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臂请问经》)中菩提心的功德、对自他有何利益之后,才决定守持大乘菩提心的。既然如此,那以后不管遇到什么违缘和困难,都不能舍弃菩提心。
我们在座的人,能在这个清净道场住多久,谁也肯定不了,但不管怎么样,你以后无论到哪里,都不能舍弃菩提心,应把它当作永远的如意宝来对待。住在城市里的佛友们也是如此,通过网络、电视等,大家已经接受了这样殊胜的菩提心,那么从此以后,你不管在什么场合中,就算没有地位、没有财产、没有身体、没有生命,最主要的就是不能舍弃这颗菩提心。如果舍弃了的话,对我们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务必要时时刻刻忆念这个愿:我什么都可以舍弃,但菩提心千万不能舍!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这种誓言,并且祈求诸佛菩萨、金刚上师时刻加持,令自己的誓言得以圆满。
辛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分三:一、异熟果堕恶趣;二、失毁利他行为;三、阻碍解脱。
壬一(异熟果堕恶趣)分三: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合理性;三、遣除诤论。
癸一、真实宣说:
首先宣讲如果舍弃菩提心,一定会堕入恶趣的。这并不是很普通的事情,你们现在不能随便认为“不要紧吧”,有些人就是这样,学了密宗以后,自己好像心里不太舒服,觉得不太适应,就把密法或大乘法舍弃了,然后进入小乘学习。原来新加坡有位法师,他首先在很多藏传佛教的上师面前接受灌顶、受菩萨戒,后来可能心情不太好或是由于其他原因,他把所有的大乘佛法都放弃了,进而改学小乘法门。当然,从世间的角度而言,信仰自由,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从佛教的规矩来讲,这是自己业障现前,谁也阻挡不了,如果你不愿意学藏传佛教或大乘佛法,开始要学小乘法门,那你的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都完了,没有解脱的机会了。有些人认为“我舍弃藏传佛教的大乘法,还可以学汉传佛教或南传佛教的法门”,但你只要舍弃了一法,实际上就等于舍弃了一切法,有关此理,佛陀在《摄正法经》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然而,现在很多修行人都不懂这些道理,行为上也没有如理如法,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佛教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非常愿意推广,原因也在这里。有些人给我打电话说:“汉地有很多假出家人,藏地也有很多假活佛,你们应该制止这些人,不要让他们到处行骗。”我回答说:“制止他们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会制止的,因为分不清楚孰真孰假。但如果把佛教的基础知识传播给大家,让人们了知善知识的法相是什么、如何依止善知识、基本的佛法怎么样求……很多人自然就不会上当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制止。”对于诸如此类的现象,以前法王在课堂上也批评过,但有时候能起到一些作用,有时候也不一定起作用。从《毗奈耶经》的公案中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有很多搞非法行的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没什么可奇怪的,有正法的地方,邪法肯定会有。
今天有个人说:“我现在懂得了如何依止善知识,但经常对很多人生分别念,这怎么办?”我回答他:“该生分别念的时候,应该生一点;不该生分别念的时候,就不要生。”虽然没有直接明说,但里面的涵义希望他明白。所以,你们这些大的问题一定要搞懂,佛教的有些辩论和推理不懂也不要紧,但舍弃菩提心的危害、有了菩提心的功德,对每个大乘修行人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连这些都没懂,那你以后的方向可能会有点迷茫。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假设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从现在开始,往昔您怎么样发愿,我也是这样发愿”,一边合掌,一边大声地念了三遍。但之后的所作所为却不履行诺言,那么显然已经欺骗了诸佛菩萨和一切众生,如此一来,最终的下场绝对摆脱不了恶趣。
不要说是佛教,就连世间上选总统时也特别重视誓言,总统上任之前,首先要在上帝面前发誓如何如何,今后在执政过程中也一定要履行当初的诺言。同样,我们在佛菩萨前发菩提心也是如此,既然已经发誓要利益众生,但在实际行动中,自己有能力却没有帮助众生,也没有为众生的解脱做任何事情,甚至到了一定时候舍弃菩提心,立誓不度众生了,这种行为无疑欺骗了所有的诸佛菩萨。就像有个人对一百个人说:“你们呆在这里,我等一会儿给大家带好吃的。”于是大家就一直等,结果这个人始终也没有来,最后这一百个人都会恨他,骂他是大骗子。这个范围还不是特别广,如果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对三界六道的所有众生承诺:“你们到我这里来,我给大家一个好东西,什么东西呢?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无上佛果。”当时有神通的众生都已经听到了,没有神通的虽然听不到,但实际上你已经承诺了,有神通的非人、饿鬼都欢喜得不得了,因为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世间上就减少了一个坏人,增加了一位菩萨,依靠此人菩提心的力量,能给它们的身心带来无比的快乐和利益。如果承诺了却没有这样做,那最后的下场必定会堕入恶趣。
从道理上来讲,欺骗几个人、几百个人,大家都觉得不合理,那欺骗轮回中的所有众生,结果就更不用说了。《地藏十轮经》中云:“如果有人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后,于十善业中任一善法也未做过,却自称我是真实行大乘者,则已欺骗了十方诸佛菩萨及所有众生,此人命终必堕恶趣。”《学集论》中引用《慧海请问经》也说:“若于诸佛菩萨前承诺度化众生,但却没有真实去行持,那天人也会讥笑他的。”可见,假如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要度众生,但在实际行动中不仅不度,反而发恶愿、舍弃菩提心的话,过失是相当大的。
我们的一生相当短暂,很多人上半生已经过完了,下半生能活多久也不好说,所以我再三地请求大家:在这么短的岁月里,千万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所谓的不舍菩提心,堪布根霍在讲义里也讲过,就是指内心不发恶愿“从此以后我不学大乘佛法,不度众生了”。假如没有产生这样的念头,即使你暂时没有能力度众生,也不算是破根本戒。比如我今天在路上看到一个可怜的众生,但我自己也特别累,没有办法帮助他,那我有没有破菩萨戒的根本誓言呢?没有,因为我没有发那种恶愿。如果发了恶愿,那就很危险了。所以我们有些时候与别人产生矛盾时,千万不能想“这个人这么坏,如果有机会度他,我也不度了”。虽然这只是一个众生,但舍弃一个众生,也算舍弃了愿菩提心,这一点是比较可怕的!
当然,“一切众生我都不度了”,这种想法作为大乘佛教徒恐怕不会有,因为大家都知道舍弃菩提心的过失。但平时关系不好的人出现在面前时,自己心里暗想:“这个人特别坏,经常无缘无故地害我、诽谤我,说我不好看,说我偷东西,说我吃得太多,说我太懒惰……这样的话,以后有机会我也不度他了!”这种想法也是舍菩提心。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有这种心,一旦快要产生这种分别念了,马上要忏悔,第二天念仪轨重新受持菩萨戒,令其恢复。倘若认为菩萨戒毁坏了也无所谓,没有戒体也可以,从今以后就不用再受持了,那你将来必定堕入恶趣。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如果某人心里想要将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布施给众生,后来又出尔反尔,没有进行布施,经中说这是饿鬼的因,《正法念住经》中云:“仅稍思量而未布施,则投生饿鬼,若已经立誓而未布施,则堕入众生地狱。”
平时某些有吝啬心的人,本来想给别人一样东西,但后来又舍不得了,这种果报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呢?因为想给的心态与不想给的吝啬相比,后者的过失相当大。《分别诸趣经》中说:“对米饭、菜蔬、树果、树根等东西,先是发愿想要布施,后由于吝啬心而反悔,此人将来必堕入饿鬼世界,感受无量的痛苦。”
因此平时要想给众生什么东西,尽量不要食言,如果口头上已经说了,就更不能不给了。佛经中宣说的奥妙因果,我们凡夫人是难以思维的,《摄正法经》中也说:“对众生所承诺的事情,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能放弃,假如舍弃了菩提心,则在众生面前说了大妄语,过失是非常大的。”有关这方面的教言,我们也应该看一看大乘经典,佛经里所宣讲的内容,如果对照自己实际行动中的取舍因果,将会有非常大的利益。总之,我们心里想或者口头上说,要给别人某种东西,但后来却没有给的话,佛经中说必定会堕入恶趣的。这种因果深细难测,唯有佛陀才能彻知。
既然这么做都会堕入恶趣,诚心以无上佛果与暂时安乐宴请一切有情,后来又欺骗了所有众生,怎么可能转生善趣呢?要知道,我们迎请的是一切众生,所承诺的并不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而是不可思议、极其殊胜的无上正等觉之乐。既然已发下了这种誓言,现在不但改变了主意,反而还要发恶愿,这样一来,果报自是不必待言。
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所谓的不放逸,就是要明白这些道理。然而,现在许多佛教徒非常可怜,受菩萨戒的人倒是比较多,但每次受戒之后,他们认为拿到菩萨戒本,就意味着得到了菩萨戒。其实这也不一定,关键要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舍弃菩提心,如果没有的话,才可以说你相续中有了菩萨戒。有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尽量地帮助众生,多少个都可以,数量没有限制。我经常想,人类中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样的人?就是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来帮助他们;还有那些失去了读书机会的孩子,现在的世界上,没有文化就如同没有眼目一样,所以大家如果有能力,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地位上,都应当竭尽全力地施以援手;另外,那些思想不健康,内心被各种贪欲、嗔恨心所控制的人,以及平时被病魔所缠、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也都非常可怜,我们应当尽量帮助。
除了人类以外,对于饿鬼和地狱的众生,我们应发愿给它们念一些经回向;对于旁生,看到它们遭受生命威胁时,应当慷慨解囊,依靠放生等善举,解救它们于屠刀之下。总而言之,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始终都不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牢记的一件大事。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第一,众生置于次要的位子上,则说明我们的菩提心并不是非常圆满,这一点大家始终应该铭记。
《学集论》中还引用了《慧海请问经》,广讲了不能舍弃菩提心的理由,你们若有法本的话,还是应该看一看。这几天我看了《学集论》以后,心里觉得非常舒服,里面引用了很多教证讲了大乘菩萨的功德、菩提心的利益,我觉得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这些不能不知道,一定要了解其中的意义,若能如此,将对自己的后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极大利益。因此我们的传承上师,譬如上师如意宝,一辈子就是通过讲经说法来利益众生的,这是他老人家最重要的事业。在座的许多道友,不管你们依止了上师二十年也好,十多年也好,几年几个月也好,对这一点应该非常清楚。
作为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或者作为其他上师的传承弟子,我们内心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的问题,比如宣扬自己的功德如何,现在已经开悟了,见到了前世后世,可以灌顶算命等等,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我个人认为,现在藏传佛教在各地弘扬,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给众生介绍佛教的道理,其他的一些灌顶、做火供等,虽然也是密宗的一种仪式,但这不是特别的重要。只有让人们知道了佛教的基本道理,才能慢慢减少相续中的疑惑,真正明白如何取舍。因此,我们人与人之间、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佛教徒与佛教徒之间,应该平心静气地互相交流,互相介绍各自宗派的观点教义,这样一来,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佛陀至高无上的智慧,才能为大众所彻底了解,只要是精神正常、具有公正的智慧,任何人都会接受的。
所以,你们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了解佛教的道理,不要今天跟这个上师跑,明天跟那个上师跑。当然,对我来讲,你跟多少上师跑也无所谓,你依止了多少个上师,对我也是无利无害的,但你若要对自己负责的话,最有意义的就是学习佛教的真理,对诸佛菩萨生起不退转的信心,这就是获得人身的意义。如今有些学习大乘佛法的道友,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今天去朝山,明天去拜上师……当然,要去是你的自由,我也非常随喜功德,但你要明白真正有意义的是什么?假如失去了现在这种机会,以后再有没有也很难说。我这里并不是要把“西瓜”卖出去,希望自己发大财,这种想法连梦中也从来没有过。但上师如意宝对经常跑来跑去的人,也是非常讨厌的,如果欲令上师欢喜,我们就应当一心一意地学习,一门心思专注于大乘佛法上,尽力护持自相续中的菩提心,想方设法来增上它的功德,这就是上师如意宝最欢喜的一件事。
我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人应当稳重,不稳重的话,别说是大乘佛法,就连一般的世间学问也得不到。开始时听了两三天的课,过后就敷衍了事、顺便应付,这并没有多大意义。你一生中如果连一两部论典都听不圆满,那学大乘佛法只不过是形象而已!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三十六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