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七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倒单,直到现在都没有躺下过。我刚来学院时也是这样,大概十五年左右一直没有躺着睡,后来得了脊椎病,医生说这样下去不会有很长的生命,于是没办法,只好以病为借口倒下去了。在我的前面,有些法师已经倒下去了,但在我的后面,有些人都二十多年了,屋子里根本没有床,这种修行人在学院也非常多。听说我们的有些法师也是这样,十三四年来始终夜不倒单,精进修行,真是非常随喜!

  很多人刚开始时,发誓要如何如何修行,但所谓的修行,要长期坚持,若能几十年不变,才是非常好的修行人。有些人刚出家尤其是剃度那几天,不眠不息,非常精进,行为就像《心性休息大车疏》里说的“新比丘”那样寂静调柔。而外面有些“新居士”,初学《入行论》时也是这样,几天内积极得不得了,过一段时间就慢慢不行了,原来的恶行暴露无遗,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

  在我们学院,很多藏族、汉族的出家人,临死时都是吉祥卧。当然也有些大德迎接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道孚的邬金多昂活佛,以前法王如意宝灌“四心滴”的顶时,要求他给我们念传承,共念了四函,也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前一段时间,他无病无恙到自己家乡去开法会,法会开完以后,他念了一个吉祥颂,就在法座上站着圆寂了。所以修行人的圆寂方式非常多,但不管怎么样圆寂,最关键的是我们的道心不能失坏。有了这种道心后,经常串习吉祥卧,用的时候也很容易。否则你睡觉时从来没有训练过,只把它当作一种理论,那临死时恐怕用不上。

  有关论典中记载,吉祥卧有四种功德(不同论典的说法也不同):第一,身体不放松,不会因散乱而产生不如法的念头和行为。第二,不失正念,狮子是百兽之王,睡眠中不会失去正念,我们依此卧式而睡,也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第三,不会入于酣睡、深度昏沉,而能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第四,不起恶梦,经常做吉祥之梦。释迦牟尼佛能彻知一切万法,他涅槃时在所有行为中选择这种姿势,必定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利益。

  在入睡之前,还有四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具足正念而睡,从开始睡觉一直到睡着之前,始终要处于意念善法当中。以前我在读小学时,住在一个老喇嘛家,我们每天吃完晚饭以后,他就盖上法衣,把灯吹了,一直念“嗡玛呢吧美吽,嗡玛呢吧美吽……”,逐渐逐渐睡着了,声音就没有了。早上醒来时,他的声音先是特别浊,嗡嗡嗡听不清楚,后来慢慢地——“嗡班匝萨埵吽。嗡班匝萨多萨玛雅,玛呢巴拉雅,班匝萨多迪诺巴,迪叉哲卓美巴瓦……”开始念百字明,一直念到吃早饭之前,这种传统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孩童时代的教育,对我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尽管自己没有那么精进,但始终都觉得这个很需要、这个很重要,经常在藏族汉族的很多法师面前提倡,发动大家念《随念三宝经》、百字明。然而,自己有时候能力有限,有时候烦恼很重,不能如理如实地行持,所以我非常佩服那些老修行人。

  二是要在正知中入眠,尽量不产生一些烦恼。

  三是光明想。临睡之前,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发光照亮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睡。《上师心滴》有阿弥陀佛的专门修法,依靠这种修持,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来迎接。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这样,作为一个修行人,晚上在佛像前磕三个头,这一点最好不要忘,平时出门也应带着佛像或唐卡,这就是我们跟非修行人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应该每天观想一下佛陀,否则自己的行为不一定非常如法。即使你不会背诵、不会修法,但在面前放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上师如意宝的像,然后看一看观一观,好好地忏悔、好好地念经,这也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谁都会做,若能这样长期串习,自己就会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四是早起想。我们睡觉前不要想:“明天是星期天,睡到下午三点也没关系。”如果真的这样想,很有可能一直睡下去了。假如在临睡前想“明天应该早一点起来”,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定可以早起的。

  以上讲了正知想、正念想、光明想、早起想,具足这四种想而入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很有必要。

  另外,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将华智仁波切与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归纳为一种窍诀,即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生来观修。也就是早上观想自己刚刚得人身,是孩童时代;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下午观想为老年人;晚上观想开始生病,接近死亡;入睡时观为离开人世;做梦观为中阴阶段;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观想为下一世。

  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因为这样观修,无常之心即能生起。假如一天相当于一生,那看你一生中修了菩提心没有,如果早上的孩童时代、中午的壮年时代、下午的老年时代,都没有修菩提心,那一辈子就浪费了,临死之前根本没有把握。所以,这种观想非常有必要。

  如果在清净的善念中入眠,生活也会很快乐。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安乐中入睡,也会在安乐中醒来。心地安乐,梦境也安乐。”我们修行人,平时什么事情都想得开、什么事情都看得淡,始终处于快乐的心地中,行住坐卧也都是快乐。但世间人并非如此,因为有了烦恼,白天心里不快乐,临睡前也有说不出的痛苦,在痛苦中入睡的话,做梦也肯定是噩梦,醒过来后又不快乐……整个人生与痛苦形影相随,这就是非修行人与修行人之间的差别。

  当然,太多的睡眠对修行会有大障碍,但一点睡眠都没有,也是不行的。以前佛陀在讲经时,阿那律由于昏沉疲倦,一直在打瞌睡,佛陀望着他说:“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听后非常惭愧,跪在佛前,合掌发誓:“从今以后,尽形寿我再不睡眠。”此后他用功办道,一时都不肯睡觉。日子一久,眼睛不行了,佛陀叫名医耆婆来治疗,耆婆告诉阿那律,只要肯睡眠,眼睛马上就会好,但阿那律就是不肯睡。不久,阿那律的眼睛瞎了,佛陀很怜愍他,教他修习禅定三昧,最后获得天眼通。

  我们有些道友晚上不睡觉,白天听课时也是一直打瞌睡,但可能谁都不敢发这样的誓吧。其实,欲界的众生不睡肯定不行,但是睡觉的话,也要安排一些适当的时间,这一点还是有必要。

  颂词“正知并决志”中的正知,是正知想与正念想,决志是早起想与光明想。具足四想睡觉,才能获得利益。此教证在《宝云经》中有,《善说海》里面已经引用了 ,在这里不广说。

  子二、主要宣说修心: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对于菩萨的所有学处,《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分类,一一实行非常困难。比如六波罗蜜多中的每一度,下面又分了很多种;《华严经》里讲了十万大愿,一一宣讲也不可计数,《普贤行愿品》中说:“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大愿(指十大愿)无有穷尽。”这些学处浩瀚如海,无法一一衡量,但归纳而言,就是要保护我们的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佛陀在《虚空藏经》中说:“有缝隙时,风就会吹进来;心有染污时,魔众就会有机可乘,所以菩萨一定要净化自心。”又《宝蕴经》中云:“心乃一切诸法之前行。”《学集论》也说:“菩萨的一切学处,皆可包括于修心中,故修心乃一切万法之根本。”这些教证都足以说明,我们作为修行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不管是念诵、背诵,还是坐车、上班,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都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看自己的心是否清净、有没有被烦恼染污。心善即是善,心恶即是恶,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地修持净化心地的行为。

  子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力求做到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念诵《三聚经》 。时间最好是上午、中午、下午,初、中、后夜六时中各一次。但中夜在睡觉时起来念诵,现在很多人没有这种习惯。不要说是中夜,就连晚上睡觉之前,大多数人也什么经都不念,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说,像牦牛一样倒下就睡,这种做法不太好。一天最少也应念一遍《三十五佛忏悔文》,这个非常有必要。因为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经常会触犯大大小小的戒律,即使没有犯过任何戒,无始以来自相续中也有很多染污和罪过,忏悔业障非常非常的重要。

  不要说我们,当年的宗喀巴大师,一代文殊菩萨的化现,也是到了38岁以后,开始励力忏悔业障,每天一边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一边磕大头,最后把整个手掌、膝盖都磨烂了。有些人说:“我现在不用修什么忏悔,只要观心就可以了。”但从历史上看,像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那样的一代宗师,他们生平都精进忏悔,我们凭什么不忏悔?

  尤其《三十五佛忏悔文》功德相当大。我们《喇荣课诵集》里的版本,摘自于《决定毗尼经》,在这个仪轨中,每一尊佛前面没有加“如来应供正遍知……”,但按照格鲁派的传统,一般他们都会加,这也源于宗喀巴大师的一段经历:大师刚开始在忏悔时,常感三十五佛现身加持,但他所见到的佛像,全部都没有显现头部。大师觉得很奇怪,就请问本尊文殊菩萨,菩萨告诉他:“因为你所称念的佛号不全,忆念佛的功德不圆满,所以无法见到诸佛之圆满相。以后你必须在佛号前面,加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此方能见到全身的佛像。”自此以后,大师遵照本尊所教,每次修忏时如法念诵,果然看到三十五佛的圆满相,尊尊金光相好、庄严无比。后来有些画师要绘三十五佛像,但不知诸佛的身色、手印如何,便请教于大师。大师作启请后,境界中顿现三十五佛身像,当即按照所见之景象,吩咐画师们如何绘画。这在宗喀巴的传记中均有记载。

  格鲁派念《三十五佛忏悔文》时,前面全部要加十大名号,所以念诵的时间相当长。而我们宁玛派和噶举派等其他教派,虽然好多上师每天都在念,甚至能倒背如流,但并没有这种传统,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没有这么提倡。所以我想自己学哪一个宗派,根据自宗的念诵方法也是对的。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现在末法时代的很多人,讽诵密法仪轨极不如法,这样还不如以清净心念一遍《三十五佛忏悔文》和《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大。

  因此,我们不要认为自己非常清净,马上就要开悟了,而应该多多忏悔,每天至少念一遍《三十五佛忏悔文》、二十一遍百字明。其实这也不是特别困难,而且能净除一定的罪业。平时在行住坐卧中,什么都不念不太好,应该念一些心咒或佛号,经常习惯拿着念珠。前段时间我也讲过,希望学习《入行论》的道友,如果工作时拿念珠不太方便,那在聚会学习时也应该拿上,毕竟这是佛教徒的聚会,而不是世间上的聚会,如果有转经轮的话,这个也不要忘记转,逐渐逐渐你的行为就会变得如法。否则,很多人虽然说是在学习,但跟寂静地方的修行人比起来,确实差得比较远。当然,你们在那种环境中学习,有这个勇气也非常了不起,每周将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学佛,的确是精神可嘉。我们这里好多道友平时非常精进,星期天的时候,好像太过放松了,一天中什么善法都不做,这样也不太好。而外面的有些居士,平常家务工作非常忙,周末又要学习佛法,永远都没有休息的时间,辛苦是辛苦了一点,但这样非常有意义。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除了依《三十五佛忏悔文》来忏悔外,还应该依靠佛菩萨的像、修持愿行菩提心、具足四对治力,来使自己的罪业得以净除。佛经中说:“一个人在大海中,如果船毁坏了,本来会淹死,但如果抱着破船板,也能顺利地到达岸边。同样的道理,破了根本戒的人,本来要堕入地狱,但如果他励力忏悔,也有解脱的机会。”《优波离经》中还讲了:“倘若依靠《三十五佛忏悔文》,昼夜励力地忏悔,即使造了五无间罪等,也能得以清净。”

  总而言之,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我们无始以来都造过很多恶业,现在应当依靠菩提心、佛像、百字明及四种对治力来精进忏悔,从方方面面令自己的道心得以增上,这一点非常关键!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七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