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加行如上念誦,正行念誦一遍暇滿難得引導的金剛句,思維其義,然後依靠初中後叁種修法而念誦並著重數數修習此引導之義,後行串修後面引導文,繼之回向,並且于一切威儀中,都攝六根、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覺寤瑜伽等,具足叁次第而修持。
諸法無常遷變如閃電
通過第一引導的修習,我們都深深懂得珍惜人身、使用人身的道理。有了這個認識,人身就會正確地用于成辦增上生的善趣安樂以及究竟的解脫安樂方面,不至于荒廢、墮落。在這個基礎上,現在繼續修習壽命無常的引導,其目的是通過思維無常之理,引發出“今日必死,余皆無益,死時惟有正法可依”的無常心,從而策勵自己毅然舍棄今生,以“如救頭燃”的大精進即時投入于正法的修行。
我們可以觀察到,凡夫衆生對壽命的常執都非常堅固,這是因爲常見的串習由來已久,所以一般凡夫,在日日之中,乃至臨終時都是這樣想,我今天不會死的,由于心念始終執著不死的方面。所以推拖因循,延緩修法,以懈怠、睡眠、飲食、世間雜語、昏沈、掉舉等無義之事,散耗時日,不能發起廣大精進,雖然表面上也有聞思修的形象,其實相續無時不被現法利益所誘惑,使修習善法的心力極其微弱。所以心執不死的常見是障礙引生安樂的根本因。而觀修無常正是它的正對治。如是此時應思維,世間的一切有爲諸法皆是無常的。
我們觀察此器世界之淅淅流水,晝夜都在不斷地流逝,未曾有一刻靜止不動,刹那之間,即已面目全非,第二刹那的水與第一刹那的水實際已成全然不同的兩體。而在有情方面,每個人的心念也是刹那刹那生滅不已的,每個念頭當處生起當處便已寂滅,根本不可能多停留住一刻。這就是刹那的無常性,它普遍于情器世界的一切有爲法。所以這裏頌詞歸納說:一切有爲法都是遷變的無常性,猶如閃電一般,在刹那間即已顯現無常。
而象世界的成壞、朝代的興衰、四季的更替、有情的生死等等這些粗大的無常其實正是經過無數刹那的變異後而顯現出來的結果。
既然身心世界都是無常的本性,那人一切的因緣際遇便都只是暫時的偶合而已,並沒有常住的可能,依師、求法、修行等等佛法方面的因緣同樣也是稍縱即逝,轉眼成空,如果不好好把握,錯過之後便再難重遇,所以懂得無常的修行人,就應該極其珍惜此生學法的機會而至誠精進地修行。
思維器情悉皆壞滅法
思維外器世界的山河大地、四大部洲及鐵圍山等,表面上看這些堅固的東西好象都是堅不可摧的,然而在滅劫七火一水之災到來時,它們馬上均會變成虛空,無有一個細小堅實之法可以逃脫無常的遷變。既然堅固的器世間也有變成虛空的時候,那麼從地獄底層直到有頂的這些有情世界的所有衆生更是沒有一個能逃脫死亡魔掌的。所以一切器情世界的法悉皆是壞滅之法,我等從剛生下來的那一天起,就步入了死亡的轄區,壽命不是一天天在增長,而是一日日在減短,誰也無法延緩漸盡的壽命。此時應遣除放逸懶惰等,一心一意念死無常。
決定死亡死時卻不定,
心執常法唯是自欺诳,
初學者在步入佛門之前,相續中對世間的親人、朋友、眷屬、財物、名聞等有著強烈的貪執,不僅今生,而且往昔多生累劫都曾經執著世間八法,所以在今生中雖然聽聞了壽命無常的道理,仍是放不下對今世的貪著,總是爲了現世盤算,疑慮防範,盡自己的能力醉心今生,忘失正念,執著今日一定不會死,直待臨終方知悔恨。這就是法未融入于心的過患。所以修行者修法能不能得利,並不在于他修多高的法,閉關多少年,關鍵要看他是否生起了強烈的無常心,能否舍棄現世。此如噶當格西雲:“修法人有無所得,先視其有無舍現世心,有則入于修法類。故法本無咎,而咎在于行人之能否轉變其心。”初學之人,正念鮮少,惡習偏重,往往幻想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全其美、並重而行,偷懶之下複想抄捷徑而速成,其實這正如古德有雲:“未生起死無常心,而好高骛遠者,必墮險處。”又雲:“一般人皆好高骛遠,不樂學低下者,聞空、空法、非、非法,則喜。但此諸法,每與有情器量不合,雖圓滿次第亦無義利也。”有些人修學了很多年,聞思修行了不少經論儀軌,然而總是于修法生不起覺受,其原因不是法無加持力,關鍵是修行人第一關就沒過好,沒有依靠無常法來轉變自心。如以前有個人問博多瓦格西:“除去一切障礙,能使內心顯現者,以何法爲最殊勝?”格西答:“以我所自覺者,即是修習死無常。”若依問者的想法,格西可能會說是很高的空性勝義法,但出乎意料卻說是前行之無常法,可見修法得利與否,全憑修習無常能否轉變自心。
綜上所述,無常之法極爲關要,欲令自心能夠無誤趨入正法,就應如理修持念死的叁大竅訣,即:一、決定死亡;二、死時卻不定;叁、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心執常法唯是自欺诳。
一、決定死亡者。如《解憂書》雲:“地上或天間,有生然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凡是在叁界中之有情,任誰都難免一死。如過去七佛偕同一切菩薩、羅漢眷屬,曾經廣轉*輪、大興佛事,隨著時間的遷變及有情福報的衰減等,他們的教法次第隱沒,示現了種種無常之相,雖然他們的身體是金剛之身,也不免于凡夫前現般涅槃,何況我等這些如沫之脆弱肉身,怎能恒常久住呢?如經中雲:“具足五通仙人,能飛極遠刹土,欲越死城,則不可能。”壽命已盡之時,不管有什麼依靠,哪怕是長壽佛來延壽也是躲不過死亡的。如帝釋天、四大天王天、梵天等妙色莊嚴、智慧殊勝、壽命極長、具有神通及無量神變者,亦有死亡之時,我等凡夫無有福智神變者,又怎能逃于一死?
世俗之人不觀察時,總認爲壽命在增加,在孩童時心依賴于父母,壯年時心系縛于妻子兒女,老年時挂念著子孫的成長,一輩子中,孩童至青年,認爲我已長大了,活了二十多歲,壯年時認爲我活了叁、四十歲了,老年時認爲我活了五六十歲、七八十歲,壽命在一天天、一年年中增長,誰要是活到八十歲一百歲,人們都認爲他活得長,壽命長,但是他們卻不知每個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只有減短無有增長。如古德雲:“命無刹那住,如馳趨死前,世人不知此,時覺我在住。”總觀輪回之相,壽命消逝如閃電,從小到老如秋雲,人生過程如夢影,疾速死亡如瀑流。衆生從誕生時起,刹那刹那長大,壽命即刹那刹那走向滅盡,好似電光一閃即滅;少年之時老想長大,一轉眼已至青年、壯年、老年,仿若秋天的雲彩一會兒即變個圖形一樣,人的一生中各個階段,雖暫似留住,稍歇又變成其它;人到老時,回顧自己整個一生的過程,宛如昨夜的夢影,夢中的人物,夢中的苦樂悲歡,恩怨親仇,仿佛還在眼前,但夢影終屬虛幻,往事不可再現;死亡之時猶似高崖上疾速流下的瀑流,不能折返,不能製止。分析了步步逼近的死亡,壽命一天天奔死益速,怎能還執著壽命在增長呢?
回顧往昔的所作所爲,猶如過眼煙雲,沒有一點實質。反觀我們的人生,大多時間都花在睡眠、飲食、閑話、瑣事等中,真正用來修法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如《入胎經》中雲:“初嬰兒時,于十歲內,未獲修法之意樂。垂老之二十年,無修法之氣力。中時,亦爲睡眠耗去一半,複以病等耗去多時,僅少許光陰可修法耳。”而追求現世的安樂就象是飲用鹽水,只會令饑渴的愚癡衆生,愈求愈貪,根本不願舍棄今世而修法。年輕之人總是想,今天不會死,明天後天肯定不會死,何不趕快爲了妻兒高興多攢點錢,等老了再修不遲。待到老時,又牽挂著孫兒孫女,期盼他們長大考上名牌大學,娶妻生子,事業興旺。就這樣今日推明日,今月推下月,今年推明年,不是妻子、老伴放不下,就是兒子孫子依靠我,東奔西走忙著事業,忙著攢錢,忙著活口,忙著交際,忙著名聲,忙著出人頭地,忙著……,好象沒有閑暇念一句咒與佛名,等真的要死亡之時,才後悔沒有修習來生安樂的善法,但已爲時晚矣,只有隨業所牽而轉入可怕的中有。所以如《因緣品》雲:“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
無論是誰都難免于死,而且壽命有減無增,但我等在有限的時間裏,卻仍然找種種借口拖延修法時間,一心只希求現世之樂,無有閑暇修法,不知是否想過我決定會死?死時我有什麼善法可以依靠?善法到底積累了多少?如是問心,不知你還願貪著現世嗎?
二、死時不定者。南贍部洲的人,在死之前,死主從來不會提前來通知,告訴你什麼時候會死,正如《菩提道次第略論》中所雲:“北拘盧洲壽量決定,余處于自類壽量不能決定,然亦大多有定。而贍部洲者,則極無定也。”壽命好似風中的蠟燭,什麼時間滅根本無法測定,也許忽然一陣風,頃刻即滅盡,我人現在好象活得自由自在,無憂無愁,然而誰能預料我們會以哪種方式死?在哪個地方死?在什麼時間死?凡夫大多活得渾渾噩噩,他們只執著今生的幸福、安樂、子女、金錢等,並不知道在無義唐捐寶貴的人生,所以一生勞苦,當死亡猝然而來時,毫無准備,只有在恐懼、錯亂之中走向黑漆漆的世界。如經雲:“幾多胎中死,幾多嬉時死,幾多行行去,幾多垂垂死,幾多少年亡,縱令依此老,無非同歸死。”死亡不分老少,只要到屍陀林、火葬場去看看,那裏小孩、年輕人、老人,隨時都有能見到,“年青人不死,只有老人會死”不過是我們的妄想而已,其實誰也不敢保證明日不死,如怙主龍樹菩薩說:“壽命害多即無常,猶如水泡爲風吹,呼氣吸氣沈睡中,能得覺醒極希奇!”
每個人的死緣都特別多,而活緣卻十分鮮少。聖天菩薩說:“死緣極衆多,生緣極其少,彼亦成死緣。”王難、賊害、疾病、飲食、毒藥、兵器、地、水、火、風等,只要在因緣聚合時,都可以令人致死;如人旅途歸家,半途車禍致死;如人…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