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叁節課
前面已講了,在修安忍時,一定要有堅強意志,如果嬌弱的話,在任何事情面前也站不起來。下面用比喻來說明此理:
有者見己血,反增其堅勇,
有人見他血,驚慌複悶絕,
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
戰場上搏鬥時,有些人見到自己的血,反而更增加勇氣和毅力,勇往直前奮戰到底;而有些人自己毫發無損,看見他人流血也會驚慌失措,甚至暈倒在地昏迷不醒。
平時可以看到,有些人膽子非常小,別人做什麼事情,他都特別害怕,不要說去打仗,就連看到這種場面,也嚇得直打哆嗦。我以前讀中學時,四個鄉的學生聚在一起,有一次我們鄉跟另一個鄉的學生發生沖突,早上8點鍾上課的時候,兩個鄉二十來個學生,在教室門口用石頭、棍棒打得十分激烈。我們的校長朱老師(現已過世)怕得不得了,站在旁邊一個勁兒發抖。他不敢過來,就使勁地叫:“你們去勸哪,去勸哪……”我們副校長比較厲害,當時他沒有這麼說,到那邊看了一眼,冷冷地說:“你們有本事就打吧!”有他在,學生們都不敢打。後來我們被叫到辦公室,朱老師還在那兒全身哆嗦。那時候的我比較野蠻,也沒什麼慈悲心,尤其在學生時代,行爲非常不如法,現在給你們講《入行論》,讓你們修安忍,確實有點不好意思!
世間中也有這種現象,勇敢者看見自己流血,不但不生怯弱,反而更爲勇猛,但脆弱的人不待對方殺過來,也會嚇得癱倒昏死過去。兩種人的差別如此懸殊,完全是內心堅韌與怯懦所導致。修安忍也是如此,並不是外境起作用,而是自己的內心是否堅強。意志堅勇的人即使遇到可怕的對境,如別人用刀砍、用刺耳的語言侮辱,他也能如如不動、安忍下來。而怯弱的人只是聽別人說一句“你不好看,我不喜歡你”,就馬上倒下去了——“啊?他不喜歡我!”其實,不喜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前兩天,有人說維那師的聲音不好聽,結果兩位都退下去了。如果僅僅是這個原因,那你們也太脆弱了,世界上聽不到逆耳之語的地方哪裏找啊?別人說不好聽也罷,好聽也罷,就這麼一句話,我覺得也沒有什麼,自己應該堅強一點。
我小的時候,經常聽老人講故事說有些英雄到了戰場上,腸子都流出來了,但用衣服把它包好,繼續跟敵人英勇作戰。這就是心的力量!九幾年的時候,有個叫徐洪剛的人非常出名,他爲了救女青年小吳,身上被猛刺14刀,腸子都漏出來了,但他用背心兜著追趕歹徒,跑了50多米才倒在地上。
還是九幾年的時候,美國有位18歲的高中生叫湯姆森,有次他獨自在父親的農場幹活,不慎滑倒,衣袖卷在機器中,兩只手臂被當場絞斷。湯姆森忍著劇痛跑了很遠的路,用牙齒打開門闩,爬到電話旁邊,用嘴咬住鋼筆一下一下撥號,打通了兄長家的電話。兄長馬上通知有關部門解救他,醫院要爲他進行斷肢再植手術,他被擡上擔架時,還冷靜地告訴醫生:“別忘了把我的兩只手帶上。”(有些人可不是這樣,身上稍微出一點血,就大呼小叫:“看我出血了,怎麼辦啊?”)湯姆森非凡的勇氣,後來成爲美國青少年心目中的楷模。
這些世間人都如此勇敢,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不管遇到寒冷也好,饑餓也好,毀謗也好,都應該將此逆境轉爲道用。真正英勇的人,事先要有一種心理准備:“以後我遇到可怕的違緣時,怎麼樣將它轉爲道用?”當然,作者在這裏並不是叫我們拿著刀子向敵人沖,而是告訴大家:世人爲了一些暫時的目的,尚且英勇無比,我們修行人遇到困難時,更要以堅強的勇氣來戰勝了。假如自己的心太脆弱,遇到一點坎坷就倒下去,沒有辦法站起來,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寅叁、攝義:
故應輕害苦,莫爲諸苦毀。
智者縱曆苦,不亂心澄明。
因此,我們應輕視一切危害苦難,不要被這些痛苦所轉。有些人遇到苦難就爬不起來了,而修安忍、具智慧方便、學大乘佛法的智者們,縱然經曆了千辛萬苦,內心仍然非常明清,不受這些違緣幹擾,一直保持著清淨的心態。
世間上的人,有些非常勇敢,遇到任何痛苦不會浮躁不安,表現出懦弱的姿態;而有些相當脆弱,即使微不足道的小苦,也能讓他永遠地倒下去。在修行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磨難,此時千萬不要被磨難刺穿了修行的心髒,如果自己毅力很強,猶如山王般不被波濤、狂風、大鵬等違緣所動,修行一定會圓滿成功,造違緣的魔衆也會羞愧離去。
所以心的力量非常關鍵。比如我們要聽一個傳承,開始就要有所打算:“這部法聽圓滿之前,可能有很多違緣,人的違緣、非人的違緣、身體的違緣、心情的違緣……種種違緣都可能出現,但無論如何,我也不會在它們面前低頭。”堪布阿瓊曾說過:我們閉關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堅定的誓言,即使自己的父母死了,也不能出關,必須要有這樣的決心。
《華嚴經》中言:“爲斷除煩惱,應發起堅定之心;爲斷除實執,當發起勝他之心。”若能生起這兩種心,即使你在修行時遇到違緣,也不會出現令人不願意見到的局面,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智者無論再計窮,絕不邁步愚者道。”智者即使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也不會邁步愚人苟且偷生的道路,違緣只會成爲他的逆增上緣,猶如火上加的幹薪越多,火焰越熾燃一樣,修行好的人遇到的違緣越多,修行境界越增上。
《虛雲和尚自述年譜》中記載,虛雲老和尚112歲時經曆了一場“雲門事變”:該年,老和尚傳戒,忽有百余人圍困寺院,說寺內藏有軍械、發電機等物。搜遍整個寺院找不到後,他們就逼問虛雲老和尚,先用木棒,繼而用鐵棍毒打,打至頭面血流、肋骨折斷。後來以爲老和尚已死,他們便揚長而去。過了幾天,聽說人還沒死,他們又來到寺院,用大木棍打他,並將他拖下地,十多人用皮鞋使勁踢。老和尚五竅流血,倒臥地上。他們覺得這次必死無疑,便呼嘯而去。入夜,侍者把老和尚扶上床,老和尚端坐5天,後來改爲吉祥臥,一晝夜全無動靜。侍者以爲師父已經圓寂,沒想到,第二日晨老和尚逐漸醒來,告訴侍者:“我昨天神遊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法,本來不想回來,但菩薩說我塵緣未了,必須要回來!”
試想,我們若遭到這麼多人的毆打,也許早就跟他們拼了,並生起猛烈的嗔恨心,那樣不要說見彌勒菩薩,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而智者跟我們完全不同,他們遇到何種逆緣,清淨心也不會動搖。因此,《月燈經》中雲:“恒具歡喜恭敬心,恒時安住寂靜見。”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對上等者要有恭敬心,對中等者和下等者要以歡喜心對待,處于任何一種環境中,皆當保持寂靜的心態。當然,對修行未達究竟的人來講,剛開始恐怕很難做到,但只要一步一步去行持,總有一天自己會成長起來的。
《入行論》的大乘修行方法,對某些人而言,可能聞所未聞,從來沒有接觸過,修起來也有一點困難。但若能再叁串習,逐漸逐漸,自己一定會有變化的。尤其是這部論典的加持相當大,聽完一遍以後,心態和行爲肯定有極大的改變。我們藏地有種說法:“初學佛的修行人,很多行爲若不如法,最好先學一下《入行論》,學完了以後,言行舉止會變得相當不錯。”故而,這部論也是專門讓初學者磨練的方便法門。
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這個頌詞時,曾講過一個公案:上師在洛若寺聞思這部《入行論》時,附近有位卓瑪老太太,脾氣性格不太好,寺裏有個周紮小和尚十分調皮,經常故意去逗她,把她氣得暴跳如雷。有一次,另一個小和尚把一桶水倒在她身上,她氣得不得了,說:“你們不是在學《入行論》嗎?爲什麼越學性格越粗暴?以前我看竹慶寺的出家人,每次學完《入行論》後,就像大菩薩一樣,行爲非常寂靜,是不是他們學的《入行論》跟你們學的不是一本啊?”然後就開始大發脾氣。上師如意寶當時很年輕,雖然沒有參加那個小和尚的活動,但事後想想卓瑪老太太的話也蠻有道理:如果沒有學好《入行論》,自己的性格可能也會像那個小和尚一樣壞,但若學好了的話,她說得也對,每個人的行爲就像大菩薩一樣如理如法。
鑒于此,上師要求大家盡量背誦《入行論》,以其內容逐字逐句地對照自己。否則,只聽不修的話,法在這面、心在那邊,法永遠也沒有機會融入自相續。因此大家一定要以這部法來經常衡量自己,這樣,一部法聽完了以後,自己會有非常大的改變。不然的話,光是理論上通達而沒有結合自相續,利益也不是特別大。所以,不管是學因明、學中觀、學禅宗,學任何一個法都要調伏自己的煩惱,誠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言:“佛法就是要調伏自心,若能調伏自心煩惱,這就是真正的正法!”
醜四、作意功德:
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
然應輕彼苦,力克嗔等敵,
製惑真勇士,余唯弑屍者。
在與煩惱進行生死搏鬥的過程中,可能會遭受衆多痛苦,因爲煩惱敵軍在我們相續中根深蒂固,勢力非常強大,戰勝這樣龐大有力的敵軍,並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必須要有勇氣和耐心。
有些人認爲:“我學《入行論》已經半年了,怎麼還沒有斷掉貪嗔癡煩惱?”其實,我們串習煩惱的時間那麼久,斷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反而可能招致各種各樣的違緣、病魔、苦難。因爲我們修行越好,魔王波旬越不高興,製造的違緣也越多,而一點都不精進的人,魔王對他非常滿意,讓他做什麼都順利。爲什麼呢?因爲天天睡懶覺的人,所行持的就是魔業,魔王波旬十分高興,相當支持他的工作,而如果自己特別精進,種種違緣便會紛至沓來。
作爲修行人,不能因爲出現一點違緣,就馬上放棄,而應“輕彼苦”,遇到痛苦不要特別在乎,應當勇敢地去面對,勵力克製貪嗔等一切煩惱。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也講過對治煩惱的一些方法,經雲:“爲斷貪心,修持不淨觀與白骨觀;爲斷嗔心,修持大慈大悲;爲斷癡心,觀修十二緣起。”用這些不同的方法,來與貪嗔爲主的煩惱進…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