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節課
昨天講了沒有護持正知正念的過患,今天分別宣說沒有護持正知的過患、沒有護持正念的過患。
如果沒有護持正知正念,就像是病人一樣做任何善事都無能爲力,尤其在産生煩惱的時候,假如沒有以正知正念來對治,那簡直跟發瘋了沒什麼兩樣。前兩天有個佛教徒非常痛苦,也是給我打電話(我都快變成心理咨詢醫生了)。在他傾訴的過程中,有些事情聽起來很無聊,覺得沒有什麼意義,但有些聽起來挺不錯的,對修行還是有一些幫助。正在訴苦的人,他們的語言非常真實,將內心的感受全部說出來了,如果剛從地獄出來的衆生也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能也有如是的深刻。現在世間上的有些人,受到一些心理刺激時,盡管懂得佛教道理,知道要好好祈禱佛陀、觀修無我空性,但有時候就是對治不了。後來我跟他說了一句話,還是起到一定作用,我說:“這些道理你肯定懂,但懂得不一定非常深。其實僅懂道理還不行,一定要真正地修持。藥只有吃才能起作用,假如沒有串習的話,你遇到煩惱和困難馬上就想拿起來對治,這怎麼可能呢?因此從現在開始,你應該將如幻如夢和空性的道理在心裏修持,這樣才會獲得利益。”他聽後就稍微輕松了。
我們平時也會遇到一些人,他們心裏特別痛苦,明知道一切如幻如夢,萬法沒有實質,但就是對治不了煩惱。爲什麼呢?因爲從來沒有修。若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無我空性的理念來觀察一切,那遇到困惑或者痛苦時,應該會轉爲道用的。這一點,我是從別人的痛苦掙紮中體會到的,光是理論上知道還不行,必須要在實際中修。不管講經說法的人,還是聽經聞法的人,誰都會說“空性”兩個字,但自己沒有修的話,不管是臨死的時候還是活在世上,作用都不是特別大。
因此我希望大家每天哪怕空出極短的時間,也要對無我空性的道理稍作思維,這樣思維以後,自己的心才能逐漸趨入正道。否則,盡管你聽過很多教言,但在遇到煩惱的時候,自己就像發瘋了一樣,根本不知道在做什麼,這就是因爲你沒有修。經常修的話,是不會這樣的!
辛二(未護正知之過患)分二:一、失毀智慧;二、失毀戒律。
壬一、失毀智慧:
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複住正念。
正知在修行中非常重要,不具正知的人,相續中的聞思修智慧,就像裝在漏瓶內的水一樣不會留存在記憶中,終將忘失無余。
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面前,聽受前所未有的知識而産生的智慧叫做“聞所生慧”;反反複複思維其中意義,之後所得的智慧叫做“思所生慧”;不僅僅停留在詞句表面上,而是以實際行動專心致志去修持法義,從中得到的智慧叫“修所生慧”。我們無論修學大乘、小乘,顯宗、密宗,這叁種智慧都是不可缺少的,若沒有這叁種智慧,所謂的修行人只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
尤其在思維的過程中,對佛法的道理,不管是勝義谛還是世俗谛,應該産生一些懷疑。如果沒有懷疑的話,你現在覺得自己的見解非常不錯,但到了其他環境中,一旦産生懷疑時,可能就沒有對治能力了。所以現在聞思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再叁地思維,倘若産生懷疑或者邪見,則應該依靠一些方式來對治。比如說我下完課後要求大家提問題,這時候你有什麼疑團就直接說出來,沒有必要一直藏在心裏面。說出來以後,道友們可以一起探討,道友解決不了的問輔導員,輔導員如果也解決不了,那還可以問很多上師,直到你獲得了正確的答案,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會有這種懷疑了。世間中有種說法:“懷疑是趨入真理之門。”從佛教曆史來看,以前也有許多高僧大德先是對佛教存有懷疑,有各種不解之處,後來通過聞思修行完全解除了疑團,最終才獲得了成就。
這裏的頌詞是說,我們在聞思修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以正知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那就像往破底的瓶子中倒水一樣,相續中聞思修的智慧會逐漸逐漸漏光的,最後如同從來沒有聞思過的人一樣,自相續中的功德蕩然無存,以前沒有的功德也無從産生。
所以作爲一個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能失去正知。這一點從周圍的人也可以看得出來,有些人剛開始的時候非常精進,世間和出世間的智慧也相當不錯,但後來因爲失去了正知,心就像斷了繩索的狂象一樣,隨心所欲地四處狂奔,生邪見、造惡業,將聞思修的智慧良田糟蹋殆盡。尤其是有些修行人,本來智慧出衆,也具有強烈的信心,但是到了一定時候,由于經不起外境的誘惑,經常觸犯戒律、生起惡念,將相續中的智慧全部都漏光了。而有一部分人,雖然智慧並不太高,但是人卻十分穩重,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問“我到底在幹什麼,口裏在說什麼,心裏在想什麼,身體在做什麼”,如果想去街上散亂,馬上就提醒自己:“我是個修行人,我是佛弟子,這樣做是不應理的!”
有位上師曾教誡弟子:“我們早上起來的時候,不能忘自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應該好好地拜佛,觀想以菩提心來利益一切衆生;白天工作的時候,始終不離開這種心態;晚上臨睡之前,總結一天中到底做了什麼,即使沒有利益衆生,也千萬不能損害衆生。若一整天都這樣來要求,修行肯定會有進步的。”
因此,智慧的高低並不是最重要,人格的穩重才最關鍵。過一段時間開“極樂法會”時,本來有些重要的事情,但我不打算出去了,想利用那段時間給大家講《二規教言論》。因爲後來的好多人都沒有聽過,這個沒有學的話,修行很好是談不上的。有些人認爲自己的境界很高、已得佛菩薩的授記,但真正遇到煩惱時,行爲往往讓大家非常失望。因此我這幾天一直在想,倘若各方面的因緣具足,到時候我會講一下什麼叫穩重、智慧、信心、誓言……盡管學佛的智慧很重要,但修行人最基本的素質也必不可少,相信這個法對大家會有很大的幫助。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也是兩叁年就講一次,一直有這種傳統,所以現在很多人需要這樣的知識。
如果沒有正知的話,聞思修的智慧就全部沒有了。以前有些居士,剛開始時非常不錯,後來因爲沒有正知的約束,心的狂象沒有辦法控製,先是逐漸退出了學佛的團體,然後搞一些非法的事情,再過幾年,一點智慧和信心都沒有了,完全跟不信佛教的人一模一樣,非常可惜!所以進入佛教以後,(當然,進入的原因可能各種各樣:有些是真正了知佛的功德;有些是以好奇心而進入;有些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什麼原因,別人說很殊勝自己也就去了,到了一定時候,佛教的甚深智慧根本沒辦法融入相續。)人格最起碼要穩重,不要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今天想求這個法、明天求那個法,這樣的話,自己始終都不會有很大的收獲。修行人應該有正知,知道哪些該學、哪些不該學,抉擇好了以後,就不要整天都變來變去,否則對自己的修行的確不利。我始終都認爲,在修行的過程中,最大的違緣就是沒有正知、心不穩重,這樣的人學任何法都不會踏實的。
在正知這方面,以前的高僧大德就給我們做出了極好的表率。有位阿旺宗吉上師,是第五世達賴喇嘛時期的一位大德,他在十六歲時發過一個誓願:“我一生中要精進修行,晚上不躺下睡覺,身上的腰帶不松。”後來他在七十四歲圓寂時,這個誓言也沒有失毀過。以前這些大德們的誓言,一輩子都不會有什麼改變。而我們有些人,今天想一個、明天想一個,幾乎每天都在換,實際上這樣對自己很不利。
要改變自己的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新的要求。以前弘一大師爲了改變習氣,當時發了七個願(我記得不是很清楚),比如身上的法衣要樸素清潔,過午不食,每天念一萬遍佛號、或早上起來跪讀《妙法蓮華經》、或誦《金剛經》、或誦《華嚴經》,每天都要參加勞動(主要是打掃殿堂,他覺得出家人太懶惰不好,每天應該做一點事情),平時跟人不隨便閑談 。像弘一大師那樣的一代宗師,對自己的要求都如是嚴格,我們現在對自己的要求是什麼樣的,憑什麼有傲慢心?克珠傑的十大誓願,我也給你們講過,對比一下古代的這些上師,盡管我們完全跟他們一樣恐怕有點困難,但有些地方也是可以效仿的。他們沒有出家之前,也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有煩惱、有習氣,但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們的精進和毅力非常強,而我們學佛以後,經常懈怠懶惰,這樣是不太合理的,正知應該不能舍去!
壬二、失毀戒律:
縱信複多聞,數數勤精進,
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縱然廣聞博學、信心十足、百般精進,可是因爲自相續中不具備正知,以此過患終將染上罪業而墮入惡趣。
我們應該知道,不管學習什麼樣的佛法,信心、智慧、精進這叁者都不可缺少。假如對上師叁寶、四谛十二緣起等法沒有不共的信心,那你不會進入佛門;即使已經入了佛門,如果沒有廣聞博學顯密經續的智慧,則是盲目的信心,想修行也沒有辦法;信心和智慧離不開精進,倘若沒有精進,盡管你很聰明,也有一定的信心,但整天都在睡懶覺,一直處于懶惰懈怠當中,修法也不會有成就之日。因此這叁者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條件。
那有了這叁者,修行是否就一定能成功呢?也不一定。假如你對叁寶的信心很強烈,也有一定的智慧,且日日夜夜廢寢忘食地行持善法,但若沒有經常觀察叁門的正知,可能一段時間內信心、智慧、精進還不錯,但一遇到不好的環境,自相續就被煩惱占據了,然後造下彌天大罪,非常悲慘地墮入惡趣,這種現象也非常非常多。
以前有些出家人自認爲修行不錯,但後來無力抵擋外境的誘惑,還俗變成在家人,養很多孩子,最後自己也非常痛苦。這個原因是什麼?主要是自相續中沒有正知。正知就相當于刹車一樣,車如果沒有刹車的話,你的技術再怎麼好,遲早也會出事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修行再不錯、智慧再超凡,假如沒有觀察自己的正知,到了一定時候就會犯錯誤。
現在的世間人也是這樣,有些領導的智慧、能…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