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乘修學人,相續中確實接受過菩提心,下半生卻變成了小乘行人或者外道徒,甚至是什麼宗教信仰都沒有的人,那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學習佛法一定要明白道理,正如我昨天所講的,西方人一般不容易進來,一旦進來以後,就很不容易退下去了。然而,當前有些人並不是這樣,他進來的時候非常容易,聽別人說大乘菩提心很殊勝,“真的嗎?那我就來了,我要馬上受菩薩戒,馬上皈依,馬上灌頂……”,他特別著急,也特別開心。再過了一段時間,修行好像沒什麼感應,或者遇到了一些違緣,他就馬上放棄了。其實所謂的受菩薩戒,並不是憑想象順便做的,應該受著因果的支配,做到當然有相當大的功德,但若違越了這個界限,也會有相當可怕的果報。這一點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好,來世的感受會說明一切的。所以,舍棄菩提心的嚴重後果應該搞明白!
下面用教證、理證來宣說它的合理性。首先是教證:
雖僅一刹那,障礙此福德,
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
不要說長期作損害,哪怕是在非常短暫的一刹那中,製造違緣障礙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發菩提心利益衆生的善行,其下場也會墮入無有盡頭的惡趣中感受煎熬。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來不是特別嚴重,但實際上確實非常可怕。爲什麼有這麼大的過失呢?因爲佛經中說,若能幫助一個衆生,其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以前有位熱譯師(又名熱羅多吉紮,意爲金剛稱),在他的傳記中說:有一次他准備在寂靜的地方長期閉關,安住于如如不動的禅定境界當中,此時本尊現身對他講:“你縱然安住在寂靜的滅定中千百萬劫,也不如在一個衆生的相續中種下解脫種子的功德大。”得到這樣的授記後,他從此以後不斷雲遊各方,度化衆生。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坐在寂靜的地方禅修,修幾十年雖然功德很大,但如果能度化衆生,在一個衆生的相續中播下解脫的種子,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這是從正面來講的,從反面而言,假如一個人正在度化衆生、利益衆生,此時我們不但不隨喜,反以嫉妒心或嗔恨心對他製造違緣,那這個過失確確實實非常大。佛經中講過:“若人搶奪南贍部洲一切衆生的財産,並殺害了所有衆生,這個過失非常大。但若有人對別人哪怕布施旁生一團食物的善行作障礙,後者的過失完全超越了前者的無數倍。”
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對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業作障礙,人家講經說法或是放生、建道場,這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若以嫉妒心來製造違緣,令其利益衆生的發心遭到損害,這個果報,自己無數劫中在地獄裏也是無法償還的。
有時候我看到,一個大德在某地弘法,或者辦佛學院、做慈善事業,一群佛教徒由于嫉妒心而關系不和,就到政府部門去告狀,使這位大德的弘法事業受到限製。假如你造違緣的對境是個發了菩提心的人,那這種所作所爲的果報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凡夫、哪些是菩薩,故應以清淨心來對待一切衆生。自己要精進地行持善法,見到別人行持善法時,千萬不能製造違緣障礙,而要詳察自相續,斷除嫉妒心和嗔恨心。”這是修行過程中務必要牢記的一件大事。
我們平時如果有弘法利生的能力,那當然是非常好的,但若實在沒有能力,也最好不要給別人製造違緣。有時候我們去放生,某些人就說:“不要去放生了,放生有什麼用啊?不如拿這個錢來做什麼什麼……”這種話真是非常可怕,要知道,業因果極其細微,雖然只是一瞬間的語言,也許就成爲你在地獄中生生世世受苦的因。所以在說話的過程中,大家千萬不能信口開河。當然,自己不注意而犯錯,這種現象是有的,但這個也沒辦法。我們現在爲什麼要講不放逸?就是希望大家平時小心翼翼,不管是說話也好,做事情也好,一定要看自己的言行舉止會不會違越因果的標准線,如果違越了,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不利,不僅對自己不利,對所有的衆生和整個佛法也不利,大家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按照無著菩薩和《廣釋》中的說法,剛才的教證 是用來解釋下一頌的,但大多數論師認爲,這一頌是以教證說明舍棄菩提心之嚴重過失的合理性,下面則是用理證來說明這個道理。
毀一有情樂,自身且遭損,
況毀盡空際,有情衆安樂。
爲什麼對他人行善製造障礙有如是大的罪過,需要墮入惡趣感受無數劫的痛苦呢?原因是這樣的:我們損害一個有情的快樂,果報就相當的嚴重,如《正法念住經》雲:“殺害一個衆生,需要在一中劫當中墮入地獄。”或者說,殺害一個有情需要償還五百次命債。損害一個衆生的快樂,都要感受如是的痛苦,假如對菩薩行善製造違緣,結果將毀壞天邊無際所有衆生安樂的根本因——菩提心,果報墮入惡趣這一點就更不必說了。
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別人發了菩提心,這顆菩提心就是一切衆生安樂的源泉,如果我們對他製造違緣,說“你發菩提心沒有意義,幫助衆生也沒有必要”,或者“你天天放生太浪費了,這跟把人民幣扔到河裏沒什麼差別”。他的這種說辭,沒有智慧的人聽來似乎言之有理,覺得“這些放生的衆生過段時間也會死的,還不如用錢來做佛像等”,這樣就損害了別人的菩提心。本來,真正幫助衆生、救護衆生,就是菩提心的一種標准,如果製造違緣損害了這顆菩提心,此人將永生永世在輪回中不得解脫。
如同別解脫戒中所說:“一個人若發心出家,有人對其製造違緣加以阻撓,此過失是相當大的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准備發菩提心,我們去製造障礙,其果報更是無法言說。比如有人准備幫助一些可憐衆生,看到乞丐想布施一點東西,旁邊的人就說:“不要給!不要給!這些人討厭得很,給什麼呀?去去去……”把乞丐給攆走了,實際上也是對別人的菩提心不太贊歎。總而言之,自己沒有能力的話,也不應該對別人的善行製造違緣!
壬叁、阻礙解脫:
故雜墮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沈輪回故,登地久蹉跎。
有人可能有這樣的想法:菩薩戒不同于別解脫戒,受菩薩戒者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菩薩戒不要緊,馬上忏悔再受就可以了,這也不是特別的麻煩。
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爲什麼呢?如果你犯了菩薩戒,相續就被嚴重的罪惡所染汙,再受持菩薩戒,相續中又有了受戒的善法功德,每一次犯戒的墮罪力牽引你墮入惡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牽引你上升善趣,由于墮罪與功德兩種力量輪番交替起作用,結果將使你在輪回中時起時伏,別說是佛陀的果位,就連獲得一地菩薩的果位也要拖延很長時間。猶如兩個力氣相等的人,一個往前面拉,一個往後面拉,最後自己始終也達不到目的地。
頌詞中的“蹉跎”,原意是指虛度光陰、浪費時間,但此處的含義是耽誤很久。有些注釋裏說,頌詞的直接意思是說獲得一地菩薩的果位要耽擱很長時間,間接也說明了佛果就更加遙不可及了。
有些人平時說:“我犯了戒也沒關系,可以重新再受”、“我今天打架,明天在上師那裏忏悔就行了”。做壞事和做好事輪番交替,不管你住在什麼環境中,別人對你的看法也不會太好。同樣,我們在輪回中又造罪業又做功德,兩個互相摻雜起來,獲得登地也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大家受了菩薩戒以後,最好圓滿清淨地守持,不要今天犯一次,明天又犯一次,這樣一來,你的相續中有罪惡染汙著,染汙的力量也很強大,肯定得不到你向往的果位。
原來我們去五臺山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小孩子(現在他已經是大法師了),他的行動特別快,爬山的時候總是遙遙領先,但他一會兒帽子掉了,一會兒別的東西又掉了,不停地爬上來又下去找,爬上來又下去找……做善事可不能像他一樣,積點功德上去了,犯過失又下來了,這樣始終也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因此,受了大乘菩薩戒以後,大家應當善始善終,圓滿受持菩提心,這對每個修行人來講都是非常有利益的!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