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滿修完,整個儀軌甚深的加持,就會明顯入于修法者的相續之中。在修每一個單獨引導時,如果有時間專門修習,于修法前應先念誦加倍咒、八吉祥頌、供養偈、普賢行願七支供、皈依發心儀軌、攝受自在祈禱文、蓮師七句祈禱文等集聚衆多福善及修法順緣,引生善法加持之祈禱文。如果沒時間,只念加倍咒、普賢行願七支供、皈依發心儀軌等也可以。繼之進入儀軌修法,以猛厲渴慕的祈禱求上師加持生起善法之心,憶念誦持“上師知”叁遍,接下來按照儀軌詞句的次第進行念修。
關于儀軌的修持方法,這裏依次第作具體的說明。比如最初應修暇滿難得,首先按儀軌詞句念誦一遍這個引導的金剛句,然後再依靠觀察修、輪番修、安置修而入座修持,等這一座修完時,如果時間充足,應該把第二、叁、……九引導文的金剛文句簡單地串修一遍,最後回向時,根據自己的見解,有緣或無緣地念誦《普賢行願品》的偈頌部分,或者《入行論·回向品》及《極樂願文》、《大圓滿願詞》等回向文。倘若時間無多,只念誦回向文中的任何一種也可。不過無論如何,修法之後不能不作回向,特別是結束了一天的修法,在晚上臨睡前,或最後一座法圓滿時,一定要盡力作個總回向,這樣對修行有絕大的利益。
如是當第一個引導已經如法修到位,接著就應當著重修持第二個引導,即:開始還是念誦加倍咒等然後進入儀軌,念“上師知”叁次及第一、第二引導文的全部金剛句,接下來就應著重地依靠觀察修、輪番修、安置修而入座修第二引導的法義,待此座修完時,如上串修後面的引導文,最後回向等。
當第二引導之修法已經修到位時,就應著重修持第叁個引導,即:開始時念誦如上,進入儀軌時,把前面引導文的意義串修一遍,接下來念誦本引導文的金剛句,然後正行觀修,後行串修後後引導及回向等。
如是這樣次第推進,逐一著重修持每一個引導,待前一個引導在一段時間(數日)中已經修習到位時,便可引生後一個引導的著重修習,待此引導在數天中著重修習到位時,又可引生它下面的一個引導而來著重修習,就這樣由前前而引生後後,猶如上階梯一樣,可以圓滿地修完一部具有實義的儀軌。
不過,在單獨修每一個引導時,不能僅注重口頭上的念誦及數量的龐大,而應當使引導文中佛法內涵之總相于自相續中如理生起,其質量與數量應成正比,並不能爲了趕數量圖快捷而隨便修持。又,再爲了令前前修持所引生的善法能力不斷,在每次著重修後後引導之前,前前引導文的金剛句要念誦,內涵意義要憶持,這樣反複串修,前前引導的意義不會忘失,又可以依靠前前引導引發後後的修行,直至九種引導圓滿修竟,整個儀軌所攝持的大小、顯密乘的精要,叁士道次第的要訣,叁藏十二部的一切修道要點,最後可以攝持在一座中而進行修持。如能在此前行修圓滿的基礎上修持正行,豈有不快速成就的道理?
此時,若有人問:“修前行法應著重質量與數量,如果僅有質量沒有數量,前行就會修得不穩固,若僅是注重數量而不著重質量,這種修行容易變成形象修行而無實際內涵。請問:怎樣才能無偏地依靠質量與數量,令每一個引導乃至整個儀軌之佛法總相無誤地生起,從而達到淨化相續、速得加持的效果呢?”
這個問題可以從初時的觀察修、中間的觀察安置輪番交替修、最後的安置修來講。一般在此所講的質量就是指通過聽聞、依靠各種方便進行觀察取得的佛法定解,于凡夫的相續中能無誤生起佛法內涵的總相,即是心中生起了正法要義。而至于講求數量的道理,是因爲對于佛法的要義只有反複反複地串修,好比車輪一樣周而複始地旋轉,這樣才能使見解增上、穩固、以至于最後獲得所修佛法總相之果。如是初學者在剛接觸佛法時,不可著急修行,而是應該先掌握修行的要點,再進行修行。即:剛步入佛門之人,在不太懂佛法、于所修佛法未生起定解之時,應以各種方便進行觀察,聞思相應的法要,從而産生出相應的定解,在定解産生之後再安住于其中。如以本儀軌爲例,首先先修暇滿難得,此時自己就應對儀軌中的字、詞、句義等進行觀察,懂得它的內涵,相似生起一些定解,然後入座修習,反反複複憶持法的意義,等定解産生後,不憶持也能生起所修之義時,就應無緣安住在此中,不加觀察而入定。當然初學者的心並不是很堪能調順的,一會兒就會忘失正念,生起種種分別心,此時應出定憶念定解,又複入定,觀察修與安置入定修交替而修持,直至此修法到位爲止。其他引導也是依此類推,特別是後面不共加行的修法,裏面有五十萬的修念數量,它的前提是一定要有質量,然後通過反複數數而修,才能達到如期的修法效果。
論雲:“此複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在很多論典及修法儀軌中講,初修者入座修習時,其一座時間不應過長,因爲這樣很容易被昏沈掉舉所轉,一旦這種壞習慣養成了,就很難醫改,所以初學者在一座的時間上應安排得短一點,所修的次數增多一點,猶如岩洞中的水滴,一滴滴掉下,看似水滴很少,但是通過多次的積累也可盈滿窪地,同樣我們每次都如法地持久修行,看似很慢,但它所結的果一定會很成熟的。
通過上面座上的修法,我們相續中便會産生較穩固的定解,這樣于修儀軌時會有很大利益。但又並非僅僅局限于入座時才修,應于起座後都攝六根、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覺寤瑜伽,時時憶念定解,逐漸把相似定解變爲不退真正定解。一旦真正實解生起,那時不論身處何種環境,(諸如商場、飯店、繁華大街等,或寂靜山林、岩洞,或者吃飯、打坐、睡覺等),心中的正念正知都不會被外境轉變,此時雖然不在關房,也能得到正法的加持。掌握了以上方法後,你在座前、座上或座後,都能被正法攝持,全天二十四小時,皆在感受佛法,彼時的你一定會感到禅悅與法喜!
共同外前行
此共同外前行的四種厭世修法,能夠引生無僞的出離心,即:通過思維暇滿難得可以了知人身是多麼的珍貴,然而人身是不是恒常的呢?通過思維壽命無常,方知人身並不恒常,只有通過精進修法,才能使人身變得具有實義,于是對于今生的世間八法會願意發心舍棄;明了衆生一定會死亡,人死之後將會如何?通過分析因果的體性,知道善惡決定有報,其果報是生在六道之中的善惡趣,然而善趣惡趣全以痛苦爲其本性,于是對于來生安樂的執著也願意徹底抛棄。經過四種厭世心的修習,可斷除對今生與來生的貪執,希求解脫的出離心自然一引而帶發,其對佛果亦能生起歡喜心,對叁寶總集上師的意樂行亦能真實隨學,這就是依修法次第前前能引生後後的善巧所在。
下面正式講授儀軌正文。
“上師知”(叁次)
在念誦儀軌之前,應猛厲急呼祈禱上師,憶念恩德與功德,從而祈求賜予與上師無二無別之清淨意樂。如莎哈尊者雲:“師言入于何人心,猶如現見手中寶”。如是祈禱,上師傳授的善說教言也極易融入于修行者的相續中。又如續部中雲:“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師勝,念咒修法千萬遍,不如祈師一遍勝。”由于上師是叁世一切佛的本體,身爲僧衆,語爲正法,意爲佛陀;又身爲上師,語爲本尊,意爲空行;又身爲化身,語爲報身,意爲法身,總集了一切叁寶、叁根本、叁身的體性,所以僅僅祈禱上師一遍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于是爲求得上師叁寶、叁根本、叁身的加持,能夠使我們生生世世恒時不離總集上師,令其智慧之身安住于我等心中,圓滿積累一切資糧,忏悔一切業障,遣除一切修法障礙,速得一切成就,則必須誠心向上師猛厲祈禱。此時自己就象一個正迷失于曠野之中、時時會有生命危險的孩子,從內心深處急切、至誠地呼喚大恩慈母的救護,要這樣至誠地祈禱呼喚大恩上師,這樣的呼喚表示事情重大與意義深刻。當第一聲迫切的呼喚發出時,在自己的心中明念上師爲全知的佛陀、空行與法身;當第二聲至誠的急呼發出時,于自己的心中憶知上師爲全知的本尊、正法及報身;當第叁聲殷重的呼喚發出時,在自己的心中憶知上師爲全知上師、僧衆及化身。因爲在此濁惡的世間中,我人自無主權,全憑業力支配,一日之中叁門悉被叁毒包圍,善念絕難生起,往往口中修善,不知忏悔,借口盤旋,覆藏罪惡,實在可憐。現在唯一能拯救我們的就是攝受自己的具緣大恩上師,他是過去一切佛的化身,是未來一切佛的源泉,是現在一切佛的補處。過去諸佛菩薩及諸聖者也未曾調伏的我們這些濁時衆生,如今卻被慈母般的上師攝受了,從慈悲與恩德來說上師超過了諸佛,因此爲了恒時憶念上師的恩德與慈悲,祈求他老人家恒時不要離開我們這些罪惡的衆生,加持我們速速調正心性,圓滿獲證與上師無別的智慧,而猛厲急呼叁次“上師知”,意即垂念、聆聽、速賜正法的成就。
第一引導 暇滿難得
在修此引導時,一切觀修須以加行、正行、後行叁殊勝來攝持,即:加行念誦加倍咒、八吉祥頌、供養偈、普賢行願七支供、皈依、發心儀軌、攝受自在祈禱文、蓮師七句祈禱文等;正行念誦“上師知”叁次及本引導文的金剛語句,然後初時觀察修、中間輪番修、最後安置修;後行串修後面引導文,繼之回向,並且于一切威儀中,都攝六根、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覺寤瑜伽等,具足叁殊勝而修持。
暇滿難得猶如優昙花
此時應當思維:能夠具有八種閑暇、十種圓滿的暇滿人身是極爲難得的,猶如佛出世時才有的優昙花一樣,十八暇滿的珍寶人身比這還難以獲得。因爲吉祥暇滿的人身,必須以往昔清淨守持淨戒爲主,造布施等的功德爲輔,發清淨願回向後方才獲得。然而輪轉于六道的衆生,由于無明愚癡,不知因果取舍,不懂持戒修福,不具備獲得吉祥人身的因緣…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