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一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修持的人很少,即使實際修持的人很多,但能真正調伏煩惱的人很少。因此在這種時代中,大家一定要依靠殊勝的教言,對治自相續中的貪嗔癡煩惱。

  我以前也說過,所謂的修行,就是不斷串習法義,調伏自相續。前段時間,有些法師在外面時,要求一些佛友通過寫紙條的方式,談談自己最近的修行收獲。聽說很多人通過學習這部論典,在對治煩惱和消除痛苦等方面,有很大的進步,這就是修行的結果。修行就是經常思維法義,將其在相續中反複串習。這種串習並非一天兩天,而是持之以恒、長期如此,若能這樣,對調伏煩惱肯定有幫助,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雖然我自己學得不太好,這是事實,也不是故作謙虛,但我現在的貪嗔癡,跟剛來到這個山溝時比較起來,應該說有所減輕。今生遇到這樣的上師、這樣的佛法,我真的感覺很榮幸,這種心永遠都有,乃至臨死之前也不會變。即生我什麼都不求,不求名聲,也不求地位,但能遇到這麼好的法,這就是我的福報,自己經常這樣想。所以,大家在修行過程中,也應該學會調伏自己的煩惱,這一點很重要。

  總之,嗔恨心除了危害我們以外,就沒有其他的工作了。因此大家一定不能猶豫,也不要手下留情,務必要想辦法把它根除掉,這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目標。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無論遇到任何逆境,都不要擾亂歡喜的心境,因爲憂愁苦惱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使人失壞許多善根。

  在修行的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風風雨雨、挫折坎坷,在遇到這些時,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千萬不能擾亂自己的歡喜心。無論遇到怎樣的不順,心都應該如如不動,永遠不要失去這份快樂。

  當然,作爲一個世間凡夫,永遠都保持這種心態,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難。但如果我們有了修行的境界,在行住坐臥當中,即使遇到一些不快樂,也知道輪回中的事情不一定永遠都是這樣,心中的痛苦當下就能釋然。否則的話,遇到一點點痛苦就傷心萬分,雖然對凡夫人來講是正常現象,但是作爲大乘修行人,這樣可能不太好。

  佛陀在《月燈經》中雲:“若遇安樂境,不應起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厭煩。”也就是說,我們遇到怨敵、病痛、挫折時,不能過于厭煩;遇到財富、名聲等悅意對境時,也不能過于貪執,這是做人的一個基本准則。然而,沒有智慧的人並不是這樣,今天發財了,遇到各種各樣的順緣,就高興得不得了,而遇到一點痛苦時,又難過得沒辦法控製,甚至想自殺,這是沒有修行的一種表現。如果真的好好修行,遇到任何外境,也不會特別執著,就像對待夢境一樣,夢中的繁榮昌盛、蕭條敗落,不可能讓現實中的我們生極大的貪心或者痛苦,心總是能夠坦然而住。

  《寶積經》中說:“若心得自在,諸法亦自在。”這一點,從高僧大德的曆史也可以看出。如藏地的著名譯師貝若紮納,由于牽扯到一些複雜問題,當時被國王逐出藏地,流放到嘉木絨那一帶。到那裏以後,尊者不管在貧窮的環境中,還是可怕的環境中,一直以修行爲樂,過著非常快樂的生活,他在一首《修行快樂之歌》中唱道:“不管別人說什麼,我很快樂;不管別人怎麼誹謗,我很快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我很快樂……”始終處于一種快樂的心態中。米拉日巴尊者也是這樣,他在山洞裏修行時,無吃無穿,看起來非常可憐,一個朝拜他的僧人見到後,覺得這種生活很淒慘,尊者隨口吟唱了八種修行快樂之歌 ,現收錄于《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中。

  當然,像米拉日巴和貝若紮納那樣的境界,我們現在不一定能達到,但是如果能長期修持,經常作一些觀想假設:我遇到最痛苦的時候,怎麼辦?我最執著的父母、親人死了,怎麼辦?如果今天有人拿刀在我身上砍,我怎麼樣對待?……久而久之,即便有一天真正遇到特別痛苦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常痛苦。

  前不久,有個出家人流鼻血,到縣上去就死了。聽說他的母親和妹妹悲痛欲絕,好像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一直抱著屍體不放,哭得昏厥過去好幾次。這說明她們對事物非常執著,沒有了悟到輪回的一切都是假合的,不然的話,看別人殺牦牛時,怎麼不抱著牦牛屍體放聲大哭?口頭上誰都會說“一切衆生是我的父母”,但實際在運用時,還是有很大差別。有些道友的家裏人死了後,自己痛苦得不得了,簡直像發瘋了一樣,天天吃不下飯、以淚洗面。有時候我在醫院裏,看到有些人死了,家屬哭得死去活來,醫生都沒辦法正常工作。

  當然,沒學過佛、不懂空性和大乘教義的人,這種舉動也情有可原,畢竟他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貪執自方、嗔斥他方的環境裏,遇到這種逆境,擾亂歡喜心也是正常現象。但對于長期聞思大乘佛法的人來講,這種行爲也不一定莊嚴。所以,以後我們的親人死了,實在傷心的話,應該悄悄地哭,不要大聲哭!(衆笑)

  其實,凡夫人的嗔恨心,並不是我們想象得那麼頑固,關鍵是自己沒有修,如果修了很長時間,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米拉日巴的境界。我們遇到不歡喜的事情時,自心不要起煩惱,更不應該生嗔恨心,否則今生來世的一切善根都會摧毀無余。因此,作爲一個修行人,保持歡喜心非常重要。

  快樂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執著上。現在東西方的許多人一直在探索:快樂到底建立在物質上,還是在心上?大多數有智慧的人都承認:快樂建立在心上面,如果心很快樂,什麼環境中都非常快樂。以前我去拉薩時,住在一個中等旅店裏。白天,門口有一群乞丐,一直在那裏要錢,到了晚上,他們就坐在一起,唱歌、跳舞,生活真的很快樂。而那個旅店的老板,賺的錢非常多,晚上跟我們一起聊天時,談起了很多顧慮、傷心、憂愁,心中的包袱非常非常重。讓我真實地體會到,快樂不是建立在外境上,如果建立在外境上,這些乞丐什麼都沒有,一個個晚上睡得那麼香,可是這些有錢人,不要說睡得香,就連一個好夢都沒有。所以說,追求物質來滿足自己,讓自己快樂,這是根本不現實的。當然,物質並不是一點關系都沒有,任何事情要不墮兩邊,佛陀在有關教言中也講得非常清楚。

  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始終要處于快樂的狀態,對事物不要太執著。以前這裏有個老修行人,他永遠都笑嘻嘻的,發生了天大的事情,也是“不要緊、不要緊,求叁寶加持”,平日裏十分快樂。但很多人就不是這樣,遇到一個小小的事情,就開始心煩意亂,著急得不得了,好像地球要毀滅了一樣。所以快樂和自己心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心情不快樂時,要經常祈禱上師叁寶,不要對事情特別執著,越執著越痛苦,最後也是于事無補。

  下面通過理證來分析,我們的心沒有必要不快樂:

  若事尚可改,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假設尚有扭轉的余地,那有什麼不高興的呢?如果已經不可救藥,如同碗打破了一樣,傷心苦惱又有什麼用呢?因此,悶悶不樂實不合理。

  堪布根霍在講義中說道:“我們做事情失敗了,如果尚有扭轉的余地,就像青稞撒在地上、還可以拾起來一樣,那不必要爲此失去歡喜心;如果像打爛了的碗一樣無法補救,再嗔恨也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從理證的角度來看,一件事情如果已經無法挽回,痛苦、生氣根本沒有任何利益。就像剛才所舉的例子,親人都已經死完了,再怎麼痛哭傷心,他也不會活過來,如果哭聲特別大,反而對他的中陰身有害。但若他還沒有死,只不過是昏迷一會兒,那也用不著哭,因爲他一會兒就活了,爲什麼哭呢?(衆笑。師曰:“哎,我在講哭,你們在笑!”)

  若按照這個教言來對待每一件事情,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誤解,都有改變的機會,也不會因此導致惡果,甚至出人命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要麼是語言上的矛盾(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講過),要麼是爲了一點小事。比如家裏兩個人吵架,不一定因爲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是一個人的想法跟另一個人的不合,或者語言沒有溝通好,以致出現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記得以前在我的家鄉,有人爲了150元的地毯而打架,結果殺了兩個人。他們若遵循大乘教義,彼此之間互相包容、理解,“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那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了。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個笑話:以前有兩個人打架,一個人膽子特別小,怎麼樣也不敢打,他就說:“我是學大乘佛法的,不跟你打。所有的快樂都奉獻你,失敗留給我自己好了。”其實他倒不是大乘修得好,而是膽子非常小,但不管怎麼樣,這種做法還是值得隨喜。因爲任何的戰爭沖突,我們都希望盡量避免,人與人之間應充滿和諧友好。

  當然,上師批評弟子,不在這個範圍之內。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說,弟子因爲煩惱而犯錯,上師知道以後,如果沒有製止,而聽之任之,弟子可能還會重蹈覆轍。爲了防止這種惡行蔓延,上師顯現上可以嚴厲地呵斥弟子,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允許的。除此之外,爲了自私自利的目的,以自相的貪嗔之心而引發的沖突,應該越少越好!

  己二(廣說)分二: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二、遮破嗔彼。

  庚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

  不欲我與友,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于敵則相反。

  一般來講,嗔恨心沒有因緣不可能産生,而嗔恨心的因緣,就是“行我不欲”與“撓吾所欲”。不欲和所欲的對境,可以分12種、24種、36種,或者72種。(以下主要講72種。)

  具體而言,不欲境有36種:我自己不樂意的對境有4種——讓我痛苦、遭受輕毀、當面說惡語、背後說毀謗的鄙語。同時,我也不希望這4種發生在我的親友身上。而對我的怨敵則與此相反,讓他快樂、獲得尊敬、聽聞愛語和敬語,是我所不願意的。這以上共有12種,各自又分過去、現在、未來叁種,這樣共有36種。

  所欲境也是同樣:我自己希求的對境有4種:讓我快樂、獲得尊敬、聽聞愛語和敬語。也希望我的親人得到這4種。而對我的敵人,願意讓他痛苦、遭人輕毀、聽受毀謗和惡語。這12種各分過去、現在、未來叁種,共有36種所欲境。

  這72種生嗔境,要麼是依靠我,要麼是依靠我的親友,要麼是依靠我的敵人。表面上看來比較容易,但詳細分析時,也有一點點複雜,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