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叁節課
現在正在講“護持正念之方法”,此分叁方面:護持方式、生起之因、護持之果。昨天已經講了第一個方面。
上一堂課我心裏想了很多,但就是表達不出來,講得不是很好,自己也不滿意。應該來說,那些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我道理上明白,口裏就是吐不出來。但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認認真真地看一下書,先要了解頌詞的意義,然後再進行分析,這個非常有必要!
壬二、生起之因:
很多人想:“正念對修行人來講既然如此重要,那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生起正念,且永遠都不退失呢?”大家都比較關心這一點。能生起正念的因分爲外緣和內緣,首先講一下外緣:
恒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
畏敬有緣者,恒易生正念。
若想真實生起正念,不能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而是要恒常地恭恭敬敬以叁種方式 來依止上師。當然,這裏的上師,按照有些論典裏的解釋方法,就是能開示大乘、具菩薩戒、有正知正念、精通一切大乘教義的善知識。首先要依止這樣的上師,依止的時間越長越好,有些論典裏說是十二年,有些說是十年以上,不管怎麼樣,一兩天的依止肯定得不到很大的利益。
這裏的“堪布”是指親教師,也就是小乘當中傳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居士戒的傳戒師。那麼上師也好,傳戒的軌範師、親教師也好,他們能賜予教言,讓我們明辨取舍的道理。
當然,曆史上也有一些大成就者,像米拉日巴尊者在依止上師的時候,上師最初沒有傳講佛法,只是通過身體的表示和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就能讓弟子獲得證悟。但一般來講,現在是末法時期,這樣的上師不是特別多。我有時候經常想:現在的時代真是越來越惡濁了,通過曆史可以看出,以前藏傳佛教有成千上萬的大成就者、伏藏大師,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出名;在漢傳佛教中,禅宗、淨土宗等各派的祖師,不管是外在的持戒也好,內在的證悟禅修也好,都非常非常了不起。現在雖然也有許多大德上師相當了不起,但比較而言,若找出很多像米拉日巴尊者、那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那樣的大成就者,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難。既然如此,一個普通的弟子依止一個普通的上師時,必須要通過教理來觀察,這樣才會比較保險,沒有任何副作用。
作爲一個上師,如果他獲得了成就,那不管通過什麼方式,都能讓弟子得到利益。但如果沒有這樣的成就,弟子整天爲他提水、做飯、開車,身口意每天都是爲他做事情,雖然這樣依止上師也非常好,但對弟子的相續有沒有解脫的利益呢?這方面應該值得觀察。當然種下善根肯定是有,但最關鍵的,一旦上師離開,弟子的相續中沒有一定的教授和竅訣,遇到煩惱時無法轉爲道用,那在臨死的時候,以前所做的事情只有一分功德而已。我以前也遇到過一些人,依止上師已經五年了,一直爲上師做事情,上師也不提倡讓他學什麼知識、修一些法,上師和弟子之間從來沒有吵過架,關系倒是非常好。但這種關系跟佛教中的依止有沒有一些差距呢?希望大家也觀察一下。
作爲一個修行人,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要依止一位具有善巧方便、精通顯密經續的上師,上師也要通過方便方法經常爲弟子開示,這一點極爲重要。同時,自己對上師還應該有畏懼心、恭敬心,這樣的有緣者相續中恒常能生起正念,不會失去。
如果對上師沒有畏懼心,有時候依止的時間太長了,就把上師看作普通人對待,或是當作自己的好朋友、領導、主管負責人。以這種方式來看待上師,當然也有一定的好處,但一般來講,真正有信心的弟子,對上師越是恭敬,自然就會越害怕。畢竟我們身口意的所有功德全部依靠上師而獲得,不管從功德、威德、悲心、智慧哪方面來講,弟子都不可能超越上師,所以沒理由不恭敬。另一方面,僅僅是恭敬也不行,對上師還要有懼怕之心,害怕上師不高興,害怕得罪上師,害怕上師不攝受自己、舍棄自己……有許多方面的顧慮,若能如此,功德依靠這種敬畏心便會産生。佛陀在《般若經》中也說:“佛法皆依善知識,功德勝主佛所說。”所以唯有依靠善知識,才能通達一切佛法,這是佛陀所開示的,千真萬確、沒有任何懷疑!
作爲修行人,我們首先要了解上師的功德,在上師面前有畏懼之心,這樣才能生起正念,否則,把上師當成一個普通人,沒有任何的恭敬與畏懼,那上師如意寶說,加持是根本得不到的。倘若加持得不到,相續中不可能生起點滴功德。這種人就像是石頭一樣,什麼感覺都沒有,修行不可能有所成就。現在西方國家的有些道場,把上師當成一般朋友來對待。上師給大家傳講佛法時,如果講得好,那麼大家認可;如果講得不好,下面馬上就舉手,說你講得不好,沒有資格。當然,西方國家言論自由,對他們來講可能是合理的,但從佛法的尊嚴性而言,這種做法確實不太恭敬。要知道,佛法皆從恭敬中得,假如沒有恭敬心,就像提婆達多一樣,那即使釋迦牟尼佛親臨也沒有辦法調化。所以大家務必要記住:一切功德均依上師的加持而獲得,若能長期地依止善知識,我們相續中的正念很容易生得起來。
現在大城市裏面的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關系,長期呆在上師身邊的機會不一定有,而上師經常在城市裏給大家講經說法,這樣的情況也爲數不多。既然條件不允許,那該怎麼樣依止上師呢?其實現代科技非常發達,許多上師都通過各種媒體來傳講佛法,盡管上師不在你身邊,但只要自己有信心、有恭敬心,依靠這種方式獲得教言開示,我想應該沒有多大的差別。
因此,我非常希望你們多聽、多學習有些上師的傳法錄音或光盤,盡量改變自己的心態。當然,我並不是自己宣講《入行論》,就極力推薦這部論典,哪個上師講得好,對你的相續比較適應,大家都可以學。只不過我本人對這部論典確實有種不同的信心,就像我們喜歡吃哪道菜就經常向別人介紹一樣,因爲我自己依靠《入行論》,在人生的旅途中,實實在在得到了不可言說的利益。盡管自己沒有成就,也沒有什麼神通神變,不要說飛來飛去,就連跳得高一點也不行(原來年輕時跟大家在草地上還算可以,現在人越來越老了,身體也好像越來越重了,所以不要說飛來飛去,什麼神通都沒有)。但是在內心當中,對大乘佛法的信心是堅定不移的。我通過本論,獲得了這種利益,就覺得應該給別人也推薦這個,但若我是學格魯派、薩迦派或禅宗的,可能也會讓大家學一下其他的。
原來有個人曾問我:“漢傳佛教的有些師父說漢傳佛教好,不要學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的有些上師又說藏傳佛教很好,你們到底哪個好啊?”其實,漢傳佛教也有非常多的大成就者,以及許多了不起的教言,如果你與漢傳佛教相應,那這個是非常好的。而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從藏傳佛教中獲得了真實利益,那他肯定介紹大家學這些法。當然,我並不是讓大家一定要學我們的宗派,別的宗派不能學,這種想法是沒有的。只是我覺得人身非常難得,這一點經過長時間的學習你們才會知道,在這麼短暫的人生中,大家應該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應該學習佛法,這種對你們的希望我確實是有。但你們適合哪一部法,完全可以自由選擇,這沒什麼不可以的。大家應該多學一點知識,尤其是城市裏面的人,以前依止善知識非常困難,現在有機會聽聞佛法,每個禮拜大家聚在一起學習探討,或者每天通過用佛法來充實自己,活在人間也是有意義的。
因此,要想生起正念,外在條件就是不能離開上師,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輕易離開。有些人剛開始覺得:“我可以離開上師了,現在我該學的已經學了,該知道的也都知道了,到其他地方去肯定沒有問題。”但由于沒有受過長期的教育,凡夫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轉,以致最後修行一敗塗地。而上師隨時都有他無形的加持,也有一些直接的開示,對我們遣除違緣有非常大的幫助。當然作爲上師,也不要覺得“那個弟子會不高興,不能說他啊”,這種想法也沒有必要。
以前華智仁波切講過一個故事:在涅塘地方有位非常了不起的法師,他戒律清淨、行爲如法。有一天下午他在轉佛塔時,順便到一位沙彌家裏,當時沙彌正准備吃飯,看到法師來了非常害怕(因爲沙彌要過午不食),假裝把糌粑做成一個神馐 ,然後供養護法神。法師馬上察覺到了,顯出很不高興的樣子就回去了。第二次他又來了,這時沙彌正在大口地吃,沒有來得及藏,法師又顯得非常不高興,就回去了。後來那位沙彌有點不安,覺得自己前段時間騙了上師,今天運氣不好,上師又來了,這怎麼辦呢?他馬上到上師那裏,准備去看一下。當他悄悄來到上師門口,發現上師正在爲他哭(以前大德們持戒相當清淨)。沙彌見後非常後悔,覺得上師爲自己這樣操心,非常不好意思。于是進去在上師面前忏悔發願,後來他也成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德,在曆史上非常出名。這個公案可以說明,有些上師調化弟子不一定要用說,通過他的表情和某些表示,也可以讓你不如法的行爲有一定的約束。所以我們要想生起正念,千萬不能離開上師!
下面是講內在的因緣,也即自己具有慚愧心而生起正念:
佛及菩薩衆,無礙見一切,
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如是思維已,則生慚敬畏。
作爲一名大乘修行人,如果希望自己生起正念,外在因緣是上師的攝受,內在因緣則是始終要作意,作意什麼呢?大慈大悲、圓滿福慧二資的佛陀以及具有超勝功德的菩薩們,以無礙的慧眼隨時能照見世間上的一切,猶如觀看掌中的庵摩羅果般清楚。所以不要認爲自己幹壞事誰都看不見,我們所有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恒常都會呈現在諸佛菩薩面前,就像沒有眼睛的盲人在具眼者面前做壞事一樣,雖然自己看不見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境相,但他們晝夜六時都在觀照我們的一切。《極樂願文》中也說:阿彌陀佛晝夜六時…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