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乘修学人,相续中确实接受过菩提心,下半生却变成了小乘行人或者外道徒,甚至是什么宗教信仰都没有的人,那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学习佛法一定要明白道理,正如我昨天所讲的,西方人一般不容易进来,一旦进来以后,就很不容易退下去了。然而,当前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进来的时候非常容易,听别人说大乘菩提心很殊胜,“真的吗?那我就来了,我要马上受菩萨戒,马上皈依,马上灌顶……”,他特别着急,也特别开心。再过了一段时间,修行好像没什么感应,或者遇到了一些违缘,他就马上放弃了。其实所谓的受菩萨戒,并不是凭想象顺便做的,应该受着因果的支配,做到当然有相当大的功德,但若违越了这个界限,也会有相当可怕的果报。这一点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好,来世的感受会说明一切的。所以,舍弃菩提心的严重后果应该搞明白!
下面用教证、理证来宣说它的合理性。首先是教证:
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不要说长期作损害,哪怕是在非常短暂的一刹那中,制造违缘障碍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其下场也会堕入无有尽头的恶趣中感受煎熬。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不是特别严重,但实际上确实非常可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过失呢?因为佛经中说,若能帮助一个众生,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以前有位热译师(又名热罗多吉扎,意为金刚称),在他的传记中说:有一次他准备在寂静的地方长期闭关,安住于如如不动的禅定境界当中,此时本尊现身对他讲:“你纵然安住在寂静的灭定中千百万劫,也不如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解脱种子的功德大。”得到这样的授记后,他从此以后不断云游各方,度化众生。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坐在寂静的地方禅修,修几十年虽然功德很大,但如果能度化众生,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个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这是从正面来讲的,从反面而言,假如一个人正在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此时我们不但不随喜,反以嫉妒心或嗔恨心对他制造违缘,那这个过失确确实实非常大。佛经中讲过:“若人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的财产,并杀害了所有众生,这个过失非常大。但若有人对别人哪怕布施旁生一团食物的善行作障碍,后者的过失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无数倍。”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对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业作障碍,人家讲经说法或是放生、建道场,这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若以嫉妒心来制造违缘,令其利益众生的发心遭到损害,这个果报,自己无数劫中在地狱里也是无法偿还的。
有时候我看到,一个大德在某地弘法,或者办佛学院、做慈善事业,一群佛教徒由于嫉妒心而关系不和,就到政府部门去告状,使这位大德的弘法事业受到限制。假如你造违缘的对境是个发了菩提心的人,那这种所作所为的果报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凡夫、哪些是菩萨,故应以清净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自己要精进地行持善法,见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千万不能制造违缘障碍,而要详察自相续,断除嫉妒心和嗔恨心。”这是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牢记的一件大事。
我们平时如果有弘法利生的能力,那当然是非常好的,但若实在没有能力,也最好不要给别人制造违缘。有时候我们去放生,某些人就说:“不要去放生了,放生有什么用啊?不如拿这个钱来做什么什么……”这种话真是非常可怕,要知道,业因果极其细微,虽然只是一瞬间的语言,也许就成为你在地狱中生生世世受苦的因。所以在说话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能信口开河。当然,自己不注意而犯错,这种现象是有的,但这个也没办法。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不放逸?就是希望大家平时小心翼翼,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一定要看自己的言行举止会不会违越因果的标准线,如果违越了,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不利,不仅对自己不利,对所有的众生和整个佛法也不利,大家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按照无著菩萨和《广释》中的说法,刚才的教证 是用来解释下一颂的,但大多数论师认为,这一颂是以教证说明舍弃菩提心之严重过失的合理性,下面则是用理证来说明这个道理。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为什么对他人行善制造障碍有如是大的罪过,需要堕入恶趣感受无数劫的痛苦呢?原因是这样的:我们损害一个有情的快乐,果报就相当的严重,如《正法念住经》云:“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一中劫当中堕入地狱。”或者说,杀害一个有情需要偿还五百次命债。损害一个众生的快乐,都要感受如是的痛苦,假如对菩萨行善制造违缘,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安乐的根本因——菩提心,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别人发了菩提心,这颗菩提心就是一切众生安乐的源泉,如果我们对他制造违缘,说“你发菩提心没有意义,帮助众生也没有必要”,或者“你天天放生太浪费了,这跟把人民币扔到河里没什么差别”。他的这种说辞,没有智慧的人听来似乎言之有理,觉得“这些放生的众生过段时间也会死的,还不如用钱来做佛像等”,这样就损害了别人的菩提心。本来,真正帮助众生、救护众生,就是菩提心的一种标准,如果制造违缘损害了这颗菩提心,此人将永生永世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如同别解脱戒中所说:“一个人若发心出家,有人对其制造违缘加以阻挠,此过失是相当大的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准备发菩提心,我们去制造障碍,其果报更是无法言说。比如有人准备帮助一些可怜众生,看到乞丐想布施一点东西,旁边的人就说:“不要给!不要给!这些人讨厌得很,给什么呀?去去去……”把乞丐给撵走了,实际上也是对别人的菩提心不太赞叹。总而言之,自己没有能力的话,也不应该对别人的善行制造违缘!
壬三、阻碍解脱:
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有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受菩萨戒者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菩萨戒不要紧,马上忏悔再受就可以了,这也不是特别的麻烦。
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如果你犯了菩萨戒,相续就被严重的罪恶所染污,再受持菩萨戒,相续中又有了受戒的善法功德,每一次犯戒的堕罪力牵引你堕入恶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牵引你上升善趣,由于堕罪与功德两种力量轮番交替起作用,结果将使你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别说是佛陀的果位,就连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也要拖延很长时间。犹如两个力气相等的人,一个往前面拉,一个往后面拉,最后自己始终也达不到目的地。
颂词中的“蹉跎”,原意是指虚度光阴、浪费时间,但此处的含义是耽误很久。有些注释里说,颂词的直接意思是说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要耽搁很长时间,间接也说明了佛果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有些人平时说:“我犯了戒也没关系,可以重新再受”、“我今天打架,明天在上师那里忏悔就行了”。做坏事和做好事轮番交替,不管你住在什么环境中,别人对你的看法也不会太好。同样,我们在轮回中又造罪业又做功德,两个互相掺杂起来,获得登地也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大家受了菩萨戒以后,最好圆满清净地守持,不要今天犯一次,明天又犯一次,这样一来,你的相续中有罪恶染污着,染污的力量也很强大,肯定得不到你向往的果位。
原来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小孩子(现在他已经是大法师了),他的行动特别快,爬山的时候总是遥遥领先,但他一会儿帽子掉了,一会儿别的东西又掉了,不停地爬上来又下去找,爬上来又下去找……做善事可不能像他一样,积点功德上去了,犯过失又下来了,这样始终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因此,受了大乘菩萨戒以后,大家应当善始善终,圆满受持菩提心,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益的!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三十七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