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殊死搏鬥,否則,若沒有製止這些煩惱,正如前面經論中所說,危害是無量無邊的。而如果能全力以赴地製止煩惱,這才是世間上真正的勇士、英雄好漢。
世間人認爲殺了千千萬萬的人,就是勇敢者,實際上這是不一定的。世間敵人是業和煩惱的聚合體,即使你沒有殺他,百年之後他也必定死亡。而煩惱的這種敵軍,無始以來一直損害著我們,現在也在不斷地加害,倘若沒有強有力的對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
當然,要對治煩惱,難度也相當大。我們跟世間敵人交戰,獲得勝利不是特別困難,即使偶爾碰運氣,也能戰勝對方。但戰勝煩惱敵人並不是這樣,《親友書釋》中說:眼等六根之對境,恒常動搖不定,若能對此如如不動,這種人與沙場上攻克敵軍的人相比,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因爲能做到心不隨根轉、根不隨境轉的人,在凡夫地階段非常罕見,沙場勝敵在旁生中也有,而勝伏根境這一點,就連帝釋天王也很難做到。
從世間角度來講,很多人認爲殺人者就是英雄,但從最後的下場看來,這些人也不算上什麼英雄。比如法國的拿破侖,他是征服世界的偉大英雄,後來他死在一個荒涼的島上,感慨萬分地說:“雖然我戰勝了千千萬萬的敵人,但無法戰勝我自己。”生前他將整個歐洲踩在腳下,死時卻心煩意亂,無法戰勝嗔恨心和貪心。還有希特勒,二戰期間像他那樣的暴君和英雄,整個世界上也首屈一指,但他在接近死的時候,對駕駛員說:“作爲一個勇敢的人,面對後果時也只有這樣,今天我一切的一切就結束在這裏,明天將有成千上萬的人咒罵我,但也沒辦法,這就是我的命運!”說完之後,他和情婦一起到一個屋子裏,讓她先服毒藥而死,然後自己用手槍對著右邊的太陽穴,飲槍自盡。我以前曾看過這些照片,當時他死得很慘,雖然他戰勝過無數敵人,但煩惱起來的時候也沒辦法控製,只有接受自己所釀下的苦果。
而我們修行人不是這樣,從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可以了知,在疆場上殺死敵方,只能叫“弑屍者”,因爲這些人即使不被你殺,也會自然而然死亡,而只有戰勝煩惱,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從釋迦牟尼佛到高僧大德們的英雄事迹,在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比如以前弘一大師出家時,斷然抛舍世間的一切,他的日本妻子雪子找來後,大師堅定地告訴她:“你以後不要來看我,從此之後別想我是活人!”以此勇敢堅毅之心,他最終獲得了什麼樣的成就,大家應該非常清楚。
不僅僅是高僧大德,我們在座的出家人,不少人以前有地位、有財産、有名聲,世間上該擁有的福報都有,但爲了衆生解脫、爲了戰勝煩惱,他們將這一切抛之腦後,前往寂靜的地方,踏上菩提之路,這是相當了不起的。要知道,戰勝敵人並不困難,而戰勝最執著的感情、財富、家庭,十分不容易。以前有個人說:“我看過《智海浪花》,裏面很多人放棄自己擁有的一切,實在讓人佩服萬分,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我們在座的出家人,不敢說像以前大德那樣有顯著的成就,但今生能追隨釋迦牟尼佛的正道,披上清淨的袈裟,在一切福報中,這應該是最珍貴的。
當然,現在很多居士也相當不錯,大城市裏面學佛不是很容易,外境的誘惑那麼強,散亂的瑣事那麼多,在這種環境中,自己發大乘菩提心,每天精進地修學,這是非常勇敢的。與人吵架打架並不是英雄,在菩提道上與煩惱作戰,令己獲得一種寂靜的心態,才是名副其實的勇敢者。
所以,作爲一個出家人,爲了不損壞道心,除度化衆生等特殊情況以外,應盡量安住在寺院中,與清淨的僧衆一起聞思修行,不然凡夫人很容易受環境影響,一旦陷入則難以拔出。而作爲在家修行人,需要給自己創造一個非常清淨的環境,接觸的人最好是見修行果一致的佛教徒,若經常跟邪知邪見的人同流合汙,自己的修行也會逐漸變色的。現在你們很多人,我真的非常佩服,大家這種堅強的求法之心,在末法時代是非常難得的!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
悲愍生死衆,羞惡樂行善。
再來說說痛苦的功德:痛苦能讓人們生起厭離心,遣除傲慢的心態,對衆生萌發大悲心,羞恥作惡而樂于行善。
苦難對我們修行是有幫助的。有人覺得苦害是安樂的違品,因而不願意接受它。但這只是一種膚淺的看法,對將之轉爲道用的人來講,苦難會顯露出功德和利益的一面。讀過《本生傳》的人都知道,佛陀當初萌生出家之念,也是因爲四門出遊見老死病之苦,而頓然生起出離心;蓮花色比丘尼因頻頻受苦而厭離人世,出家後一心修道,終證阿羅漢果;米拉日巴尊者、虛雲老和尚等高僧大德,無不是經曆了難忍的磨難,方才獲得無上成就。
所以說,我們遇到苦難時,若能將其轉爲道用,就會成爲修行的助緣,但如果用得不好,很可能變成極大的違緣。比如說,我們正在學佛時,突然身患重病、他人製造違緣,如果自己是個堅強的人,且了解大乘佛法的教義,在這個關鍵時刻,如同噶當派的大德們一樣,把痛苦用上去,那它會非常有價值。但若反生邪見,覺得諸佛菩薩沒有加持、業因果不一定存在,這個苦就是致命的危害。
不僅佛教中這樣認爲,世間人也有同樣的說法。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一次成功實業家的聚會上,有位富翁訴說自己童年的苦難經曆,並講道:“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可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這句話雖然很簡短,但卻深深打動了丘吉爾,依靠這種精神的鼓舞,他最終成爲英國政界的最高人物,事業非常圓滿成功。
所以當我們遇到痛苦時,應該看這個痛苦能不能用得上,如果用得上的話,便可以産生以下功德:
1、“厭離”:若從來沒有感受過痛苦,就不會對輪回生起厭離心,想要出離獲得解脫。大家都知道,生活過得相當快樂時,對生老病死好像沒什麼感覺,原來有個富裕的人就說:“我現在過得很舒服,不想離開這個輪回。”然而,《四百論》中雲:“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假如明白了萬法無常、諸行皆苦的道理,他可能就不會這樣說了。前面我們也講過,“無苦無出離”,在座有些人若沒有遇到一些挫折,不一定有今天的學佛機會,因此苦難是出離心的催化劑。
2、“除驕慢”:如果一生中樣樣圓滿順利,沒有遇到絲毫挫折,那始終會高高在上、傲氣十足,而一旦經曆了痛苦,原來的傲慢會大打折扣。比如有些人相當傲慢,但生了一場大病、遭受一些違緣之後,人就變得老實了,其他人也覺得:“他應該生病,否則的話,平時簡直不可一世!”所以,痛苦能令傲慢心得以摧毀。
3、“悲愍生死衆”:痛苦能激發對六道衆生的悲憫之心。自己生病以後,才能體會有病苦的衆生多麼需要他人幫助;自己感受到天氣的寒冷以後,才能了知寒地獄衆生的切膚之痛。以前佛陀轉生爲嘉巴謝達時,正是自己體驗了鐵輪旋頂的痛苦,才對同伴嘎瑪熱巴生起了無僞的悲心。故而,苦難可令對衆生的悲心自然增上。
4、“羞惡樂行善”:對痛苦有了真實體會後,便明白惡業乃爲痛苦之因,爲獲得平安快樂,必須不再造作惡業,從今以後斷惡行善,努力行持善法,這樣的話,自己的修行定會有所助進。
總而言之,痛苦並非不好,若能善于利用,則可成就許多道業功德。然而,現在很多人燒香的時候,就是祈禱“不要讓我生病,一定保佑我平安”。其實再怎麼求,有漏之身到了一定時候也會不平安的。所以,大家每當遭遇不幸時,要學會將其轉爲道用,以大乘的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來攝持,若能如此,不論遇到多大的苦難,也一定會化爲功德。因此,大家應以歡喜的心態來面對一切逆境,等會兒下課你們回去時,外面特別冷、路上特別滑,也應該表現出非常快樂,即使今天身體很痛,請叁寶加持讓我再痛一點(衆笑)。真是這樣!我一方面是開玩笑,一方面也的確這樣想,大家千萬不要像沒學過佛的人一樣,遇到痛苦就站不起來了,否則,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