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满修完,整个仪轨甚深的加持,就会明显入于修法者的相续之中。在修每一个单独引导时,如果有时间专门修习,于修法前应先念诵加倍咒、八吉祥颂、供养偈、普贤行愿七支供、皈依发心仪轨、摄受自在祈祷文、莲师七句祈祷文等集聚众多福善及修法顺缘,引生善法加持之祈祷文。如果没时间,只念加倍咒、普贤行愿七支供、皈依发心仪轨等也可以。继之进入仪轨修法,以猛厉渴慕的祈祷求上师加持生起善法之心,忆念诵持“上师知”三遍,接下来按照仪轨词句的次第进行念修。
关于仪轨的修持方法,这里依次第作具体的说明。比如最初应修暇满难得,首先按仪轨词句念诵一遍这个引导的金刚句,然后再依靠观察修、轮番修、安置修而入座修持,等这一座修完时,如果时间充足,应该把第二、三、……九引导文的金刚文句简单地串修一遍,最后回向时,根据自己的见解,有缘或无缘地念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部分,或者《入行论·回向品》及《极乐愿文》、《大圆满愿词》等回向文。倘若时间无多,只念诵回向文中的任何一种也可。不过无论如何,修法之后不能不作回向,特别是结束了一天的修法,在晚上临睡前,或最后一座法圆满时,一定要尽力作个总回向,这样对修行有绝大的利益。
如是当第一个引导已经如法修到位,接着就应当着重修持第二个引导,即:开始还是念诵加倍咒等然后进入仪轨,念“上师知”三次及第一、第二引导文的全部金刚句,接下来就应着重地依靠观察修、轮番修、安置修而入座修第二引导的法义,待此座修完时,如上串修后面的引导文,最后回向等。
当第二引导之修法已经修到位时,就应着重修持第三个引导,即:开始时念诵如上,进入仪轨时,把前面引导文的意义串修一遍,接下来念诵本引导文的金刚句,然后正行观修,后行串修后后引导及回向等。
如是这样次第推进,逐一着重修持每一个引导,待前一个引导在一段时间(数日)中已经修习到位时,便可引生后一个引导的着重修习,待此引导在数天中着重修习到位时,又可引生它下面的一个引导而来着重修习,就这样由前前而引生后后,犹如上阶梯一样,可以圆满地修完一部具有实义的仪轨。
不过,在单独修每一个引导时,不能仅注重口头上的念诵及数量的庞大,而应当使引导文中佛法内涵之总相于自相续中如理生起,其质量与数量应成正比,并不能为了赶数量图快捷而随便修持。又,再为了令前前修持所引生的善法能力不断,在每次着重修后后引导之前,前前引导文的金刚句要念诵,内涵意义要忆持,这样反复串修,前前引导的意义不会忘失,又可以依靠前前引导引发后后的修行,直至九种引导圆满修竟,整个仪轨所摄持的大小、显密乘的精要,三士道次第的要诀,三藏十二部的一切修道要点,最后可以摄持在一座中而进行修持。如能在此前行修圆满的基础上修持正行,岂有不快速成就的道理?
此时,若有人问:“修前行法应着重质量与数量,如果仅有质量没有数量,前行就会修得不稳固,若仅是注重数量而不着重质量,这种修行容易变成形象修行而无实际内涵。请问:怎样才能无偏地依靠质量与数量,令每一个引导乃至整个仪轨之佛法总相无误地生起,从而达到净化相续、速得加持的效果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初时的观察修、中间的观察安置轮番交替修、最后的安置修来讲。一般在此所讲的质量就是指通过听闻、依靠各种方便进行观察取得的佛法定解,于凡夫的相续中能无误生起佛法内涵的总相,即是心中生起了正法要义。而至于讲求数量的道理,是因为对于佛法的要义只有反复反复地串修,好比车轮一样周而复始地旋转,这样才能使见解增上、稳固、以至于最后获得所修佛法总相之果。如是初学者在刚接触佛法时,不可着急修行,而是应该先掌握修行的要点,再进行修行。即:刚步入佛门之人,在不太懂佛法、于所修佛法未生起定解之时,应以各种方便进行观察,闻思相应的法要,从而产生出相应的定解,在定解产生之后再安住于其中。如以本仪轨为例,首先先修暇满难得,此时自己就应对仪轨中的字、词、句义等进行观察,懂得它的内涵,相似生起一些定解,然后入座修习,反反复复忆持法的意义,等定解产生后,不忆持也能生起所修之义时,就应无缘安住在此中,不加观察而入定。当然初学者的心并不是很堪能调顺的,一会儿就会忘失正念,生起种种分别心,此时应出定忆念定解,又复入定,观察修与安置入定修交替而修持,直至此修法到位为止。其他引导也是依此类推,特别是后面不共加行的修法,里面有五十万的修念数量,它的前提是一定要有质量,然后通过反复数数而修,才能达到如期的修法效果。
论云:“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在很多论典及修法仪轨中讲,初修者入座修习时,其一座时间不应过长,因为这样很容易被昏沉掉举所转,一旦这种坏习惯养成了,就很难医改,所以初学者在一座的时间上应安排得短一点,所修的次数增多一点,犹如岩洞中的水滴,一滴滴掉下,看似水滴很少,但是通过多次的积累也可盈满洼地,同样我们每次都如法地持久修行,看似很慢,但它所结的果一定会很成熟的。
通过上面座上的修法,我们相续中便会产生较稳固的定解,这样于修仪轨时会有很大利益。但又并非仅仅局限于入座时才修,应于起座后都摄六根、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觉寤瑜伽,时时忆念定解,逐渐把相似定解变为不退真正定解。一旦真正实解生起,那时不论身处何种环境,(诸如商场、饭店、繁华大街等,或寂静山林、岩洞,或者吃饭、打坐、睡觉等),心中的正念正知都不会被外境转变,此时虽然不在关房,也能得到正法的加持。掌握了以上方法后,你在座前、座上或座后,都能被正法摄持,全天二十四小时,皆在感受佛法,彼时的你一定会感到禅悦与法喜!
共同外前行
此共同外前行的四种厌世修法,能够引生无伪的出离心,即:通过思维暇满难得可以了知人身是多么的珍贵,然而人身是不是恒常的呢?通过思维寿命无常,方知人身并不恒常,只有通过精进修法,才能使人身变得具有实义,于是对于今生的世间八法会愿意发心舍弃;明了众生一定会死亡,人死之后将会如何?通过分析因果的体性,知道善恶决定有报,其果报是生在六道之中的善恶趣,然而善趣恶趣全以痛苦为其本性,于是对于来生安乐的执著也愿意彻底抛弃。经过四种厌世心的修习,可断除对今生与来生的贪执,希求解脱的出离心自然一引而带发,其对佛果亦能生起欢喜心,对三宝总集上师的意乐行亦能真实随学,这就是依修法次第前前能引生后后的善巧所在。
下面正式讲授仪轨正文。
“上师知”(三次)
在念诵仪轨之前,应猛厉急呼祈祷上师,忆念恩德与功德,从而祈求赐予与上师无二无别之清净意乐。如莎哈尊者云:“师言入于何人心,犹如现见手中宝”。如是祈祷,上师传授的善说教言也极易融入于修行者的相续中。又如续部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由于上师是三世一切佛的本体,身为僧众,语为正法,意为佛陀;又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又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了一切三宝、三根本、三身的体性,所以仅仅祈祷上师一遍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于是为求得上师三宝、三根本、三身的加持,能够使我们生生世世恒时不离总集上师,令其智慧之身安住于我等心中,圆满积累一切资粮,忏悔一切业障,遣除一切修法障碍,速得一切成就,则必须诚心向上师猛厉祈祷。此时自己就象一个正迷失于旷野之中、时时会有生命危险的孩子,从内心深处急切、至诚地呼唤大恩慈母的救护,要这样至诚地祈祷呼唤大恩上师,这样的呼唤表示事情重大与意义深刻。当第一声迫切的呼唤发出时,在自己的心中明念上师为全知的佛陀、空行与法身;当第二声至诚的急呼发出时,于自己的心中忆知上师为全知的本尊、正法及报身;当第三声殷重的呼唤发出时,在自己的心中忆知上师为全知上师、僧众及化身。因为在此浊恶的世间中,我人自无主权,全凭业力支配,一日之中三门悉被三毒包围,善念绝难生起,往往口中修善,不知忏悔,借口盘旋,覆藏罪恶,实在可怜。现在唯一能拯救我们的就是摄受自己的具缘大恩上师,他是过去一切佛的化身,是未来一切佛的源泉,是现在一切佛的补处。过去诸佛菩萨及诸圣者也未曾调伏的我们这些浊时众生,如今却被慈母般的上师摄受了,从慈悲与恩德来说上师超过了诸佛,因此为了恒时忆念上师的恩德与慈悲,祈求他老人家恒时不要离开我们这些罪恶的众生,加持我们速速调正心性,圆满获证与上师无别的智慧,而猛厉急呼三次“上师知”,意即垂念、聆听、速赐正法的成就。
第一引导 暇满难得
在修此引导时,一切观修须以加行、正行、后行三殊胜来摄持,即:加行念诵加倍咒、八吉祥颂、供养偈、普贤行愿七支供、皈依、发心仪轨、摄受自在祈祷文、莲师七句祈祷文等;正行念诵“上师知”三次及本引导文的金刚语句,然后初时观察修、中间轮番修、最后安置修;后行串修后面引导文,继之回向,并且于一切威仪中,都摄六根、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觉寤瑜伽等,具足三殊胜而修持。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此时应当思维:能够具有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暇满人身是极为难得的,犹如佛出世时才有的优昙花一样,十八暇满的珍宝人身比这还难以获得。因为吉祥暇满的人身,必须以往昔清净守持净戒为主,造布施等的功德为辅,发清净愿回向后方才获得。然而轮转于六道的众生,由于无明愚痴,不知因果取舍,不懂持戒修福,不具备获得吉祥人身的因缘…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