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一節課

  第五十一節課

  現在宣講的還是護持正知正念的方法:

  若懼小瘡痛,猶慎護瘡傷,

  畏山夾毀者,何不護心傷?

  此處也是以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我們一定要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心門。頌詞的意思是,有些人懼怕傷痕的小小痛苦尚且謹小慎微,小心翼翼地保護傷口,那麼害怕衆合地獄大山摧毀身體的人,爲何不小心保護自心的傷口呢?

  平時我們也知道,有些人身體受傷、開刀或者輸液,在那個時候,特別害怕別人碰到,擔心傷口感染了或者不能愈合。其實如果用智慧來觀察,傷口被別人碰到也不一定就感染了,即使因傷口感染而死去,我們贍部洲衆生的壽命本來就是幾十年,遲早都要離開人間的,死只不過是重新開始另一段生命而已。但如果對沒有好好護持自心的瘡傷,這個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我們所處的環境處處都能産生煩惱,導致自心瘡傷的外緣非常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心裏産生非理作意而造惡業,比如說殺害衆生,不管是動物也好、人也好,佛經中說死後就會墮入衆合地獄。那裏有兩座山變成自己以前殺害的衆生頭像(如果殺過牦牛,就會看到是牦牛的頭像),自己因業力所牽來到兩座山中間,當兩山互相碰撞時,自己被夾得粉身碎骨,如果真的死了倒是好,但兩山分開時又恢複如初,像前面那樣反反複複地感受著巨大痛苦。這些痛苦的來源是什麼?就是我們沒有防護好自心的傷痕,以貪嗔癡隨外境而造了業。

  這裏所講的衆合地獄,有些論師認爲只不過是個例子而已,實際上其他地獄以及餓鬼、旁生的無量痛苦,都是沒有守護好自己的心、沒有以正知正念來觀察叁門所致。因此,具有智慧的人,應該善于守護自心,身上的傷口沒有防好並不是很大的遺憾,而心裏的瘡傷沒有妥善保護,才是千古遺憾的大事。以前上師如意寶說:“我們不論做什麼、想什麼,都不能忘記自己是個修行人。”比如我今天想離開寂靜的地方到城市裏去,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是什麼,作爲一個修行人,我這樣去對自己有沒有利益、對衆生有沒有利益?發心是不是自私自利?如果是的話就立即停止。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對治煩惱方面,有過一些非常好的實例,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經常觀察自己的心。如果沒有觀心的話,開始是個很好的修行人,但過了幾十年以後,可能就退化變質了。

  尤其是我們出家人,這種身份非常難得,有關教言書裏說,得到王位並不困難,而獲得樹立佛幢、持梵淨行的出家身份,是千百萬劫難遭遇的。倘若沒有珍惜而以外境散亂失去了這個機會,那是相當可惜的。我們藏族有種說法:“如果一個人出了家,守護不好戒律又還俗,還不如早一點死了好。”因爲你出家以後,如果沒有破壞戒律而離開人間,所去的方向唯一是善趣,但如果你的形象都變了,爲了今生的存活而造作惡業,那活在世上也意義不大。因此我們身爲出家人,一定要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戒律來衡量要求自己。

  當然,光是一個戒律的約束也不行,還必須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懂得般若空性或者密法的甚深竅訣。現在有些寺院根本沒有聞思修行,光是念一點佛、做一點善事,有時候看起來確實有點悲傷。爲什麼呢?作爲一個出家人,作爲一個持梵淨行的修行人,如果沒有聞思修行,不懂得佛法的正理,所作所爲就會與佛的教言背道而馳。盡管表面上剃除須發、身著袈裟,看起來非常莊嚴,但心裏不知道斷煩惱的方法,沒有對治貪嗔癡的方便,別說是現在的時代,就算是佛陀時代,出家人的煩惱生起來時,若未以佛陀的教言作爲對治方便,後果也是不堪設想。

  所以發心出家非常偉大,但沒有講經說法、沒有聞思學習,這就非常遺憾了。各地的寺院道場應該要有聞思,要學習佛法,懂得修行,如果沒有這些,寺院修得再金碧輝煌,吃的穿的再樣樣齊全,我覺得也不是太重要。因爲我們出家不是爲了舒適的環境,也不是希求世間的快樂,而是要調伏自己的心。爲了這個目的,大家應該用戒律來約束自己,真正懂得調伏心的方法以及修行的重要。

  現在有些居士皈依多年,自己也受了一些戒律,但是最基本的見解、行爲、修行都不明白。如果是這樣的話,根本不知道怎麼修行、怎麼守持居士戒、怎樣以在家身份來弘法利生。光是以佛教徒的名義來勾心鬥角,將很多關系搞得亂糟糟的,這就失去佛教徒的身份。

  因此,作爲居士,應該對自己有一種要求,什麼要求呢?首先是戒律的要求,其次是見解的要求,最基本的因果正見必須要具足。如果沒有具足因果正見,表面上再怎麼吹噓自己,實際上也沒有多大意義。

  如今在一個大城市當中,真正能傳講基礎法門的人不太多,許多人都不知道怎樣依止上師、觀想輪回的痛苦、皈依佛門發菩提心。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講一些夢、一些境界,“我看見什麼,我聽到什麼,我知道什麼……”其實,這對我們佛教徒來講,並不是特別的重要。如果能看到遠方的東西就了不起,那《釋量論》中告訴你“當來依鷹鹫”。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應該依止鷹鹫,它幾十由旬以外的屍體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聽到遠處的聲音就非常好,那你應該依止野豬,因爲它可以洞察到遠方的動靜。如果了知別人的心就很偉大,那你應該依止魔女,印度以前有個空行魔女,任何人的起心動念她都了如指掌。所以知道一切並不重要,釋迦牟尼佛成立爲量士夫,也不是因爲他知道世間上有多少只昆蟲、多少片樹葉,而是他能爲衆生宣講四谛法門,這就是佛陀的不共功德。因此,你們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並不重要,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盡量調伏自己的心。佛陀在《攝正法經》中說:“所謂的佛法,就是調伏自相續。”如果能調伏自相續,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現在許多人沒有機會去佛學院,也很少接觸真正的高僧大德,他們雖然想學佛法,但往往遇人不淑,以致見解修行都被毀壞了。最近,天津、上海、北京等地的居士通過不同途徑問我:“我們以前依止了這個上師、那個上師,但現在看來好像依止錯了,現在該怎麼辦?”大家都非常著急,甚至有些人認爲這是藏傳佛教的弊病,進而對藏傳佛教生起邪見。

  其實這種想法非常愚笨,坦白地說,這並不是佛教的過失,只不過是個別人的過失而已。當今可能有一些所謂的活佛、上師,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出現,有些居士沒有經過詳細觀察,就馬馬虎虎、莫名其妙地去依止了。應該說這兩種緣起都有問題,上師的動機不太好,弟子的心態也不太好,兩種不太好的緣起結合後,二者就結上法緣了,什麼給你灌頂啊、傳法啊(傳法倒不知有沒有,現在傳法的人很少,很多人需要懂得佛法的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彼此都看不慣,背後就說對方的過失。這樣不太好!首先誰也沒有被猛咒或美酒迷醉,互相都有觀察的時間,上師應該詳細地觀察,弟子也應該詳細地觀察,一旦你已經依止了,就沒有必要再去毀謗了。

  當然,依止後又去毀謗的人,我分析有兩種,一是上師根本沒有過失,只是他自己喜新厭舊,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憑自己的感覺選擇上師。這種人再怎麼說上師的過失,對上師來講可能也沒有什麼。只是他自己心不清淨,什麼都看不慣。這樣的人即使依止了一百位上師,也會覺得沒有一個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

  另外一種人就是福報不夠,遇到了一些不是真正的上師。那現在該怎麼辦呢?首先不要想這是佛法的過失,佛教沒有任何過失,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誰也沒有找到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真實過失,這一點毫無疑問,縱然在成千上萬個智者面前,我們也可以大膽地說出來。當然,個別人的行爲確實有點問題,但不管怎麼樣,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今後你們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務必要小心謹慎,不要一聽說哪裏來了個上師,就輕易地前去依止。要知道,所謂的依止,最起碼需要兩叁年以上的觀察,假如從來都不了解這個上師,則應該先去了解一段時間,兩叁年後覺得可以了,再去聽法或者接受灌頂。

  有些人問:“那這樣的話,失去了機會怎麼辦呢?”如果你遇到的是個騙子,失去了機會也沒什麼可惜的;如果真的是位善知識,過一兩年後,你再去找他也是可以的。其實了解一個人不是特別困難,現在的通訊這麼發達,很多上師也有名片和自我介紹,通過這些材料慢慢了解,如果你覺得他確實非常了不起,那就可以去依止,依止以後就沒有必要再去誹謗了。

  有些人依止完以後,喜歡到處說:“這個人原來對我怎麼樣,我對他怎麼樣,我們關系好的時候如何如何,現在……”從世間角度而言,這樣沒有人情味也不太好,以前明明是你自己願意這麼做的,當時你是不是已經陶醉了、迷糊了?所以對依止的上師最好不要說過失,而應當觀清淨心。同時還要明白,這些問題根本不是佛教的過失,佛教高深莫測,凡夫人想要尋求過失,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依上上師的過程中,以前依止錯了的,不要說別人過失,重新做人就可以了。今後在依止上師的時候,遇到一個上師要先了解,然後再決定是否結上法緣,這樣才是智者的做法。

  當今這方面的問題比較普遍,尤其是在漢地,受騙上當的女衆比較多。好多女衆剛開始的時候心情特別急,通過種種恭敬方法來依止上師,後來什麼事情都無法收拾,後悔莫及也沒有用了。這樣的話,我覺得對人、對法、對財物都不利。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應該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詳詳細細地觀察。我原來也講過,即使是公司招聘工人,也要看他有沒有身份證、這個人可不可靠,哪怕只請他做一個月的工,也要多方面地調查了解。既然上師是我們生生世世的依怙處,那就更需要這樣了。然而現在有些人,不需要注意的地方,就特別特別注意,而應該注意的地方,往往敷衍了事,以致釀成了無法挽回的苦果。所以大家應該要學會取舍!

  辛叁、如是…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