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節課
現在講的是一切功德依靠心而産生,其中主要講了六波羅蜜多,第四精進度已經講完了,今天講的是第五靜慮度。
醜五、靜慮度:
所謂的靜慮,是指心專注于某所緣境,沒有其他執著的心態。靜慮的力量非常大,且不說出世間聖者的根本慧定,僅僅是世間地水火風的瑜伽,也有相當大的力量。包括本論的作者寂天論師,以前也是依靠禅定力而戰勝了外道(第四種稀有傳記):
寂天論師在吉祥功德塔時,那裏郁郁蔥蔥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在林中搭了一個茅棚作爲住處。當時森林中有許多野獸,比丘們經常見到它們成群進入寂天論師的茅棚,但從來也沒有出來過。有些人在棚外偷看,發現寂天在棚內啃著大塊的獸肉,于是推斷他有殺生罪行,遂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准備當衆宣布其惡行,再將他驅逐。正當大衆集合商議時,失蹤的野獸一個個從寂天的茅棚裏走出來,自由自在地回到大自然中去了。驚異之余,僧衆對寂天論師這種不可思議的成就生起了極大信心。
後來寂天論師又以乞丐的形象遊化到吉祥功德塔 的南方,他的有些不共行爲,被國王的一個女仆所發現 。那時有一名叫香迦 得瓦的外道向國王啓請∶“兩天之後,我將在虛空中繪製大自在天壇城,如果佛教徒能摧毀此壇城,我將加入佛教;如果不能,我將燒毀佛教典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須轉入我的教門。”國王雖然是佛教徒,但也只有秉公處理,不得不答應下來。之後國王招集了僧衆告知外道的挑戰,可誰也不敢保證能摧毀外道的壇城。焦急萬分之際,女仆將寂天論師的不共行爲禀告了國王,國王急令女仆去尋找。找到寂天論師說明來意後,請求他幫忙降伏外道,寂天論師爽快地答應了,並吩咐女仆到時准備一大瓶水、兩塊布和火種。
到了第叁天,外道開始在虛空中描繪大自在天壇城。剛剛繪出壇城東門,寂天論師即入風瑜伽定,頓時起了一場暴烈的風雨,刹那之間,整個壇城毀壞無余,外道們也被狂風卷起,此時天地間一片昏暗。寂天論師從眉間放出光芒,照亮國王、王妃等人,風刮雨淋之下,他們衣裝零亂,滿身塵土。女仆用事先備好的那瓶水爲他們洗淨,兩塊布給國王、王妃披上,又用火種點燃了一大堆火,衆人頓覺溫暖舒適,沈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後來國王將當地外道的廟堂拆毀,要求所有的外道皈依佛門。寂天論師降伏外道的地方,被稱之爲“外道失敗地”,至今那塊遺址仍清晰可見。
前段時間我也說過,方便的時候給大家講寂天菩薩的七大傳記,今天就順便提一下。通過這個公案,靜慮的力量可見一斑,不僅根本慧定的力量非常強,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許多大德,如米拉日巴尊者等,有些入于風瑜伽,有些入于火瑜伽,這種修證的力量也非同小可。
下面講的就是靜慮度依靠心來安立。當然,靜慮度跟其他布施度、精進度等有些不同,大多數人都承認它是一種心態,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雖久習念誦,及余衆苦行,
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
倘若詳細觀察,靜慮也同樣是以心而成就的。縱然是長期念誦密咒、身體曆經百般苦行,如有些人在山洞裏閉關,念了多少億遍咒語;有些人身上不穿衣服,口裏不吃食物,一直以苦行的方式修持禅定,這些不能說沒有任何功德,但嚴格來講,如果心散于他處,被外境所轉而沒有真實調伏,身體和語言的這些苦行功德不大。
徹見諸法的佛陀一再強調:如果心沒有專注而只是身語上的勤作,如轉經、繞塔、磕頭、念誦等,這些沒有任何功德。是哪一部經裏說的呢?就是《攝等持經》,經中佛告訴諸位比丘,心若散于外境的妙欲,這樣的苦行及諷誦無有果。《般若經》中也說:“心散亂者自利尚不成,何況說是他利了。”
不僅佛經中如此宣講,高僧大德們也是這樣承認的。《六祖壇經》雲:“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裏面拼命地念誦,但心沒有專注的話,就像幻化八喻一樣沒有實義。當年有位法達禅師,他非常精進,誦了叁千遍《法華經》,但後來遭到六祖的呵責,說:“你這樣心不專注的念誦,就是空念空誦。”憨山大師也說過:“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枉然”。在藏傳佛教中,修行人經常要念很多心咒,有時候在月食時,有些人拼命地喊“嗡嘛呢叭咪吽……”,實際上如果心裏沒有一點觀想,喊破自己的喉嚨也沒有用。漢地有些寺院裏面,整天都大聲地念阿彌陀佛,眼睛也是翻來翻去,但如果心沒有專注,念誦也沒有多大意義。
這樣一說,大家可能都有點害怕:“如果除了心專注的功德以外,念誦心咒、長期苦行沒有意義的話,那我以前豈不是白修了?”這也不是。雖然頌詞裏說“佛說彼無益”,憨山大師說“喊破喉嚨也枉然”,但實際上,這是對功德的微弱以否定形式來說明的。比如有些人的膽子特別小,我們就說他“沒有膽子”,有些人的財力比較薄弱,我們就說他“跟乞丐一樣,沒有一分錢”。所以,這裏的“佛說彼無益”,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就是說身體和語言的功德與心的功德比起來,身語的功德比較微弱。如果沒有這樣理解,有些人就會認爲,這與佛經中說的以散亂心“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完全相違了。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除了心以外,身體的功德不是一點都沒有,比如說華傑施主的前世就是一只小蟲,它在無記的心態下轉繞佛塔,最後也成了解脫之因。倘若除了心以外身語沒有任何功德,這個公案是沒辦法解釋的。另外,大悲商主(釋迦牟尼佛前世)以清淨心殺人,迅速圓滿了多劫資糧,但由于身體殺生的緣故,成佛後也示現檀木刺紮腳等等。由此可見,身體和語言應該是有功德、有過失的。”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曾說:“如果種子是毒,它的果也是毒;如果種子是藥,那它的果也是藥。同樣的道理,善惡唯一隨心而安立,並不在于形象的大小。 ”這是什麼意思呢?以前上師也解釋過,身語的造善造惡和心的造善造惡,只不過是大小上分的,並不是說只有心才有善和惡,其他身體和語言一點關系都沒有。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曆史上精通叁藏的高僧大德們口裏念誦了很多咒語,身體也磕了多少萬頭,積累這些資糧全部都成沒有意義了。所以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大家對業因果的關系務必要再叁觀察,如果沒有這樣,光是對表面的字句望文生義,恐怕不能真正通達佛的密意。佛經中有時候說做某件事情似乎沒有功德,有時候看來又有非常大的功德,假如不善于辨別佛陀的應機說法,我們很容易産生誤解。
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你這樣做會墮地獄的”,好像比佛陀還大膽,其實因果的細微關系,我們平凡人以分別念不一定測得准,善惡因果有時候從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比如佛經中曾記載,有個人把一個凡夫誤認爲阿羅漢來供養,由于他當時發心清淨,後獲得了供養阿羅漢的功德。所以有些人經常問我:“我原來認爲那人是個大活佛,對他作了很大的供養,但現在發現他不是,我該怎麼辦哪?”我就給他講這個公案,說:“也沒有事吧,盡管你看錯了,但當時的發心很清淨,只要沒有産生後悔心,應該是有功德的。以前貧女把狗牙看成釋迦牟尼佛的佛牙來一心祈禱,後來也是成佛了。本來按照因明的觀點,不是佛牙卻看成佛牙,這完全是錯亂識,應該沒有任何功德,但只要心清淨,有些善根也能獲得的。”
此外,有些人表面上好像心很清淨,但也有不具功德的情況。比如說目犍連的母親,她爲了丈夫和兒子造了惡業,後來她的兒子目犍連獲得阿羅漢果位,丈夫轉生到了梵天界,但她以所造業力所牽,最後墮落于惡趣當中。所以,因果唯一是佛陀的行境。
那些沒有聞思過的人,認爲自己什麼都精通,大概知道一點點,就隨隨便便斷言“你馬上會解脫的”、“你以後會墮地獄的”,言談舉止非常不如法。當然,現在學習了以後,有些人的行爲應該說有改變,盡管時間不長,只有短短的半年,但一些城市裏的佛教徒,語言還是有明顯的變化。以前一談到佛教的因果問題,真的可謂一竅不通,現在就有點不一樣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尤其對業因果的關系應該詳細地觀察,否則很多問題以凡夫的分別念不一定能馬上通曉。在佛經當中,業是分得比較細的,有一種業産生一種身體的,如以前有位婦女對兒子生起悲心,最後轉生到天界去了;有一種業産生多種身體的,如瑪嘎巴尊者前世造了一個福德的善業,七次轉生到叁十叁天;有多種業産生一個身體的,如提婆達多在多生累劫中造下惡業,最後形成一位惡性比丘的身相;還有多種業産生多種身體的,如聶德尊者以各種不同的因緣,後來不斷産生不同的身體。
另外,學過《俱舍論》和《毗奈耶經》的人也應該清楚,有些業我們造了不一定感受,有些業雖然沒有真正造,但也會感受的。比如經中有一種叫“作而積累業”,這種業是做也做了,積也積了,就像故意殺害衆生、邪淫、偷盜等;有一種叫“作而不積業”,雖然你是造了,但實際上沒有罪過,就像無意中踩死小蟲等;有一種叫“積而不作業”,雖然你沒有親自做,但在阿賴耶上已經積了業,譬如自己很想殺生或者偷盜,有了這種發心,但後來沒有成功;還有一種是“未作未積”,這個業你既沒有造,也沒有積,就像走路、睡覺等無記業。當然,這些業力的差別,很多人可能不太懂,但如果你知道了業的分類、業的差別、業的功用、業的力量,才能真正體會到所謂的因果不虛。
總之,這裏佛陀以否定詞來說明身語的力量很微弱,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力量,否則正如我剛才所講的那樣,身體和語言的行善全部成爲沒有意義了。所以,大家對業因果的關系特別要重視,並且要認真學習。
醜六、智慧度:
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
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
不僅前五度依靠心而産生,智慧度也是依靠心而産生的。這怎麼理解呢?假如我們沒有認識到一切諸…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