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正念、不放逸來守護根門,于白天晚上叁時當中,務必要護持自己的相續。”阿底峽尊者亦是如是強調的。
前面也講過,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但在《大乘阿毗達磨》中,對它的對境、形相、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宣說。所謂的正念,就是于過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亂。它的對境是過去之事,形相是不忘,作用是心不外散,正念應該具足這樣的條件。比如說,我是個修行人,不能忘記自己以前發過菩提心,有了這種念頭的攝持,心就不會往外散亂。聽說有些居士學習了《入菩薩行論》以後,不去社會上的各種娛樂場合,杜絕一切無意義的交際往來,從現在開始他的行爲有所調整,這就是正念。因此,正念是憶念善法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一定要認識。
所謂的正知,《般若經》中是這樣定義的,在行住坐臥等一切威儀中,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叁門,知道自己在坐著、在說話、在做事、在睡覺……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所以,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叁門,這叫做正知;始終不忘行持善法,就叫做正念。正知正念的基本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混淆。
現在有些人,不管是講經說法也好,參加講考也好,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對佛法一點都不負責任。問他“什麼叫正知?”“正知就是一種善法。”“什麼叫正念?”“正念就是正見。”將學到的佛教名詞亂用一氣,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物理、化學等世間學問中,每個字也有它嚴格的用法,假如你沒有用對,很多事情就亂套了。再比如器械說明書中的術語,你若隨便加上其他的意思,用法就完全不對了,到時候你要負責任的。所以,我們宣講佛法或者著書立說時,一字一句應該謹慎,不能隨隨便便亂說,甚至解釋一個正知正念,也有它固定的專用詞語,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此,寂天菩薩在印度那爛陀寺合掌祈請大家:要想真正守持菩薩戒,永遠變成一個大乘修行人,必須要護持正知正念。當然,假如連正知正念都沒搞懂,以其來護持戒律是根本不可能的。法王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倘若沒有戒律,就像是空中建花園一樣,什麼功德都得不到。但要護持戒律的話,務必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叁者來進行護持。”這是護戒的一種方法,沒有這種方法,就不能護持自己的戒律和道心。
世間上有些人,今天是個非常好的佛教徒,再過幾年以後,就根本不去寺院了,也跟佛教團體沒有關系了,天天都忙他的世間法。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失去了正知正念,以致修行半途而廢。因此,我非常希望凡是皈依佛門的人,臨死之前不要退失對叁寶的信心,而不退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有正知正念。如果沒有正知正念,那就沒有自覺了,沒有自覺的話,凡夫人不可能做什麼好事。因此,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千萬不能失去正知正念!
庚二(未護之過患)分叁:一、未護正知正念之過患;二、未護正知之過患;叁、未護正念之過患。
辛一、未護正知正念之過患:
身疾所困者,無力爲諸業,
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
被病魔纏身的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無能爲力。有些教言書中也講了,身體強壯的人一旦染上疾病,就像被石頭擊中的鳥雀一樣,一下子就不能動了,甚至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有些人即使有點小感冒,也兩叁天一直躺在床上,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平時愛開玩笑的人,生病之後也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這些都是病魔所致。同樣,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正知正念,著了煩惱的魔,也沒有力氣成就各種善法。
有些人著了嗔恨的魔,對某人生起嗔恨心,在嗔恨心沒有消失之前,讓他背書、修心、聽課,幹什麼都不能成功。有些人對某個對境産生貪心,在沒有辦法對治之前,做任何善事也軟弱無力。前一段時間,我問幾個人:“你們學習的狀況怎麼樣?”有個居士就說:“那個人肯定學得不好,因爲她在談戀愛。”他這樣一說,我覺得說得太過分了,也不一定是這樣吧。後來想了一下,也確實如此,假如白天晚上的心思都在那上面,學習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所以,一般在家人當中,貪心、嗔心、嫉妒心等煩惱非常多,只要煩惱纏繞著你的心,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就像一個人生病以後,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同樣,如果自己的心被煩惱所擾,沒有獲得自在,即使坐在聞法的行列裏也沒有用。有些出家人特別想家,白天也想晚上也想,就連睡覺的時候,也做夢跟家人團圓過中秋節,(今天是中秋節,是吧?)如果一直這樣的話,平時上課時法師再怎麼講,他也聽不進去,肯定在那個時候正好睡覺。所以寂天菩薩有些頌詞的內容,希望大家還是要再叁地琢磨。
當然,如果煩惱沒有控製我們的身心,那我們在善法方面就有一種勇氣、一種力量。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來,比如一個班裏有七八十位出家人,有些人親近善法,平時的情緒很穩定,這說明他相續中的煩惱鮮少;有些人兩叁天內還可以,後來今天生病了,明天心情不好了,後天又如何如何了,說明他要麼有身體的病,要麼有心裏的病,不管怎麼樣肯定有病!有這些病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的,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大多數都是這樣!
因此,大家應該記住寂天菩薩的這個教言,作爲一個凡夫人,始終一點煩惱都沒有,這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經常學習一些高僧大德的行爲,那你到臨死的時候,假如沒有嚴重的煩惱病來纏繞,應該會有一種勇氣的。以前色達有位活佛非常了不起,他去印度求學的經曆也相當感人,他生前發願每天念兩萬遍蓮花生大師心咒,後來在六七十歲接近圓寂時,他實在拿不了念珠,就讓別人在旁邊計數,直至臨死前每天的咒語都沒有間斷過。我還見過一些高僧大德,明後天圓寂的,今天去看他,精神還非常不錯。不像我們有些人,人還沒有死,死相就已經現前了,一提起善法,什麼力氣都沒有,總是奄奄一息的。聽說外面有些學習的人,提起《入行論》或者因明,就開始打瞌睡,一講到世間上亂七八糟的事情,他便醒過來,跟大家有共同語言了。這就是煩惱魔已經纏住了自己的心。我們作爲修行人,應該以那些高僧大德爲榜樣,盡心盡力地學習他們,一旦相續中生起了煩惱,馬上以正知正念進行斷除。這樣不斷地下工夫,實際上也不是特別困難。
這次學習《入行論》,很多人的貪嗔癡煩惱、惡劣習氣應該有所改變。藏傳佛教中有種說法:“這個人的行爲非常不如法,可能從來沒有聽過《入行論》。”《入行論》似乎成了調伏身心的一部論典。其實這種說法也不誇大,學過這部法和沒有學過的人,肯定是有很大差別的。因此,你們聽完以後,所作所爲應該有些變化,這也是我的一個希望!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