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節課
昨天總說了嗔恨的對境主要有叁個方面——我、我的親友、我的怨敵,今天先講遮破以“我”爲對境而生嗔恨。這從叁個角度進行分析,即忍受痛苦、忍受甚深法門、忍受怨恨的敵人。第一個又分四部分,首先講“作意輪回之自性”,也就是說,我們應了解痛苦就是輪回的本性,不要脆弱,一定要堅強。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于障礙所欲者生嗔。
辛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分叁: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二、破嗔于親友造四罪者;叁、破嗔于怨敵作四善者。
壬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輕侮我等叁者。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叁: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叁、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輪回之自性;二、作意出離之因;叁、以修習觀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醜一、作意輪回之自性: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在這個輪回當中,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造善業的力量可謂少之又少,而痛苦之因的不善業卻多之又多。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痛苦在輪回中必定多,而快樂在輪回中必定少。
古人曾說過:“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若將人生分成十份,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多占八九份。然而,很多人並沒有通達輪回的本性,他們遇到不順、不快樂時,就怪自己的命不好,沒有勇氣去面對,這是沒有必要的。《地藏經》中雲:“南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我們大多數人造善業極少,起心動念都在製造苦因,痛苦又怎會不多呢?如果不信的話,不妨觀察一下,平時一堂課需要一個多小時,自己從頭到尾專心致志聽的有幾次?一天二十四小時中,嗔恨心、貪心、分別念生起了多少,行持善法的念頭又有多少?這樣一經觀察,自然就明白輪回爲什麼都是痛苦。
佛陀在《正念經》中雲:“輪回如針尖,永無少安樂。”彌勒菩薩也說:“不淨糞中無香味,五道之中無安樂。”不管從哪位聖者的教言來看,整個六道輪回都非常痛苦,“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妙法蓮華經》也是這樣講的。因此,世間確實沒有安樂可言,一旦遇到痛苦挫折,應清晰地認識到輪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若能懂得這個自然規律,遇到什麼情況自己都會有所准備。
醜二、作意出離之因:
輪回中的痛苦並非不好,它可以轉變成修行的順緣。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我們遇到一些痛苦時,不要非常傷心,千方百計想把它遣除。如果沒有這些痛苦,就不會對輪回生起強烈的厭離心,也不會向往從叁界中獲得解脫,希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所以,遇到痛苦和麻煩時,應好好思維它是順緣還是違緣,進而堅定不移地承受痛苦。
在座的出家人,有些是從小就對叁寶有殊勝的因緣和俱生的出離心,不願意接受在家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如果沒有遇到挫折,可能根本沒有出家的機會。《毗奈耶經》中也有許多阿羅漢、阿羅漢女,曾像世間人一樣生活,但後來遇到種種違緣,才生起了無僞的出離心,出家後獲得正果。因此,假如沒有感受痛苦,就不會生起對叁有的厭離,若沒有這種厭離心,不可能追求寂滅解脫,《四百論》中雲:“誰不厭叁有,彼豈敬寂滅?”
我們遇到痛苦、病魔等時,一定要認識到它的本性。噶當派的高僧大德,經常把痛苦當作修行的順緣,並且說:“如果自心特別苦惱,應立即觀想叁界輪回衆生的痛苦,以自己現行的痛苦去代受他們所有的痛苦,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變成功德。”因此遇到痛苦的時候,我們不要一蹶不振,應以堅毅的勇氣去面對,把一切痛苦轉爲道用。
有些人遇到一點點痛苦,就“我好可憐啊,我好傷心啊”,沒有勇氣面對這種生活。其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強,有了這種堅強、內心獲得自在的話,不管在什麼環境中,都會有一定的前途。修行也是這樣,倘若發生了不順的事情,當以正確的態度來對待,不要從此就不敢學了,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衆生的痛苦分爲幾種,一是前世所感的惡業之果,一是今生中遇到的違緣所致,還有一種,就是修法以後才有的痛苦。爲什麼修法會招致痛苦呢?因爲你沒有修法的話,來世可能在地獄或餓鬼中感受痛苦,但依靠佛法的加持力,即生中只是象征性地感受一些痛苦,來世就不用感受了。
這個問題,以前講《俱舍論》時也詳細地分析過,大家應該知道,在這個輪回當中,並不是有人想象得那樣,一修法就發財長壽樣樣齊全,裏面的因果還是很複雜的。但無論如何,行持善法只會獲得樂果,不可能導致苦果。然而,凡夫人並沒有出世間的眼光,看不到今天的痛苦來源于往昔的惡業,反而認爲學佛法使自己痛苦,這是絕對不可能的。行善的本體是樂果之因,不可能産生苦果,有人之所以行善反受苦果,這種因果道理,唯一是佛陀各別自證的智慧行境,不要說我們凡夫人,縱然聲聞阿羅漢也因爲有所知障而無法真實了達。有些人認爲:“本來聽說學佛讓人順利,但我學佛以後,好幾件事情都不順,生活總有坎坎坷坷,是不是學佛錯了?”這就是對佛法不理解而導致的。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下面用比喻來進一步說明此理。在這個世間中,很多人行持無意義的苦行,比如對大自在天及其王妃俄瑪得瓦生信者(辭藻學和有些古書裏有很廣的曆史故事,但在這裏不說),爲了獲得他們的果位,于每年九月份絕食一天或叁天,在這個過程中,外道徒割開身體、用火灼燒,或者把身體穿在兵器上,用種種辦法自我摧殘。還有印度南方的伽那巴,那裏的人也喜歡苦行,爲了獲得“第一”的虛名,人與人之間經常搏鬥,舍棄生命也在所不惜,比如爲了在某村中當第一,跳河也可以,上戰場被殺掉也可以。還有些外道,爲了博得聖尊的歡喜,砍斷自己的頭,用火來燃燒身體,與現在某些極端宗教比較相似。我以前去印度、尼泊爾時,仍能看到這些外道白天晚上精進地苦行,尤其在酷熱難擋的夏天,他們的苦行方法,讓人看了以後,自然而然生起悲心。現在也有一些氣功,勸人焚燒自己的身體,最近也發生了各種情況,這些都是無意義的苦行,對今生來世根本沒有意義。
現在好多人特別喜歡一些無聊的事情,比如嘗試一輩子跟老虎生活在一起,爬懸崖、攀登高峰,就是爲了得到一種名稱。這些都沒有任何實義,若把這些精力、錢財和勇氣全部用于佛法方面,今生來世的很多事情都已經解決了。
在城市裏我還經常看到,一些老年人,不管冬天也好、夏天也好,每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忍著狂風暴雨,在廣場的空地上,放著非常嘈雜的音樂,手舞足蹈地開始鍛煉身體。這些白發蒼蒼的老年人,爲什麼不把時間用來轉佛像、繞佛塔、磕頭,或者念一些阿彌陀佛心咒呢?爲什麼不爲後世做一些准備呢?每天這麼早就出來唱歌跳舞,肯定有不少辛苦,然而就是爲了這些毫無實義的東西,他們也都能忍受。
相比之下,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爲了度化自他一切衆生,在修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痛苦,怎麼會生起畏懼之心呢?《經莊嚴論》中說:“只要對衆生有利益,菩薩轉生于無間地獄也非常歡喜。”既然如此,我們在利益有情的時候,稍微遇到一點點挫折,不應該産生怯弱之心。
現在世間上有許多人,成天將錢財、精力、青春用于一些無聊的事上面,而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這一輩子就是要利益衆生,爲來世做好准備,哪怕自己一生能幫助一個衆生,在他相續中種下解脫的善根,來到這個世間也沒有白費。爲了這個偉大目標,從現在開始,我們在行持大乘佛法的過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有退怯之心。
然而,有些人並非如此,爲了自己的事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跳河也可以,爬雪山也可以,但一聽說是爲了衆生,就躲到一百公尺以外,非常簡單的事也不願意幹。比如爲一些道友分發法本,中間若耽誤一兩個小時,他就皺著眉頭使勁搖頭:“不行不行,我不空!”但如果是爲了自己的事情,出去幾個月也沒問題。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真正對衆生有利的事情,自己理當責無旁貸,付出再多也心甘情願,但若是爲個人的事情,尤其是吃喝玩樂方面,最好是越少越好。當然,長期熏習大乘佛法的人,與世間人的心態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按照大乘佛義,凡是利益衆生的事情,最好不要怕苦、怕冷、怕熱、怕別人說什麼,這個時候一定要堅強。如果爲了自私自利,或是産生貪嗔癡的事情,有一些怯弱之心也值得,這方面大家應該反複深思!
醜叁(以修習觀察安忍)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寅一、略說: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長久地串習,就會變得非常容易,不能成辦的絕對沒有。同樣的道理,若逐漸修習忍受小小的損害,一旦大的危害臨頭,也就能夠安忍了。
世間中的許多事情,只要去串習,慢慢地就會變得容易適應,自然無有任何困難。比如讀經文時,剛開始結結巴巴,要花很長世間,但念熟了以後,如行雲流水般,一點困難都沒有。做事情也是同樣,還沒有熟練之前,怎麼樣做都漏洞百出,但是到了一定時候,完全可以駕輕就熟。因此薩迦班智達說:“無論一切任何事,若人習慣無微難,如同學習工巧明,修學佛法亦不難。”有些人覺得佛法很深奧,學佛相當困難,其實不管學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密宗佛法,只要去行持,習慣後就不會有絲毫困難了,猶如學習世間的技藝一樣,不管你學機械、電腦,還是公司的操作設計,剛開始都可能比較陌生,但久而久之,就輕而易舉、非常容易了。
以前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賣油翁》,裏面有一個將軍射箭特別准,射中靶心十拿九穩,很多人都非常贊歎。但有個賣油翁見到後,並不太在意,只是稍微點點頭。…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