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一节课

  第四十一节课

  今天继续思维暇满难得而不能舍弃精进,下一颂宣讲如果虚度人身的话,所有的智者也会呵斥这种愚痴之举的。

  癸二、呵责彼本体:

  难得此益身,今既侥幸得,

  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

  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颂词的意思比较简单,前面通过几种观察方式可以了知,人身犹如昙花难以现世一样难得,得到以后胜过十万个如意宝的价值,对众生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思维,人身对今生来世具极大的利益和帮助,依靠极其殊胜的因缘和千百万劫的积累资粮,我们即生中才得到了如同肥沃良田般的人身,肥沃的良田可以成熟一切庄稼,同样,暇满难得的人身能够成办自他一切的重大利益。获得如此殊胜的人身以后,我们今生也有了明辨取舍的智慧,能了知取舍善恶、世出世间的种种道理,知道未来的前途应该是什么样的,依靠何种途径才能永生永世获得极大的安乐。这样以后,如果仍旧执迷不悟、为非作歹,每天都在浑浑噩噩中度日,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那么不但不能获得解脱,反而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中感受难忍的痛苦。

  很多众生恐怕都不知道自己的前世,经常处于迷惑的状态中,其实释迦牟尼佛在世以及涅槃后的很多公案中记载,许许多多的人都是从恶趣中解脱出来的,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就连阿罗汉和独觉,有些也是从地狱中刚出来的。现在很多“活佛”、“上师”说起自己的前世就非常得意,什么“我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是某某尊者,莲华生大士的时代是某某大德”,似乎除了今生以外,他生生世世都是大成就者,全部都非常的了不起。当然,这可能是他们的邪分别念所致,有时候看来,事实也不一定就是这样,反有可能那个时候他们正在地狱、饿鬼、旁生当中,若把整个真相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大家看后也许都会很伤心的。

  从很多公案中可以看出,即便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有一些比丘刚从地狱中转出来,譬如花色比丘,每当忆及前世在地狱里的剧烈痛苦,便恐怖得身上流出脓血染污僧衣,后来佛陀也开许他可以穿一些特殊的衣服。而且释迦牟尼佛接近涅槃时,曾对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说:“凡与我结缘、见闻接触的任何众生,不久的将来都会获得解脱。那些业力深重至今仍处于恶趣的众生,以后值遇你们的时候,你们也应以我的教法开示彼等。”故从这些公案中可以了知,我们不一定全部是从清净刹土(极乐世界、兜率天、现喜刹土等)来到这里的。当然,很多高僧大德、诸佛菩萨化身、活佛法师是不同世界专门派来度化众生的,这种现象肯定是有,从他们的悲心和智慧也看得出来,但也有可能某些人是从三恶趣中“改行”到这里造恶业的。

  不管怎么样,即生中获得了如是殊胜的暇满人身,大家一定要观察自相续,千万不能造恶业。前面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了,我们现在获得了这个珍宝人身,确实具有无比的价值,如果用它来造恶业的话,再没有比这更欺惑、更愚痴的了。人们经常认为旁生很愚痴,但旁生造的恶业不一定有人类那么多,有些人依靠现代化的高科技,采用各种不同的技巧造了许多恶业,恐怕永远不一定有解脱的机会。我经常都这样想:现在那些犯法的坏人和平时造恶业的这些人,想法和行为基本上是相同的。世间上作奸犯科的人,他们在烦恼的驱动下,身不由己地做一些坏事,如偷盗抢劫,最后受到法律的惩罚时,身心感受极大的痛苦,自己也是悔不当初。同样,现在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因果的道理,或者稍微懂得佛制罪和自性罪,但由于烦恼深重的缘故,有时候也明知故犯,这样的话,一旦堕入了三恶趣,那时候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纵然释迦牟尼佛亲自降临也无济于事。所以稍微明智的人,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好好打算,倘若一直以各种理由来作借口,那只是自己耽误自己而已。

  颂词中还说,假如拥有暇满人身和明辨取舍的智慧,但仍旧无恶不作以致堕入地狱,那自己的心显然已被密咒所迷惑了!古印度有一些婆罗门和仙人,他们通过念恶咒,可以控制别人的神智,叫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让他跳火坑、跳河,那个人也言听计从。所以被咒语蒙住心智的人,我们看后也会觉得非常可怜。

  大家可能记得,佛经中有个指鬘王的公案,就记载了这方面的事实:指鬘王刚出生时,非常聪明,极为善良,相续中具有大慈大悲心,没有其他的烦恼,所以人们称他为“无恼”。后来他依止一位婆罗门上师学习吠陀。一次,有人请婆罗门师徒到别的地方去做三个月的事,婆罗门的妻子由于特别喜欢无恼,所以借机对婆罗门说:“如果你和众弟子都去了,那我一个人怎么处理这么多的家事?不如你让无恼留下来,他平时比较勤快,态度也很不错,让他帮我料理乱七八糟的家务事,可不可以?”婆罗门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离开以后,婆罗门的妻子非常高兴,赶紧梳妆打扮,准备各种美味佳肴,做出种种媚态来引诱无恼。但是无恼认为自己婆罗门(梵志)的种姓非常高贵不能失毁,再加上不能侮辱自己的师父,所以宁死也不愿意跟她发生任何不清净的关系。婆罗门的妻子极为生气,当婆罗门回来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衣服撕破,脸也抓破,身上遍满尘土,一直死去活来地在地上滚来滚去。(法王如意宝在讲这一段的时候说:“有些女人真是特别坏!”又说道:“女人的性格确实不同,有些喜欢老年人,有些喜欢年轻人,这个婆罗门的妻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陷害别人,实在不太好!”)婆罗门见此情景忙问什么原因,开始她一直不肯说,后来又问了一次,她才“委屈”地说道:“本以为无恼是个好人,没想到他趁你走后,欲对我进行非礼,我没有满他的愿,他就把我侮辱成这个样子。你一定要惩罚他!”婆罗门说:“无恼并不是一般的人,他可以力敌千人,种姓也极为高贵,普通人根本惹不起他,跟他作对不太容易,我们必须要从长计议。”然后他来到无恼面前说:“我有一个非常殊胜的秘诀,可以直接成就梵天果位,你愿不愿意学?”无恼特别的高兴,马上在师父面前合掌顶礼,说自己非常愿意学,并问那是什么法。婆罗门说:“七天之内杀一千个人,用他们的手指串成念珠做装饰品,这样你一定会获得成就。”由于无恼非常善良,不愿意做这种坏事,就对师父说:“杀人是坏事,尤其能失毁我们的婆罗门种姓,这一点我怎么样也不愿意做。”但他的师父功夫比较厉害,把长长的刀子插在地上,就开始念恶咒,通过咒语的加持,无恼的心里逐渐生起恶念,到了一定的时候,心智完全被恶咒所迷,提起刀子到处见人就杀。到了第七天,他已经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还差一个人。当时所有的人一听说“指鬘来了”就东躲西藏,全国上下根本找不到人影,所以他非常的着急。他母亲由于悲愍他七天不吃不喝(主要是恶咒的力量很强),所以想给他送一点饮食,她想:无恼可能会杀我,但不管怎么样,他毕竟是我的儿子,七天都没有吃一粒米了,我实在不忍心。在送食物的时候,指鬘确实准备杀母亲,母亲苦劝他不要做如此忤逆之事,正在此时,佛陀观察度化指鬘的机缘已经成熟,便化作一比丘在远远的地方走来走去。见到比丘,指鬘心想:她毕竟是我的母亲,还是杀那个比丘好。于是往那个比丘的方向追去。在追的时候,比丘的步伐特别慢,而指鬘虽然一直在跑,但怎么样也追不上,于是就在很远的地方遥唤:“比丘啊,你给我站住!”比丘告诉他:“我一直都是安住的,只是你没有安住而已。”指鬘觉得有点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比丘答道:“我本来诸根寂静,恒得自在,而你被恶师所惑,随自己的烦恼分别念一直在跑,造下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一听这些教言,指鬘当下开悟,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这在《亲友书释》中也引用过,总而言之,此公案说明了若被密咒迷惑的话,人就会完全失去理智。

  在这里,寂天论师以不满的语气批评道:你们这些众生,明明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也具有一定的智慧,若还造恶业堕地狱的话,是不是自己的心被恶咒蒙住了,是不是精神不正常了?现在这么好的机会都不利用,以后堕入地狱那怎么办呢?

  据说现在世间上也有种迷魂药,能令接触或享用它的人失去控制能力,完全受他人的支配。汉地有个真实的故事:以前有一位老太太,她在街上遇到一个人,那人给她一点东西吃,她就迷迷糊糊了。后来将那个人带回家,把家里值钱的金银首饰、钱和存折全部给他。由于存折没办法取,她就带他到银行去取款,临走时还跟他挥手说“再见”。回来大概一个小时后,老太太就清醒过来了,虽然当时的整个过程她全部都清清楚楚,但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了。大城市里面这种现象比较多,有时候确实也没办法,明明知道自己在做坏事,但就是控制不住,完全处于失控的状况当中。

  同样,如果我们明明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却没有用,那真的跟精神失常没有任何差别了。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也比喻道:三界轮回犹如被熊熊烈火燃烧的房屋,里面的众生就像在火宅中玩耍的孩童,他们丝毫不知自己身处险境,看到小动物四处逃窜,反而认为它们在和自己玩游戏。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处于三界的痛苦火焰中却毫不觉察,反而对轮回贪得无厌,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早点醒过来了,不要再被世间上的幻象所迷惑,一定要唤醒自己、提醒自己、督促自己,这样的话,人身虽然短暂,但依靠这个短暂的人身,今生即使没有解脱,也能获得资粮道的开端。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现在获得人身时千万不要空耗,大家一定要记住!

  下面讲获得人身后如果白白浪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颂词中是这样说的:

  癸三、观察彼因:

  惑患无所知,何蛊藏心耶?

  颂词的字面意思有点不好解释,“惑患”是指迷惑的隐患,也就是我们的心被什么东西迷惑住了。先前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内心…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一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