡夫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一旦陷入则难以拔出。而作为在家修行人,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个非常清净的环境,接触的人最好是见修行果一致的佛教徒,若经常跟邪知邪见的人同流合污,自己的修行也会逐渐变色的。现在你们很多人,我真的非常佩服,大家这种坚强的求法之心,在末法时代是非常难得的!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再来说说痛苦的功德:痛苦能让人们生起厌离心,遣除傲慢的心态,对众生萌发大悲心,羞耻作恶而乐于行善。

  苦难对我们修行是有帮助的。有人觉得苦害是安乐的违品,因而不愿意接受它。但这只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对将之转为道用的人来讲,苦难会显露出功德和利益的一面。读过《本生传》的人都知道,佛陀当初萌生出家之念,也是因为四门出游见老死病之苦,而顿然生起出离心;莲花色比丘尼因频频受苦而厌离人世,出家后一心修道,终证阿罗汉果;米拉日巴尊者、虚云老和尚等高僧大德,无不是经历了难忍的磨难,方才获得无上成就。

  所以说,我们遇到苦难时,若能将其转为道用,就会成为修行的助缘,但如果用得不好,很可能变成极大的违缘。比如说,我们正在学佛时,突然身患重病、他人制造违缘,如果自己是个坚强的人,且了解大乘佛法的教义,在这个关键时刻,如同噶当派的大德们一样,把痛苦用上去,那它会非常有价值。但若反生邪见,觉得诸佛菩萨没有加持、业因果不一定存在,这个苦就是致命的危害。

  不仅佛教中这样认为,世间人也有同样的说法。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一次成功实业家的聚会上,有位富翁诉说自己童年的苦难经历,并讲道:“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这句话虽然很简短,但却深深打动了丘吉尔,依靠这种精神的鼓舞,他最终成为英国政界的最高人物,事业非常圆满成功。

  所以当我们遇到痛苦时,应该看这个痛苦能不能用得上,如果用得上的话,便可以产生以下功德:

  1、“厌离”:若从来没有感受过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想要出离获得解脱。大家都知道,生活过得相当快乐时,对生老病死好像没什么感觉,原来有个富裕的人就说:“我现在过得很舒服,不想离开这个轮回。”然而,《四百论》中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假如明白了万法无常、诸行皆苦的道理,他可能就不会这样说了。前面我们也讲过,“无苦无出离”,在座有些人若没有遇到一些挫折,不一定有今天的学佛机会,因此苦难是出离心的催化剂。

  2、“除骄慢”:如果一生中样样圆满顺利,没有遇到丝毫挫折,那始终会高高在上、傲气十足,而一旦经历了痛苦,原来的傲慢会大打折扣。比如有些人相当傲慢,但生了一场大病、遭受一些违缘之后,人就变得老实了,其他人也觉得:“他应该生病,否则的话,平时简直不可一世!”所以,痛苦能令傲慢心得以摧毁。

  3、“悲愍生死众”:痛苦能激发对六道众生的悲悯之心。自己生病以后,才能体会有病苦的众生多么需要他人帮助;自己感受到天气的寒冷以后,才能了知寒地狱众生的切肤之痛。以前佛陀转生为嘉巴谢达时,正是自己体验了铁轮旋顶的痛苦,才对同伴嘎玛热巴生起了无伪的悲心。故而,苦难可令对众生的悲心自然增上。

  4、“羞恶乐行善”:对痛苦有了真实体会后,便明白恶业乃为痛苦之因,为获得平安快乐,必须不再造作恶业,从今以后断恶行善,努力行持善法,这样的话,自己的修行定会有所助进。

  总而言之,痛苦并非不好,若能善于利用,则可成就许多道业功德。然而,现在很多人烧香的时候,就是祈祷“不要让我生病,一定保佑我平安”。其实再怎么求,有漏之身到了一定时候也会不平安的。所以,大家每当遭遇不幸时,要学会将其转为道用,以大乘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来摄持,若能如此,不论遇到多大的苦难,也一定会化为功德。因此,大家应以欢喜的心态来面对一切逆境,等会儿下课你们回去时,外面特别冷、路上特别滑,也应该表现出非常快乐,即使今天身体很痛,请三宝加持让我再痛一点(众笑)。真是这样!我一方面是开玩笑,一方面也的确这样想,大家千万不要像没学过佛的人一样,遇到痛苦就站不起来了,否则,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三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