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P7

  ..續本文上一頁看病,誤醫致死;如人……時時處處,于周遭環境只要用心觀察,會知道凡夫人都是活緣極少、死緣極多。

  人的生命毫無可恃,好似孩童玩耍時用葦管吹出的肥皂泡,當肥皂泡在空氣中飄浮時,顯得美麗動人,可是用手一碰,即會破裂。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也是非常微弱,毫無保障,或許一根針、一根魚刺,就可以讓我們死去,更何況其他的可怖因緣。雖然現在有好的事業、好的單位、好的家庭、好的子女、好的薪水、好的住房、好的飲食、好的勇力、好的權勢、好的身體、好的……等,這一切都只是今生暫時顯現的幻事而已,假使明天真的突然死去,有哪一樣能隨我們前往後世呢?沒有修持善法獲得解脫之前,如何敢憑白無故地傲對死主!

  死亡的來臨,往往都象空中霹雳一樣迅猛,不等人回過味來,一閃已經到了後世,通過思維死期的不定,活緣的鮮少及人命的危脆,定會于死生起驚怖之感,仿佛自己在飲食、睡眠、行走等時,都是此世間中最後一次威儀,內心數數念死,心極易被轉變,會情不自禁地從內心深處生起強烈的欲樂:趕緊修法!唯有修法才能遠離恐怖的死亡!

  叁、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心執常法唯是自欺诳。人人難免于死,死時除佛法外,假設你有很多財富,但是這不能續命,你也無法帶走。在人活著時,用金錢能求得官位、權勢、名聲等,然而人死之時,你用再多的錢也買不通平等嚴厲的閻摩死主,只能一個人孤零零踏上中有之路,如《如意寶樹積經》雲:“人積千金糧,死唯空腹去,任積千金衣,死唯赤身去,國王臨死時,苦與貧人等,死悟富貴資,無非誘惑具。”生前拼命下苦力費心思積累的財富,到死之時,一絲一毫也拿不去,只有白白的送給子孫或怨家,這樣苦苦經營的財富到底有何作用?

  幸福的家庭,親愛的眷屬,這是世人苦苦追尋的安樂,但我臨終之時,這些眷戀的親友,哪個能代我去死?生前再孝順的子女,到我死時,只能圍繞哭泣,不能救我不死;生前再恩愛的妻子老伴,等我死時,唯有哀號,束手無策;生前再要好的朋友,待我死時,僅有不時地歎息。當死亡的恐懼來臨之時,眷屬雖多,也是無益。唯有一個人帶著所造的惡業,通過中有,來到後世。偶一考慮,這些生前的親友,無非是追逐嬉遊、浪費暇身的伴侶,他們爲了自己的安樂,欺騙你我,詐現親愛之相,迨至我死之時,尚以虛假淚水、哀號、歎息等,蒙蔽我最後一次,然後把我又推入輪回的苦海,把人間的快樂留給他們享用,這是多麼的不公平呀!現世貪戀親友眷屬,是斷絕後世安樂之因。

  今生之中,比財物、眷屬尤爲執著貪愛的就是自己血肉之身,然而我死之時,這個最好的老朋友——俱生之骨肉身體,也必須徹底舍棄。生前雖然爲了它飽腹,而殺生取食;爲了它漂亮莊嚴,而剝皮製衣;爲了它貪欲縱橫,而耽淫取樂;爲了它名揚四方,而欺上瞞下;爲了它財富橫溢,而奸詐盜取;爲了它……造下了很多痛苦之根。如今要舍掉它了,卻又愛之極甚,難舍難分,豈知這個欺诳自己一輩子的身體,不僅救不了自己,反而是把我推向惡趣的怨敵,貪此帶不走的造業穢身,不知到底有何作用!

  分析了財物、眷屬、身體對自己一切無益後,應知一切心所執著的所謂常樂之法,唯是欺诳的,除佛法外,一切有漏安樂並沒有可以利益自己的,故須勵力舍棄輪回之中一切虛僞的現世美麗安樂。

  我等恒處懈怠放逸中

  總集叁寶上師悲眼視

  能念無常死亡求加持

  之所以我等恒時處在懈怠放逸之中,就是不懂得不修無常的過患與修持無常法的功德勝利,而如今我們相似已經明白了無常之理,也知道應該舍棄現世世間八法,但是總是生不起希求修持善法之心,或者雖生起一些時日,過一段時間又開始懈怠放逸,這主要是于無常之理未生起定解的緣故,應多多的聽聞此理,深入思維憶念死亡,對舍棄現世不能放松,反反複複地要求自己,精進之心會逐漸生長起來。修無常引導的要義,除了自己依聞思修多串習外,一定不能離開祈禱上師,因爲總集叁寶一切功德于一體的上師隨時隨地都會護念具緣的弟子,他的大悲之眼時時刻刻都在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一心一念,因此爲了相續之中能夠憶念、修行無常與死亡之理,並生起定解,唯有祈求大恩上師速速賜予我無上的加持。

  第二修法竟

  如是在數天之中著重反複串修此引導修法,直至念死之心情不自禁地生起。《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喀喇公穹格西在覺摩喀喇山修行時,岩洞門口的一叢荊棘常在他進出時挂到他的衣服,最初他想把它砍掉,但轉念一想:“唉,我也不知還能不能再進(出)此洞,唯有一心修法爲妙。”這樣一直到他得到成就離開此山,也沒有砍去荊棘叢。”如果象這樣的界限生起時,或內心會反複清晰地憶念死亡之無常,認爲除了領悟修行上師傳授的解脫教言外,再也沒有比此更重要的事要做了,這是修法相應的標志,此時就應著重引出及修持第叁引導。

  第叁引導 因果不虛

  于修此引導之時,加行如上念誦,正行念誦串修前二引導後,應著重念誦及數數修習此引導,並以觀察、輪番、安置修之竅訣趨入實修,後行時串修後後引導一遍,繼之回向,並且于一切時處,威儀嚴謹、都攝六根、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覺寤瑜伽等,具足叁殊勝而修行。

  黑白業果永時亦不虛

  衆生在未得解脫之前,根本無法擺脫業果,雖然從空性角度來講,業果無有自性可得,但是針對凡夫人來講,業果是不虛的。譬如昨天夜裏我做夢,夢中被人毆打一頓,身心感受了很多痛苦,迨至夢醒,方知夢中的我、毆打之人及身心感受的痛苦全是虛幻無實的,無有一法可得。同理,凡夫未證悟空性之前,亦如夢中之人,于夢中仍要真實地感受苦樂,有情未從無明大夢中醒覺之前,決定要感受無欺的痛苦。因此,初學者一定要以修持業果爲根本,何時都不能忽略因果,如果忘失了業果之理,那麼不論你修持什麼甚深善巧之法,都不能免于叁塗。

  凡夫在異生地時,當以誠信業果爲修諸正法之首,如果不明業果,修其他法亦是徒然,所以對十種不善的黑業與十種善妙的白業所感的果永時亦不虛之理應當明析。其業果總相之理即是:

  一、何人作何業決定感相應之果

  在業果之前,人人平等,不論你是何人,造善惡業決定感善惡果,即是每造一種善惡業就各有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四種果報。如《百業經》雲:“衆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合緣聚時,其果定成熟。”十惡業之異熟果依靠煩惱的大小、發心等分爲上中下叁品,分別于異時轉生于相應的地獄、餓鬼、旁生等叁惡趣中,相反十善業之異熟果依靠修持對治惡業的善法,分別于異時轉生于相應的天、阿修羅、人等叁善趣中;行十不善業之同性等流果者,于生生世世中不歡喜行善,並且增長惡性串習,相反十善業之同性等流果者,生生世世歡喜行善,增長賢妙善根;持十不善業之感受等流果者,在今生中,以殺生而感受短命、多病。以不與取而感受貧乏、少財、遭盜,以邪淫而感夫妻互相怨恨,生活不美滿。以妄語而感經常遭人誹謗欺騙。以離間語而感眷屬、仆人不和睦,對主人進行反駁抵抗等。以惡語而感經常聽到不悅耳之語,自己說話亦成爭吵之因。以绮語而感話語無威力。以貪心而感做事不能如意。以嗔心而感常受損害怖畏。以邪見而感常處惡見中,各種欺诳擾亂自心。而十善業之感受等流果剛好與此相反;其十不善業之增上果,成熟于外境,依靠各種惡業,感受相應惡劣的環境,相反十善業之增上果,將感受具足一切圓滿功德的幽雅美妙之外境;十惡業之士用果,不論造何惡業都將與日俱增,生生世世中將延續無邊苦痛,其惡業愈來愈向上增長,常時墮于輪回苦海之中,相反十善業之士用果者,不論做何善業都會明顯增長,福德接連不斷地出現。

  思維了所造業決定感果之理,應斷除善惡業不會感果或者不會落到我頭上感果之邪思,應深生敬畏之心,深信自己所造之業終將報在自身。對于初修之人,雖然聽聞了因果的道理,但因爲法尚未融入自心,所以凡夫的相續往往會有許多非理的想法,比如會想:業果早晚會臨身的,但現在我還安樂,暫時應趕快享受,等真的感受果報時,再修善法不遲。或者:反正今生得暇滿人生是善業而感,今生一定不會感惡果,何必累死累活的修什麼正法?或者:佛法非常殊勝,然而因果讓人見不到,等以後弄明白了,再考慮修不修佛法。如果有諸如此類推托之詞,無非是惡業之串習,都是與善法不相應之標志,這時應反問自己:一旦真的感果時,你還能憶知正法嗎?而且誰知道今生你造了多少惡業,等真感果時,你又有何把握行持正法?修行者每當心中冒出種種不欲修法之相似有理的想法時,隨時應反問自心,詳細觀察,精勤以正知正念降伏種種非理之念。

  二、善惡果報有增長廣大性

  經論中有一比喻:無憂樹的樹種比花子還小,把樹種種下後,樹木逐漸成長,每年果實成熟時,其樹枝都要增長一由旬,如是善惡業果的增長遠遠超過于彼,如《賢愚經》雲:“雖諸微小罪,莫想無害輕,火星雖微小,能焚如山草。”又雲:“諸善雖微小,莫想無益輕,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我們凡夫人在日常生活的一切威儀中,刹那造善刹那造惡的機會非常多,因此我們隨時隨處都應謹慎取舍叁門的一切作業,對于細微的罪業,也要盡力遮止;對于細微的善業,也要盡力成辦。這樣憑借正知正念的攝持,生起對治惡業之善行,就連細微的罪業也不願沾染,這樣在今生之中積累善業的機會便會越來越增長,而未來受惡業困縛的機會會越來越減少。掌握業果有增長廣大之理,于修道能增上順緣。

  叁、業不作不得,作已不失

  有情沒有造能夠感受苦樂的業,決定不會感受此等業之苦樂果。我們感受刹那叁門的微小苦樂…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紀律教誡甘露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