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持的人很少,即使实际修持的人很多,但能真正调伏烦恼的人很少。因此在这种时代中,大家一定要依靠殊胜的教言,对治自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
我以前也说过,所谓的修行,就是不断串习法义,调伏自相续。前段时间,有些法师在外面时,要求一些佛友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谈谈自己最近的修行收获。听说很多人通过学习这部论典,在对治烦恼和消除痛苦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这就是修行的结果。修行就是经常思维法义,将其在相续中反复串习。这种串习并非一天两天,而是持之以恒、长期如此,若能这样,对调伏烦恼肯定有帮助,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虽然我自己学得不太好,这是事实,也不是故作谦虚,但我现在的贪嗔痴,跟刚来到这个山沟时比较起来,应该说有所减轻。今生遇到这样的上师、这样的佛法,我真的感觉很荣幸,这种心永远都有,乃至临死之前也不会变。即生我什么都不求,不求名声,也不求地位,但能遇到这么好的法,这就是我的福报,自己经常这样想。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也应该学会调伏自己的烦恼,这一点很重要。
总之,嗔恨心除了危害我们以外,就没有其他的工作了。因此大家一定不能犹豫,也不要手下留情,务必要想办法把它根除掉,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目标。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无论遇到任何逆境,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愁苦恼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善根。
在修行的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风风雨雨、挫折坎坷,在遇到这些时,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千万不能扰乱自己的欢喜心。无论遇到怎样的不顺,心都应该如如不动,永远不要失去这份快乐。
当然,作为一个世间凡夫,永远都保持这种心态,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我们有了修行的境界,在行住坐卧当中,即使遇到一些不快乐,也知道轮回中的事情不一定永远都是这样,心中的痛苦当下就能释然。否则的话,遇到一点点痛苦就伤心万分,虽然对凡夫人来讲是正常现象,但是作为大乘修行人,这样可能不太好。
佛陀在《月灯经》中云:“若遇安乐境,不应起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厌烦。”也就是说,我们遇到怨敌、病痛、挫折时,不能过于厌烦;遇到财富、名声等悦意对境时,也不能过于贪执,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然而,没有智慧的人并不是这样,今天发财了,遇到各种各样的顺缘,就高兴得不得了,而遇到一点痛苦时,又难过得没办法控制,甚至想自杀,这是没有修行的一种表现。如果真的好好修行,遇到任何外境,也不会特别执著,就像对待梦境一样,梦中的繁荣昌盛、萧条败落,不可能让现实中的我们生极大的贪心或者痛苦,心总是能够坦然而住。
《宝积经》中说:“若心得自在,诸法亦自在。”这一点,从高僧大德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如藏地的著名译师贝若扎纳,由于牵扯到一些复杂问题,当时被国王逐出藏地,流放到嘉木绒那一带。到那里以后,尊者不管在贫穷的环境中,还是可怕的环境中,一直以修行为乐,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他在一首《修行快乐之歌》中唱道:“不管别人说什么,我很快乐;不管别人怎么诽谤,我很快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很快乐……”始终处于一种快乐的心态中。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这样,他在山洞里修行时,无吃无穿,看起来非常可怜,一个朝拜他的僧人见到后,觉得这种生活很凄惨,尊者随口吟唱了八种修行快乐之歌 ,现收录于《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中。
当然,像米拉日巴和贝若扎纳那样的境界,我们现在不一定能达到,但是如果能长期修持,经常作一些观想假设:我遇到最痛苦的时候,怎么办?我最执著的父母、亲人死了,怎么办?如果今天有人拿刀在我身上砍,我怎么样对待?……久而久之,即便有一天真正遇到特别痛苦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常痛苦。
前不久,有个出家人流鼻血,到县上去就死了。听说他的母亲和妹妹悲痛欲绝,好像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一直抱着尸体不放,哭得昏厥过去好几次。这说明她们对事物非常执著,没有了悟到轮回的一切都是假合的,不然的话,看别人杀牦牛时,怎么不抱着牦牛尸体放声大哭?口头上谁都会说“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但实际在运用时,还是有很大差别。有些道友的家里人死了后,自己痛苦得不得了,简直像发疯了一样,天天吃不下饭、以泪洗面。有时候我在医院里,看到有些人死了,家属哭得死去活来,医生都没办法正常工作。
当然,没学过佛、不懂空性和大乘教义的人,这种举动也情有可原,毕竟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贪执自方、嗔斥他方的环境里,遇到这种逆境,扰乱欢喜心也是正常现象。但对于长期闻思大乘佛法的人来讲,这种行为也不一定庄严。所以,以后我们的亲人死了,实在伤心的话,应该悄悄地哭,不要大声哭!(众笑)
其实,凡夫人的嗔恨心,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顽固,关键是自己没有修,如果修了很长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米拉日巴的境界。我们遇到不欢喜的事情时,自心不要起烦恼,更不应该生嗔恨心,否则今生来世的一切善根都会摧毁无余。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保持欢喜心非常重要。
快乐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执著上。现在东西方的许多人一直在探索:快乐到底建立在物质上,还是在心上?大多数有智慧的人都承认:快乐建立在心上面,如果心很快乐,什么环境中都非常快乐。以前我去拉萨时,住在一个中等旅店里。白天,门口有一群乞丐,一直在那里要钱,到了晚上,他们就坐在一起,唱歌、跳舞,生活真的很快乐。而那个旅店的老板,赚的钱非常多,晚上跟我们一起聊天时,谈起了很多顾虑、伤心、忧愁,心中的包袱非常非常重。让我真实地体会到,快乐不是建立在外境上,如果建立在外境上,这些乞丐什么都没有,一个个晚上睡得那么香,可是这些有钱人,不要说睡得香,就连一个好梦都没有。所以说,追求物质来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物质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事情要不堕两边,佛陀在有关教言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始终要处于快乐的状态,对事物不要太执著。以前这里有个老修行人,他永远都笑嘻嘻的,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是“不要紧、不要紧,求三宝加持”,平日里十分快乐。但很多人就不是这样,遇到一个小小的事情,就开始心烦意乱,着急得不得了,好像地球要毁灭了一样。所以快乐和自己心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情不快乐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对事情特别执著,越执著越痛苦,最后也是于事无补。
下面通过理证来分析,我们的心没有必要不快乐: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么用呢?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道:“我们做事情失败了,如果尚有扭转的余地,就像青稞撒在地上、还可以拾起来一样,那不必要为此失去欢喜心;如果像打烂了的碗一样无法补救,再嗔恨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从理证的角度来看,一件事情如果已经无法挽回,痛苦、生气根本没有任何利益。就像刚才所举的例子,亲人都已经死完了,再怎么痛哭伤心,他也不会活过来,如果哭声特别大,反而对他的中阴身有害。但若他还没有死,只不过是昏迷一会儿,那也用不着哭,因为他一会儿就活了,为什么哭呢?(众笑。师曰:“哎,我在讲哭,你们在笑!”)
若按照这个教言来对待每一件事情,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误解,都有改变的机会,也不会因此导致恶果,甚至出人命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要么是语言上的矛盾(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过),要么是为了一点小事。比如家里两个人吵架,不一定因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是一个人的想法跟另一个人的不合,或者语言没有沟通好,以致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记得以前在我的家乡,有人为了150元的地毯而打架,结果杀了两个人。他们若遵循大乘教义,彼此之间互相包容、理解,“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那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笑话:以前有两个人打架,一个人胆子特别小,怎么样也不敢打,他就说:“我是学大乘佛法的,不跟你打。所有的快乐都奉献你,失败留给我自己好了。”其实他倒不是大乘修得好,而是胆子非常小,但不管怎么样,这种做法还是值得随喜。因为任何的战争冲突,我们都希望尽量避免,人与人之间应充满和谐友好。
当然,上师批评弟子,不在这个范围之内。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说,弟子因为烦恼而犯错,上师知道以后,如果没有制止,而听之任之,弟子可能还会重蹈覆辙。为了防止这种恶行蔓延,上师显现上可以严厉地呵斥弟子,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允许的。除此之外,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以自相的贪嗔之心而引发的冲突,应该越少越好!
己二(广说)分二: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二、遮破嗔彼。
庚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一般来讲,嗔恨心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而嗔恨心的因缘,就是“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不欲和所欲的对境,可以分12种、24种、36种,或者72种。(以下主要讲72种。)
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这72种生嗔境,要么是依靠我,要么是依靠我的亲友,要么是依靠我的敌人。表面上看来比较容易,但详细分析时,也有一点点复杂,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一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