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节课

  第五十节课

  现在讲的是一切功德依靠心而产生,其中主要讲了六波罗蜜多,第四精进度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的是第五静虑度。

  丑五、静虑度:

  所谓的静虑,是指心专注于某所缘境,没有其他执著的心态。静虑的力量非常大,且不说出世间圣者的根本慧定,仅仅是世间地水火风的瑜伽,也有相当大的力量。包括本论的作者寂天论师,以前也是依靠禅定力而战胜了外道(第四种稀有传记):

  寂天论师在吉祥功德塔时,那里郁郁葱葱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在林中搭了一个茅棚作为住处。当时森林中有许多野兽,比丘们经常见到它们成群进入寂天论师的茅棚,但从来也没有出来过。有些人在棚外偷看,发现寂天在棚内啃着大块的兽肉,于是推断他有杀生罪行,遂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准备当众宣布其恶行,再将他驱逐。正当大众集合商议时,失踪的野兽一个个从寂天的茅棚里走出来,自由自在地回到大自然中去了。惊异之余,僧众对寂天论师这种不可思议的成就生起了极大信心。

  后来寂天论师又以乞丐的形象游化到吉祥功德塔 的南方,他的有些不共行为,被国王的一个女仆所发现 。那时有一名叫香迦 得瓦的外道向国王启请∶“两天之后,我将在虚空中绘制大自在天坛城,如果佛教徒能摧毁此坛城,我将加入佛教;如果不能,我将烧毁佛教典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须转入我的教门。”国王虽然是佛教徒,但也只有秉公处理,不得不答应下来。之后国王招集了僧众告知外道的挑战,可谁也不敢保证能摧毁外道的坛城。焦急万分之际,女仆将寂天论师的不共行为禀告了国王,国王急令女仆去寻找。找到寂天论师说明来意后,请求他帮忙降伏外道,寂天论师爽快地答应了,并吩咐女仆到时准备一大瓶水、两块布和火种。

  到了第三天,外道开始在虚空中描绘大自在天坛城。刚刚绘出坛城东门,寂天论师即入风瑜伽定,顿时起了一场暴烈的风雨,刹那之间,整个坛城毁坏无余,外道们也被狂风卷起,此时天地间一片昏暗。寂天论师从眉间放出光芒,照亮国王、王妃等人,风刮雨淋之下,他们衣装零乱,满身尘土。女仆用事先备好的那瓶水为他们洗净,两块布给国王、王妃披上,又用火种点燃了一大堆火,众人顿觉温暖舒适,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后来国王将当地外道的庙堂拆毁,要求所有的外道皈依佛门。寂天论师降伏外道的地方,被称之为“外道失败地”,至今那块遗址仍清晰可见。

  前段时间我也说过,方便的时候给大家讲寂天菩萨的七大传记,今天就顺便提一下。通过这个公案,静虑的力量可见一斑,不仅根本慧定的力量非常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许多大德,如米拉日巴尊者等,有些入于风瑜伽,有些入于火瑜伽,这种修证的力量也非同小可。

  下面讲的就是静虑度依靠心来安立。当然,静虑度跟其他布施度、精进度等有些不同,大多数人都承认它是一种心态,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倘若详细观察,静虑也同样是以心而成就的。纵然是长期念诵密咒、身体历经百般苦行,如有些人在山洞里闭关,念了多少亿遍咒语;有些人身上不穿衣服,口里不吃食物,一直以苦行的方式修持禅定,这些不能说没有任何功德,但严格来讲,如果心散于他处,被外境所转而没有真实调伏,身体和语言的这些苦行功德不大。

  彻见诸法的佛陀一再强调:如果心没有专注而只是身语上的勤作,如转经、绕塔、磕头、念诵等,这些没有任何功德。是哪一部经里说的呢?就是《摄等持经》,经中佛告诉诸位比丘,心若散于外境的妙欲,这样的苦行及讽诵无有果。《般若经》中也说:“心散乱者自利尚不成,何况说是他利了。”

  不仅佛经中如此宣讲,高僧大德们也是这样承认的。《六祖坛经》云:“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里面拼命地念诵,但心没有专注的话,就像幻化八喻一样没有实义。当年有位法达禅师,他非常精进,诵了三千遍《法华经》,但后来遭到六祖的呵责,说:“你这样心不专注的念诵,就是空念空诵。”憨山大师也说过:“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亦枉然”。在藏传佛教中,修行人经常要念很多心咒,有时候在月食时,有些人拼命地喊“嗡嘛呢叭咪吽……”,实际上如果心里没有一点观想,喊破自己的喉咙也没有用。汉地有些寺院里面,整天都大声地念阿弥陀佛,眼睛也是翻来翻去,但如果心没有专注,念诵也没有多大意义。

  这样一说,大家可能都有点害怕:“如果除了心专注的功德以外,念诵心咒、长期苦行没有意义的话,那我以前岂不是白修了?”这也不是。虽然颂词里说“佛说彼无益”,憨山大师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但实际上,这是对功德的微弱以否定形式来说明的。比如有些人的胆子特别小,我们就说他“没有胆子”,有些人的财力比较薄弱,我们就说他“跟乞丐一样,没有一分钱”。所以,这里的“佛说彼无益”,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就是说身体和语言的功德与心的功德比起来,身语的功德比较微弱。如果没有这样理解,有些人就会认为,这与佛经中说的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完全相违了。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除了心以外,身体的功德不是一点都没有,比如说华杰施主的前世就是一只小虫,它在无记的心态下转绕佛塔,最后也成了解脱之因。倘若除了心以外身语没有任何功德,这个公案是没办法解释的。另外,大悲商主(释迦牟尼佛前世)以清净心杀人,迅速圆满了多劫资粮,但由于身体杀生的缘故,成佛后也示现檀木刺扎脚等等。由此可见,身体和语言应该是有功德、有过失的。”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曾说:“如果种子是毒,它的果也是毒;如果种子是药,那它的果也是药。同样的道理,善恶唯一随心而安立,并不在于形象的大小。 ”这是什么意思呢?以前上师也解释过,身语的造善造恶和心的造善造恶,只不过是大小上分的,并不是说只有心才有善和恶,其他身体和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历史上精通三藏的高僧大德们口里念诵了很多咒语,身体也磕了多少万头,积累这些资粮全部都成没有意义了。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大家对业因果的关系务必要再三观察,如果没有这样,光是对表面的字句望文生义,恐怕不能真正通达佛的密意。佛经中有时候说做某件事情似乎没有功德,有时候看来又有非常大的功德,假如不善于辨别佛陀的应机说法,我们很容易产生误解。

  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你这样做会堕地狱的”,好像比佛陀还大胆,其实因果的细微关系,我们平凡人以分别念不一定测得准,善恶因果有时候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比如佛经中曾记载,有个人把一个凡夫误认为阿罗汉来供养,由于他当时发心清净,后获得了供养阿罗汉的功德。所以有些人经常问我:“我原来认为那人是个大活佛,对他作了很大的供养,但现在发现他不是,我该怎么办哪?”我就给他讲这个公案,说:“也没有事吧,尽管你看错了,但当时的发心很清净,只要没有产生后悔心,应该是有功德的。以前贫女把狗牙看成释迦牟尼佛的佛牙来一心祈祷,后来也是成佛了。本来按照因明的观点,不是佛牙却看成佛牙,这完全是错乱识,应该没有任何功德,但只要心清净,有些善根也能获得的。”

  此外,有些人表面上好像心很清净,但也有不具功德的情况。比如说目犍连的母亲,她为了丈夫和儿子造了恶业,后来她的儿子目犍连获得阿罗汉果位,丈夫转生到了梵天界,但她以所造业力所牵,最后堕落于恶趣当中。所以,因果唯一是佛陀的行境。

  那些没有闻思过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精通,大概知道一点点,就随随便便断言“你马上会解脱的”、“你以后会堕地狱的”,言谈举止非常不如法。当然,现在学习了以后,有些人的行为应该说有改变,尽管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半年,但一些城市里的佛教徒,语言还是有明显的变化。以前一谈到佛教的因果问题,真的可谓一窍不通,现在就有点不一样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尤其对业因果的关系应该详细地观察,否则很多问题以凡夫的分别念不一定能马上通晓。在佛经当中,业是分得比较细的,有一种业产生一种身体的,如以前有位妇女对儿子生起悲心,最后转生到天界去了;有一种业产生多种身体的,如玛嘎巴尊者前世造了一个福德的善业,七次转生到三十三天;有多种业产生一个身体的,如提婆达多在多生累劫中造下恶业,最后形成一位恶性比丘的身相;还有多种业产生多种身体的,如聂德尊者以各种不同的因缘,后来不断产生不同的身体。

  另外,学过《俱舍论》和《毗奈耶经》的人也应该清楚,有些业我们造了不一定感受,有些业虽然没有真正造,但也会感受的。比如经中有一种叫“作而积累业”,这种业是做也做了,积也积了,就像故意杀害众生、邪淫、偷盗等;有一种叫“作而不积业”,虽然你是造了,但实际上没有罪过,就像无意中踩死小虫等;有一种叫“积而不作业”,虽然你没有亲自做,但在阿赖耶上已经积了业,譬如自己很想杀生或者偷盗,有了这种发心,但后来没有成功;还有一种是“未作未积”,这个业你既没有造,也没有积,就像走路、睡觉等无记业。当然,这些业力的差别,很多人可能不太懂,但如果你知道了业的分类、业的差别、业的功用、业的力量,才能真正体会到所谓的因果不虚。

  总之,这里佛陀以否定词来说明身语的力量很微弱,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力量,否则正如我刚才所讲的那样,身体和语言的行善全部成为没有意义了。所以,大家对业因果的关系特别要重视,并且要认真学习。

  丑六、智慧度: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不仅前五度依靠心而产生,智慧度也是依靠心而产生的。这怎么理解呢?假如我们没有认识到一切诸…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