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使偶爾得到人身,也多造輪回惡業,與具有十八種暇滿嚴飾的珍寶人身相比,後者極爲罕見,故雲暇滿難得。
暇是指閑暇的本性,應該這樣思維“閑暇之理,即:我現在沒有生在八無暇處,並有閑暇修持正法,所以應當生起歡喜心而精進修法。此時我若生于地獄、餓鬼、傍生中,將恒時感受寒熱的痛苦、饑渴火燒的痛苦與互相噉食、役使受害的痛苦,所以生在叁惡趣中沒有修法的機會;此時我若生在長壽天、邊地、外道等中,則會在無念中耽延數劫,于臨死時生邪見而墮落,或者感受沒有佛法光明之愚癡,或者生起種種可怕的邪見,在沒有修法的機會中耽誤寶貴的人身;此時我若生于暗劫或瘖啞中,則聽不到叁寶的名號或者意根不相應法器,無有修法而唐捐珍寶人身。如是反複思維,知道我現在已經獲得了閑暇的人身,何故不趕快精進修法呢?
滿是指自他十種次第圓滿。應該這樣思維“圓滿”之理,即:如果我沒有獲得閑暇的人身,就不會值遇正法,也不可能有修法的機會,而今已得人身,爲所依圓滿,所以具足自圓滿;如果我生于沒有佛法的環境中,就不會值遇正法及行持佛法,然而現在正是生在佛教興盛的中土,爲環境圓滿,所以具足自圓滿;如果在今生中,我不具足諸根,將成爲修法的障礙,無有修法的機會,然而如今諸根具足沒有這些過患,爲根德圓滿,所以具足自圓滿;如果在此生中,業際顛倒,常行持不善業及違背正法等,則不會有修持正法的緣份,而現今對善法已生起信解,爲意樂圓滿,所以具足自圓滿;如果于今生之中,于佛法不生正信,心不能入于正法中,則無有行持善法的機會,而如今心已趨入正法,正信諸佛聖教,爲信圓滿,所以具足自圓滿。通過這五種觀待自己方面的圓滿,知道自己如今已獲得了閑暇之身,在尚未遇到修法違緣之時,應當珍惜時間,精勤修持妙法。
之後,又應觀想,假若我沒有生在佛出世的光明劫中,就連佛名也聽不到,既然聽不到佛名,怎麼會有正法呢?沒有正法,又怎麼會修持呢?而如今值遇了佛陀出世的光明劫,爲導師殊勝圓滿,所以具足了他圓滿;倘若佛出世而不說法,亦無利益,如今佛陀早已出世,並且轉了叁次*輪,所以爲佛教正法圓滿,具足了他圓滿;佛雖出世轉了*輪,但若佛法隱沒,則于修法亦無利益,而今佛法還在世間,爲時間圓滿,所以具足了他圓滿;佛法雖然住世,倘若自己不入佛教,亦無利益,而今已入佛門,爲自之緣份圓滿,所以具足了他圓滿;雖然自己已經進入了佛門,假設沒有被善知識攝受的順緣,就不能了知法性,不懂得如何取舍,現今真實大悲善知識已經攝受了我,爲殊勝悲心圓滿,所以具足了他圓滿。通過思維這五種需要觀待他緣才能具足的圓滿,了知如今自己已得閑暇,具有自在聞思修行殊勝正法的機會,這是依靠種種殊勝緣份的集聚,才在今世成熟了修法順緣,所以應當披星戴月精進修法。
懂得了暇滿的意義,這只是在內涵上的抽象認識,爲了更貼切地體驗,就應思維暇滿難得猶如優昙花的比喻。譬如在佛經中說,印度有個無熱惱海,在其北方有一座深山,山中有一個昙花園,園中的昙花並不是一般世俗人所說的昙花,此花只有在佛出世時才會生長,佛轉*輪時才會開花,當佛涅槃時昙花隨即枯萎,美麗的昙花僅盛開于佛出世之時,然而佛出世又是何等難遇?想觀此昙花一現豈不是同樣難見?其實得人身比見昙花更難!故當思維暇滿難得之理而珍重修法。
伺察了珍寶人身閑暇的本性、特法的圓滿與難得的比喻後,懂得了暇滿難得的道理,如果此時還不修持妙法,死後一定依靠業力的增上,又會迷迷茫茫投生于六道輪回的大苦海中,感受無邊的痛苦。而在叁惡趣中以愚癡無明喜樂惡業、不知取舍,也遇不上真實善知識,甚至連叁寶的名號亦難聽聞,所以所作所爲悉成罪業。此一失身,好似撒一把黃豆于光滑牆壁上極難留住,一般將徑直墮入惡道的深處。知此不修正法的過患極爲可怖,所以惟有真實精進修法,才是真正助伴。
既得大義超勝如意寶
既然今生我已經幸運地獲得了極爲難得的暇滿人身,所以不應虛度光陰,而應使用它來成辦叁乘佛法的廣大義利。要知人身的價值大大地超勝了如意寶的價值,如頌雲:“獲此人身寶,得摩尼難比,諸無厭離人,豈不見空耗?”又如《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雲:“地獄衆生猶如大地的微塵,餓鬼衆生猶如恒河沙,傍生猶如酒糟,阿修羅猶如彌漫的大雪,而人、天人有情僅僅象指甲上的微塵一樣”。通過思維對比各道衆生的數目,可知相比于世人追尋的如意寶,人身更加寶貴無比。如意寶能圓滿地賜予擁有者所欲的各種寶物,無緣者卻無法真正擁有,它必須是持有者依靠自己的福德因緣方能獲得。假若一個無有福德者,如意寶就是放在身邊,它與石頭是沒有什麼兩樣的。如是難得的如意寶雖可滿足現世的財富之欲,然而對于衆生出離輪回卻無能爲力,唯有具足了珍寶人身,才有解脫輪回痛苦的機會。然而並不是說僅僅具足了人身就能解脫輪回的束縛,我們可以觀察在人中不信佛法、恒時造惡業的人很多,信佛法與聞正法的人很少,特別是以至誠心入于正法修持的人更爲極少數,所以絕大多數人猶如論中所說:“雖然僅僅得到人身,沒有正法的光明恒時造惡業,則比惡趣衆生更低劣。”
思維諸佛聖者皆由暇滿人生而得成就,顯密深廣妙法唯依暇滿人身才能證入,叁乘一切竅訣唯有人身修持才爲殊勝。如今已經值遇了具緣上師,且又聽聞了相應言教,有自在的可以修學解脫道,此時應有如乞丐得寶的歡喜心。一直身無分文的乞丐,如果有一天在垃圾中撿到了如意寶,他一定會欣喜若狂,捧著如意寶,他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因爲現實中畢竟極少會有這樣的美事發生。我們能有這樣的心情,就會白天晚上都象乞丐護寶那樣善護自己的人身,不敢懈怠,從而唯一歡喜地修持正法。
獲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往昔由于守持淨戒與積累福善等,在今生因緣成熟時,才獲得如是集聚了修法順緣的如此珍寶之身,既沒有大苦病痛的逼迫,也不曾被人壓迫、主宰,此時假使不精進修持解脫正法,證取解脫的果位,來世很難再獲得這樣的人生寶。倘若未得人身而轉生到惡趣中,則沒有造解脫業的機會,只能越來越向下墮,幾乎沒有超脫無邊無際惡趣的緣份。《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雲:“如今獲得了具有十八種暇滿的人身,如果沒有求得精華的殊勝妙法,而在尋求今生的衣食和世間八法中無義空耗暇滿人身,臨終時只能是手抓胸口,後悔莫及,多麼可惜!”因此在今生有自主勤修解脫道之時,千萬不要白白荒廢唯有一回暇滿機遇的吉祥人身。
若未修持究竟大義果,
我等無義虛度此人身,
假若我等未能不舍晝夜地殷勤勵力修持究竟大義之果,反而無有任何意義地虛度失壞此珍寶的人身,這就象是冒著生命危險,渡海來到寶洲,卻又空手返回一樣無義。如是在今生我等得到人生寶之時,若不求妙法,唯被現世事務纏繞,而不入解脫道,則如《入行論》所雲:“已得此閑暇,我若不修善,除此更無惑,除此更無癡。”所以,今生是決定永遠行善或行惡的關鍵,不可爲了一時懶惰的安樂而虛度空耗此身。如過去敦巴尊者問哦瓦格西:“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哦瓦格西在每次修法時,都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的“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我等欲求解脫,惟在此生具足暇滿之時,請放下今生的一切世間八法,多思維輪回的痛苦,與虛度的過患,認清人身的價值與修法的意義,想必每個人都會無有空閑休息而精進希求解脫的!
總集叁寶上師悲眼視,
願獲暇滿實義求加持。
暇滿難得的道理,對每一個初學者都很重要,然而由于自己以及一切衆生無始以來至于今日對邪道已經有了深厚的串習,而對解脫道法卻從來沒有熟悉過,好似步入迷宮之人,沒有向導引路,絕對不會擺脫迷陣一樣。我等初學雖然了知了暇滿難得的修法及道理,由于業力支配了自我,善念勵力亦難生起,懈怠不學而自能作。此時唯有依靠總集佛法僧叁寶爲一體的大恩引導上師,把我們送出輪回的迷陣,且我們祈禱上師,請上師以大悲慧眼垂視我們這些罪苦衆生,愚癡度日的我們願獲得暇滿的實義而再再祈求上師賜予加持。
凡夫不依止上師,僅憑自力極難深入、證悟甚深的佛法,而欲得上師加持,惟有依靠信心與恭敬心。正如論典中說:“如果具有上品的信心與恭敬心,那麼所得到上師叁寶的悲愍與加持也是上等的;若具有中品的信心與恭敬心,則所得的悲愍與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只具有下品的信心與恭敬心,就只能獲得少許的加持與悲愍;如果根本沒有信心與恭敬心,那麼決不可能得到上師叁寶的悲愍與加持。”又如論雲:“如果具有真誠的信心與恭敬心,現在無論誰人祈禱,佛陀都會降臨于他的面前賜予加持,諸佛對衆生的悲心無有親疏。”爲了能獲得大恩上師的直接悲愍攝受與加持,爲了不失暇滿人身之真實義,吾等應不離至誠的信心與恭敬心而精進努力祈求上師加持,得以成就殊勝的修法。
第一修法竟
在數日中著重修習此引導,直至內心能情不自禁生起想修法之心,就象緊額瓦格西,從來不睡覺,唯一修持佛法,一次善知識仲敦巴對他說:“弟子呀,應當去除身體的疲勞,否則四大不調,會生病的。”緊額瓦格西說:“雖然身體健康也很好,但我一想到暇滿難得就覺得無有空閑休息。”如是一生未曾睡覺,念誦了數億遍本尊心咒。當我們努力觀修後,自心就會有這樣的認識,凡是以前承諾過的戒律誓言,都願真心守護,隨時提醒自己分分秒秒都要用在精進聞思修上,不應懈怠,應除佛法外,沒有其他所求,我們能達到這種界限時,就應著重引出及修持下一個引導。
第二引導 壽命無常
修此引導…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