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口才相當不錯,但由于沒有正知的緣故,後來犯罪而锒铛入獄或者被槍斃,這種結局實際上也是自己造成的。世間人沒有正知非常可憐,修行人沒有正知也非常可憐,哪怕犯錯誤都不知道,已經誤入歧途還認爲是對的。以前我也講過這個公案:石渠有位出家人,本來修行智慧非常好,戒律也很清淨,後來夢到蓮師給他授記說:“你娶某女人爲空行母,對弘法利生非常有意義。”連續好幾次做這樣的夢,他就覺得是真的,盡管許多人勸他不要信,但由于沒有觀察叁門的正知,後來他真的還俗了,還俗以後就再也沒有這種夢了……
現在也有這種情況,有些人認爲:“聞思著相沒有必要,應該好好地禅修或者念佛。”由于他每天都想著發財,結果夢中“阿彌陀佛”就教他炒股,當股票上漲的時候,他認爲是阿彌陀佛的加持,每天一邊念佛一邊搞這種名堂。過一段時間股票下跌,“阿彌陀佛”的加持就不知道到哪裏去了。還有些人憑著“觀世音菩薩”的夢而誤入邪道,這種現象也比較多。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爲沒有正知。如果有了正知,他會觀察自己的行爲正不正確,至少有一種控製能力。但沒有正知的話,不但今生的結局非常悲慘,還可能對佛法産生邪見,來世的下場也可想而知。其實,我們學習佛法並不容易,今生有了這種福報,平時務必要用正知來觀察自己,這樣,自相續才不會變得特別糟糕。
此處正知也可以說是一種語言文字(指《入菩薩行論》),通過這些字句的加持,我們相續確實可以得到轉變。上師如意寶在宣講這個竅訣時也說:“只要能背誦《入菩薩行論》,依靠我們傳承上師的加持,今後你們的正見不會退失,相續中決定能生起菩提心。”上師的金剛語永遠也不會欺惑我們,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工夫,最好能背誦這部論典;如果實在不能背,字面意思也必須要了解,然後在此基礎上,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高僧大德們的注釋,深入探索《入菩薩行論》的意義。
有些人覺得:“《入菩薩行論》比較簡單,這沒什麼可探索的吧。”說這種話的人,表明他對這部論典的甚深意義並沒有通達。我原來講《廣釋》的時候,字面上的解釋,只要兩行就夠了,但要繼續發揮的話,每個頌詞都能發揮很多內容,這些內容並沒有離開頌詞的意義。以前印度藏地的論師也是如此,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宣講了許許多多殊勝的竅訣。所以大家若能再叁地思維,不管在家人還是出家人,自相續應該會有改變。
其實,印光大師、弘一大師等高僧大德,他們在家的時候,也跟我們基本上一樣,有時候看他們的傳記,尤其是弘一大師還沒出家的時候,行爲和我們也很相似。以前他在西湖的時候,有個人對他說:“你以後有出家的因緣。”聽到這話後,他心裏就想:“我真的能出家嗎?”當時的心態也是猶豫不定,他後來說:“這是我出家比較遠的一種因。”
所以通過學佛,每個人應該都可以改變,而且也需要改變,如果你沒有改變,還跟以前的生活一模一樣,那修行是不會成功的,當然世間法也許成功,但這個一點意義都沒有。我自己住在寂靜的山裏就說外面的世界一點意義都沒有,也許你們不一定接受,但實際上,不管是世間的家庭也好、工作也好,整天吃吃喝喝,說些無聊的話題,確實對了脫生死沒什麼幫助。當然,暫時來講,在迷亂的顯現中,每個人認爲自己所做的事業有意義,我也不會否定的,中觀應成派也不破你的顯現,這個道理我明白。但不管在什麼環境中,大家還是應該經常反觀內心,以正知的繩索來約束自己,這一點非常有必要!
“未護正知之過患”已經講完了。總之,沒有正知的話,一方面會失毀智慧,另一方面會失毀戒律,最終什麼都沒有,只有墮入惡趣當中。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成爲這種業際顛倒者,所謂的業際顛倒,就是以前學佛後來不學了,以前出家後來還俗了,以前是居士後來成外道了。當然,以前是富人現在變得很貧窮,這個不要緊,輪回中這種現象多得是,沒有什麼可難過的,但學佛的因緣非常殊勝,如果隨外境而讓它逐漸消失,這是極爲可惜的!
辛叁、未護正念之過患:
惑賊無正知,尾隨念失後,
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無正知的煩惱盜賊,緊緊尾隨在喪失正念者的後面,就像盜賊搶奪財物一樣,將他們前世今生所積的善法功德一掃而光,使他們墮入惡趣之中。
就像前面所講的一樣,我們首先要具足對善法念念不忘的正知,無論在任何環境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忘自己是個佛教徒。萬一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了不正當的事,自己也要覺得非常慚愧。所謂的無正知,《叁十頌釋》(即《叁十唯識釋》)和《學集論》中說,實際上是與煩惱相應的一種心,對身口意叁門不能正知而行,所以它是造惡業的所依,也可以說是煩惱的盜賊。
但如果有了正念的門衛,這個盜賊便不可能乘虛而入。比如家裏已經上了鎖,門窗都有防盜設備,小偷雖然很想偷東西,但要進來也沒有辦法。但是如果門一直開著,又沒有門衛,那小偷便會毫不客氣地把所有東西一掃而空。同樣,我們在這輩子或者上一輩子,辛辛苦苦地積累了一些以聖者七財 爲主的財産,倘若沒有正念的門衛,被煩惱的盜賊全部偷光也沒有辦法。所以作爲出家人或者在家人,不管是什麼樣的修行人,始終都要觀察自己,不能忘記行持善法,若不具備這一點,宿世所積的善根資糧終將被煩惱賊偷得一幹二淨。
以前的高僧大德們,不管是早上起來也好、晚上睡覺也好,一切威儀始終不離正知正念。不像我們有些人,住在寂靜的地方就稍微像個修行人,可是到了城市裏或者人群中,相續中的煩惱就原形畢露了。有些人一到旅店,進門就打開電視,對那些迷迷糊糊的境界樂此不疲,平時觀佛像也沒有這樣專注過。所以,這些沒有正知正念的人一遇到外境,相續中的聖者七財就保不住了,被煩惱賊全部偷光了。
世間上對財富比較執著的人,都會買保險櫃、做防盜門,想盡一切辦法來守護財富。而我們作爲修行人,善根是自己最寶貴的資糧,有了正念的門衛,煩惱賊才無機可乘,不然的話,一旦宿善被毀壞,各種煩惱便會相繼現前,令自己卷入惡業的漩渦,後世墮入惡趣當中。
此群煩惱賊,尋隙欲打劫,
得便奪善財,複毀善趣命。
上面是講若沒有正念,煩惱賊會偷走一切善根資糧,讓我們墮入惡趣。這裏是說煩惱賊會搶劫所有的善法財産,摧毀我們獲得善趣的命根。
煩惱賊始終在觀察我們什麼時候失去正念,一旦抓住了時機,它們便開始行動,將我們暫時究竟的善法財寶洗劫一空,並令我們造作惡業,毀壞趨入善趣的寶貴生命。華智仁波切說:“貪心嗔心等煩惱非常猛烈,自他比較容易發現,它們如同強盜一樣襲擊我們,明目張膽地奪走我們相續中的善根;而嫉妒傲慢等其他煩惱,未經詳察不易發覺,它們就像是小偷一樣,悄悄偷走一切善財。不管是強盜也好、小偷也好,這些以根本煩惱爲主的八萬四千煩惱,始終都在觀察我們,一旦相續中離開了正念,它們馬上傾巢而出,明搶暗偷地將我們掠奪一空。”
有些格言中說:“失去正知正念的人,猶如失去命根的屍體一樣,就連烏鴉也裝成大鵬鳥的樣子來欺負他。”因此沒有正知正念的人,經常會遇到人和非人的各種違緣,但如果有了正知正念,大家都特別怕他,不敢隨隨便便冒犯。平時也可以看出,有些人的言行舉止一看就知道沒有正知正念,對于這樣的人,人和非人經常抓住機會製造障礙。
其實,“覺悟之心,人人有之”,我們每個人都有成就的機會,但若沒有利用的話,自相續中的本有光明無法現前。因此,大家務必要以正念來維護自己的善法,煩惱稍有風吹草動,一定要想方設法加以對治、對它迎戰。這一點,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非常關鍵!
既然失去正知正念有這麼大的過失,能將我們的今生來世全部毀壞,那應該如何護持正知正念呢?
庚叁(護持之方法)分二:一、護持正念之方法;二、護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護持正念之方法)分叁:一、護持方式;二、生起之因;叁、護持之果。
壬一、護持方式:
故終不稍縱,正念離意門,
離則思諸患,複住于正念。
失去正念對我們的危害相當大,不僅今生的所作所爲不能如理而行,來世也會因毀壞善根而墮入惡趣,因此我們時刻也不能讓正念離開心意的家門。心意相當于一個人家裏有許多瑪瑙、珊瑚、如意寶等珍寶,而正念相當于門衛,如果沒有它的守護,就會被煩惱盜賊所乘,將自己積累的聖者七財等珍寶全部偷光。所以我們不能離開正念的門衛,假設它已離開,就要憶念它的後果——惡趣痛苦,從而再度安住于正念當中。
此處是講護持正念的方法,《學集論》中說,正念實際上也包括觀察叁門的正知。我們如果沒有離開正念,就會産生極大的功德,《寶髻經》中說:“正念能阻止一切煩惱,正念能製止一切魔業,正念可使我們不入歧途和惡道,正念猶如一扇門,能隔絕心和心所的所有煩惱不讓其進來。”佛陀在《華嚴經》中也說:“又若燃法燈,正念堅固器,慈愛無垢光,淨除叁毒暗。”意思就是有了正念的堅固燈器,才能燃亮正法的明燈,以大乘佛法的慈愛之光遣除叁界輪回的叁毒無明黑暗。當然,令大乘佛法的愛心和慈悲傳到千家萬戶,遍及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是每個大乘佛教徒的心願,要想實現這個心願,我們相續中若不具備正念的燈器,就無法點亮正法明燈,以慈悲的光芒照耀整個世界。
所以前輩高僧大德們爲什麼弘法利生的事業如此廣大?爲什麼現在有些人今天升官發財,明天一落千丈,位置非常不穩定,而大德們從年輕到圓寂之前的弘法利生如此順利呢?就是他們始終以正念來觀察自己。住在家裏的時候,他們觀察“我到底在做什麼”;出門的時候,也觀察“我到底在做什麼”;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在觀察“我到底在做什麼”。佛陀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別人怎能成爲你的怙主?”如果我們自己管自己,隨時都能知道自己的心態,但若讓別人來管你,即使跟你同吃同住,也不一定知道你的起心動念。世上人心最難測,有些人表面上忠心耿耿、大公無私,但實際上陽奉陰違,背後搞了很多壞事。所以自己才最明白自己,自己督促自己也最容易。佛陀告訴我們,自己應該成爲自己的老師,這樣的話,無論是關懷衆生,還是做利益衆生的事情,我們才有這種能力。
大家現在修學這個法門,不知道心裏有沒有一種約束?以前特別放逸的,現在明白作爲佛教徒不應該這樣,在各個方面對自己有一定約束,自己當自己的老師,隨時都觀察自己,這也是高僧大德的行爲。當然,你現在聽課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瞬間的念頭“哎,我以後確實要注意”,但下完課後就沒有了,這是不合理的。當你生起了這種誓言,乃至有生之年都應該起作用,將上師的這些教言伴隨終生,乃至生生世世,這一點非常的重要。畢竟每個人不可能一直跟著上師,跟上師接觸的時間是短暫的,但上師給你傳下來的教言,是永遠都受用不盡的。今天聽到這些教言,雖然只是幾十分鍾的事情,但它所起的作用,最好是終生乃至生生世世,若能這樣,你的身心一定會入于正道的,希望大家不要忘記!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