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法中最根本的就是了知心的奧秘,那縱然努力追求快樂、避免痛苦,仍免不了無義地于叁界中漂泊。

  爲什麼將心稱爲奧秘呢?因爲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羅漢也不能了知它的實相——空明無二的本體,鑒于此,大乘的顯宗和密宗中一再強調:秘密、甚深的法不能隨便傳講于非法器面前,否則如果別人不能接受,很容易造謗法罪。因此,有些大乘佛法,對根基不相應的衆生,一定要盡量保密,這是非常重要的!

  諸法的奧秘就是心的本性,爲什麼這樣講呢?前面的各種理論已經說明了,後面的《智慧品》也會再叁地宣講:任何一個人,只要通達了心的本性,他就能夠獲得成就。過去的佛是這樣,現在的佛也是這樣,未來的佛還是這樣,任何一種修行就是爲了通達心的奧秘,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慈悲開示了八萬四千法蘊,就是爲了引導我們認識心的本體。當然,要了達心的本體,必須要靠自己修心,華智仁波切曾說過:“如果甯瑪派前輩老人的教言是真實的,那修心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語句雖然很短,但裏面有種不共的內涵,就是告訴我們:甯瑪巴高僧大德、傳承上師們的教言肯定是千真萬確的,沒有一點錯謬,他們的教言中也再叁強調要修心,不然的話,心的奧秘是不可能揭開的。

  現在許多科學家喜歡探索大海的奧秘、大山的奧秘,但我認爲向外探索並不重要,我們應當向內探索心的奧秘。大家應該清楚,心是顯現與空性無二的本體,按照中觀等大乘顯宗的觀點,心性的本體就是空性和光明無別,如《中般若經》雲:“心無心,心性即光明。”若以二轉*輪的意趣來解釋,就像《金剛經》中所說的那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種心實際上是法中之尊,任何一個人若通達了它的本體,就能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

  因此,以前上師如意寶也經常教誡大家,一定要通過密法尤其是大圓滿本來清淨的觀修方法來認識自己心的本體。當然,在上師面前,很多道友都得過有關大圓滿的殊勝教言,這些教言是唯一的如意寶,希望大家得到以後,平時應該盡量地運用,觀察心的本體到底是什麼樣的。假如你真正認識了心的本性,那就可以解脫輪回,享受涅槃的無量安樂,否則,縱然你很想離開各種痛苦,獲得解脫的功德和快樂,實際上也徒勞無益,始終都會在叁界輪回的曠野當中漂泊。

  作爲一個修行人,在所有的行爲當中,最主要的是觀自己的心。假如你有禅宗、淨土宗或中觀唯識的竅訣,那當然是非常好的;如果你有不共密法的一些教言來認識心的本體,對我們短暫的人生來講,也是非常可貴、非常重要的。除此以外,像外道那樣表面上行持各種苦行,不吃不喝、拔自己的頭發、依靠五火焚身、用恒河水來沐浴等等,這種行爲根本不可能獲得解脫。

  從解脫快樂和輪回痛苦的角度,這個頌詞可以這樣理解,或者說簡單一點,世人想追求快樂、逃避痛苦,也一定要通達心的奧妙。世間上很多人想享受快樂,但有錢不一定快樂,有才華不一定快樂,有地位也不一定快樂,原因是什麼?就是沒有懂得心的本性。有些人很想避開各種痛苦,但不管通過什麼途徑,痛苦永遠也不能結束,原因也是沒有認識心的本性。因此,不管是名言中也好、勝義中也好,如果真正認識了心的來龍去脈,對我們暫時來講,可以在世間當中離苦得樂;從長遠而言,它也是獲得圓滿正等覺的唯一因。

  當然,在認識心的過程中,首先要知道它本體是空性的,《般若經》中說“具實執者無解脫”,假如我們始終認爲心也有,外境也有,以這樣的心態想獲得解脫、遠離痛苦,這是非常困難的。同時,在行持佛法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認識自己的心,《華嚴經》中講:“一切菩薩的行爲均依賴于自心,度化無邊衆生也依賴于自心。”因此,無論你饒益衆生,還是想行持菩薩的行爲而調伏自相續,都需要認識心的奧妙。

  壬叁、攝義:

  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

  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

  前面已經總結了護心的功德,即六波羅蜜多及一切快樂均依心而産生;同時又總結了沒有護心的過患,即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痛苦災害也全部依靠心而産生。知道了這個利害關系之後,具有智慧的人應當以正念(念念不忘善法)善加把握、以正知(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善加守護這顆心。假如沒有護心,大乘菩薩戒就無從談起。不僅僅是大乘,小乘的《別解脫經》也要求我們“自淨其意”,調伏自己的心。若能經常用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心,使它不被煩惱染汙,不散亂于外境,那除了護心戒以外的其他禁戒又有什麼用呢?

  當然,作爲初學者,剛開始的時候,心一刹那也不在外面散亂、不會沈掉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時候沒有注意就被煩惱染汙,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剛才有個道友說,她昨天背誦的時候敲木魚,一會兒快了一會兒慢了,別人都有意見,她有點不高興就回去睡了一會兒,結果睡著了斷了傳承,就向我忏悔。其實這是正常現象,我們有時候不高興就睡一會兒,有時候不高興生嗔恨心,有時候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調整過來——今天中午的時候,在某些發心的問題上,我批評了個別人,心一下子調整不過來,很長時間才逐漸逐漸恢複。這種情況對凡夫人來說應該是正常的,但如果産生煩惱後就失去信心,覺得一切的一切都完蛋了,再也沒有力氣學佛了,這是一種愚者的做法。世間上的人做生意,一次不成功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第叁次……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在不斷地調整,他們爲了暫時的利益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學佛是爲了生生世世的長遠之計,稍微産生一點煩惱就退失信心,馬上要離開道場,這種做法是非常愚癡的。

  作者再叁要求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來時刻護持我們的菩提心,除了護心以外,其他許許多多的戒律、修法、念誦都不太重要。甲操傑在注釋中也說:“護心無利的其他念誦等,沒有任何實義。”因此,無論做任何一件善事,最關鍵的就是要護持這顆心,除此以外的其他行爲意義不大。

  有些人提出疑問:既然如此,那麼受居士戒、比丘尼戒、比丘戒等別解脫戒,是不是完全沒有意義了?當然也不是。諸高僧大德們說,所有別解脫戒的戒條,都是爲了護持這顆利他的菩提心,是護心的一種助緣,例如密咒師的裝束是留著頭發、披著白披單;出家人則是剃光頭,身上披袈裟,這些威儀重不重要呢?從護心的助緣來講很重要,但若對護心沒有一點利益,僅僅是外表的形象,那就不太重要了。麥彭仁波切講過:“若對調心無利,縱然身披袈裟,實際上也意義不大。”我們作爲出家人,爲什麼要剃光頭、身著紅黃袈裟呢?就是因爲有了這些標志,我們對護心就會非常注意,生怕自己幹了壞事影響出家人的形象,這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一種方便方法。所以,不要認爲這些威儀只是出家的一種支分,而要知道這是爲了護持我們的心而安立的。《寶蘊經》中雲:“心淨則身淨,身淨未必心淨,故心清淨,則稱之爲梵淨行。”真正的梵淨行就是心要清淨,如果心一點都不清淨,光是外面的裝束也沒有利益。尤其是危害菩提心的任何行爲,實際上皆爲魔道,《華嚴經》雲:“凡壞菩提心,造他善法者,亦爲魔事業。”如果對我們的菩提心有損,表面上的功德再大,也不是特別重要。

  前一段時間,有些人請假要去受戒,我一律都沒有開許。現在大家很不容易遇到這個法,護持這顆菩提心,正在這個時候,如果故意斷傳承去受戒,雖然七種別解脫戒對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非常重要,龍猛菩薩也說“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這一點我也非常明白,但是行持善法要知道輕重,如果不知道輕重,隨便跟著別人的言語而行,這就是瘋狂之舉,沒有多大意義。根據《華嚴經》的教證,大家應該知道,護心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護持這顆菩提心,表面上的威儀、念誦、行持善法、搞各種各樣的活動,我覺得沒有任何實義。

  如果不護持這一顆心,你平時穿得再莊嚴,念珠挂得再長,頭剃得再亮,也沒什麼用。現在藏地的有些寺院,法會開得特別隆重,有些上師開光的時候邀請很多歌手來表演,但他們唱的歌再好聽,表演的節目再精彩,實際上對護持心也沒有什麼意義,這些活動只不過是熱鬧而已,想要熱鬧的話,在什麼場合中都可以。所以行持大乘佛法的人,護持這一顆心非常重要,此處寂天菩薩也說“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出家人的一些言行舉止也有了一些變化,這種曆史潮流是不可抵擋的,但是作爲真正的修行人,作爲高僧大德和一些虔誠居士,外面的這些隆重活動的確不是很重要,內在的觀心才比較重要。有些人喜歡宣揚自己受了什麼戒、現在不吃飯了……經常把自己吹得特別高,其實這也沒有必要,我們應該觀察自己的心,對治自己的煩惱,盡管受持清淨戒律非常重要,但這也是護心的一種助緣、一種方便法!

  辛二、護持方法:

  如處亂衆中,人皆慎護瘡,

  置身惡人群,常護此心傷。

  這裏用比喻來說明護持心的重要性。什麼樣的比喻呢?譬如,受傷者身處擁擠混亂的人群中,他會特別留意自己的傷口,生怕被別人碰到而增加痛苦,因此全神貫注地照顧著傷口,擋開外來的一切傷害。尤其是膽子比較小的人,旁邊要接觸人的時候都特別害怕:“千萬別碰到我,我這裏已經受傷了!”實際上,如果用智慧來觀察,即使你身上的傷口被碰到或者沒有好也無所謂,最多是失去這一輩子的性命而已,但是這顆心比身上的傷口還要在意,如果不全力防護,就要受到更大的損傷。

  世間人經常處于煩惱深重、貪嗔癡充斥的人群當中,修行人可能相對好一點,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調伏煩惱,雖然調伏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每個人的心態都是一致的。而在社會當中,人們整天都被貪嗔癡所轉,除此以外生活基本上沒有實義。如果處于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觀察自己的心,把它當作身上的傷口那樣來保護。假如自己的心隨世間而轉,一直跟著它造惡業,那麼生生世世將會在叁惡趣裏受苦,永遠都沒有解脫的機會。

  華智仁波切曾說:“與貪心強烈的朋友接觸,會增長自己的貪心;與嗔恨心強烈的朋友來往,會增長自己的嗔心;與具有信心的善友接觸,會增長自己的信心;與大悲心增上的朋友交往,會增上自己的大悲心。”所以上師以前也經常教誡弟子:“大家最好遠離人群,不要與壞人接觸,如果實在要與人接觸,也應該與有智慧、有悲心的人交往,千萬不要接觸惡人。否則,凡夫心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容易被外境同化,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變成惡人的。”

  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來,有些人剛離開學院的時候,悲心出離心等方面都還不錯,但在外面的花花世界裏,成天與非佛教徒打交道,自己的行爲很快就變了。他們在學院裏或寺院中,每天都拿著念珠,口裏也念誦咒語,經常喜歡看書,但到了社會上以後,再過一兩年回來時,就像個不信佛教的新聞記者一樣,從他的言行舉止中,處處讓人非常失望,從他的眼神可以了知他現在對修行毫無興趣,覺得這個人已經徹底完蛋了。所以,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說:“縱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倘若我們實在身不由己處于惡境當中,也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護持自己高尚的人德,樹立正知正見的法幢,不然在世間八法的巨浪中,你一定會被吞沒的。

  我們現在好不容易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應該像獲得如意寶一樣百般愛護。現在有些人買了一輛好轎車,天天對它特別執著,連晚上做夢也在考慮如何防盜,生怕被小偷偷走了。同樣,大家相續中生起了極爲難得的利他心,假如沒有好好地護持,也很容易被煩惱的盜賊歹徒搶跑了。所以,對于這顆狂象般的心,我們應像保護傷口那樣小心翼翼,若能如此,自己的修行一定會有進步的!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