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六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臂請問經》)中菩提心的功德、對自他有何利益之後,才決定守持大乘菩提心的。既然如此,那以後不管遇到什麼違緣和困難,都不能舍棄菩提心。

  我們在座的人,能在這個清淨道場住多久,誰也肯定不了,但不管怎麼樣,你以後無論到哪裏,都不能舍棄菩提心,應把它當作永遠的如意寶來對待。住在城市裏的佛友們也是如此,通過網絡、電視等,大家已經接受了這樣殊勝的菩提心,那麼從此以後,你不管在什麼場合中,就算沒有地位、沒有財産、沒有身體、沒有生命,最主要的就是不能舍棄這顆菩提心。如果舍棄了的話,對我們的損失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每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務必要時時刻刻憶念這個願:我什麼都可以舍棄,但菩提心千萬不能舍!經常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這種誓言,並且祈求諸佛菩薩、金剛上師時刻加持,令自己的誓言得以圓滿。

  辛二(舍棄菩提心之過患)分叁:一、異熟果墮惡趣;二、失毀利他行爲;叁、阻礙解脫。

  壬一(異熟果墮惡趣)分叁: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合理性;叁、遣除诤論。

  癸一、真實宣說:

  首先宣講如果舍棄菩提心,一定會墮入惡趣的。這並不是很普通的事情,你們現在不能隨便認爲“不要緊吧”,有些人就是這樣,學了密宗以後,自己好像心裏不太舒服,覺得不太適應,就把密法或大乘法舍棄了,然後進入小乘學習。原來新加坡有位法師,他首先在很多藏傳佛教的上師面前接受灌頂、受菩薩戒,後來可能心情不太好或是由于其他原因,他把所有的大乘佛法都放棄了,進而改學小乘法門。當然,從世間的角度而言,信仰自由,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從佛教的規矩來講,這是自己業障現前,誰也阻擋不了,如果你不願意學藏傳佛教或大乘佛法,開始要學小乘法門,那你的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都完了,沒有解脫的機會了。有些人認爲“我舍棄藏傳佛教的大乘法,還可以學漢傳佛教或南傳佛教的法門”,但你只要舍棄了一法,實際上就等于舍棄了一切法,有關此理,佛陀在《攝正法經》中也講得非常清楚。

  然而,現在很多修行人都不懂這些道理,行爲上也沒有如理如法,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佛教的基礎知識,所以我們非常願意推廣,原因也在這裏。有些人給我打電話說:“漢地有很多假出家人,藏地也有很多假活佛,你們應該製止這些人,不要讓他們到處行騙。”我回答說:“製止他們是不可能的,我們也不會製止的,因爲分不清楚孰真孰假。但如果把佛教的基礎知識傳播給大家,讓人們了知善知識的法相是什麼、如何依止善知識、基本的佛法怎麼樣求……很多人自然就不會上當了,這樣才是真正的製止。”對于諸如此類的現象,以前法王在課堂上也批評過,但有時候能起到一些作用,有時候也不一定起作用。從《毗奈耶經》的公案中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有很多搞非法行的人,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沒什麼可奇怪的,有正法的地方,邪法肯定會有。

  今天有個人說:“我現在懂得了如何依止善知識,但經常對很多人生分別念,這怎麼辦?”我回答他:“該生分別念的時候,應該生一點;不該生分別念的時候,就不要生。”雖然沒有直接明說,但裏面的涵義希望他明白。所以,你們這些大的問題一定要搞懂,佛教的有些辯論和推理不懂也不要緊,但舍棄菩提心的危害、有了菩提心的功德,對每個大乘修行人來講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連這些都沒懂,那你以後的方向可能會有點迷茫。

  若誓利衆生,而不勤踐履,

  則爲欺有情,來生何所似?

  假設已在諸佛菩薩面前發誓“從現在開始,往昔您怎麼樣發願,我也是這樣發願”,一邊合掌,一邊大聲地念了叁遍。但之後的所作所爲卻不履行諾言,那麼顯然已經欺騙了諸佛菩薩和一切衆生,如此一來,最終的下場絕對擺脫不了惡趣。

  不要說是佛教,就連世間上選總統時也特別重視誓言,總統上任之前,首先要在上帝面前發誓如何如何,今後在執政過程中也一定要履行當初的諾言。同樣,我們在佛菩薩前發菩提心也是如此,既然已經發誓要利益衆生,但在實際行動中,自己有能力卻沒有幫助衆生,也沒有爲衆生的解脫做任何事情,甚至到了一定時候舍棄菩提心,立誓不度衆生了,這種行爲無疑欺騙了所有的諸佛菩薩。就像有個人對一百個人說:“你們呆在這裏,我等一會兒給大家帶好吃的。”于是大家就一直等,結果這個人始終也沒有來,最後這一百個人都會恨他,罵他是大騙子。這個範圍還不是特別廣,如果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對叁界六道的所有衆生承諾:“你們到我這裏來,我給大家一個好東西,什麼東西呢?暫時的人天安樂和究竟的無上佛果。”當時有神通的衆生都已經聽到了,沒有神通的雖然聽不到,但實際上你已經承諾了,有神通的非人、餓鬼都歡喜得不得了,因爲一個人生起了菩提心,世間上就減少了一個壞人,增加了一位菩薩,依靠此人菩提心的力量,能給它們的身心帶來無比的快樂和利益。如果承諾了卻沒有這樣做,那最後的下場必定會墮入惡趣。

  從道理上來講,欺騙幾個人、幾百個人,大家都覺得不合理,那欺騙輪回中的所有衆生,結果就更不用說了。《地藏十輪經》中雲:“如果有人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後,于十善業中任一善法也未做過,卻自稱我是真實行大乘者,則已欺騙了十方諸佛菩薩及所有衆生,此人命終必墮惡趣。”《學集論》中引用《慧海請問經》也說:“若于諸佛菩薩前承諾度化衆生,但卻沒有真實去行持,那天人也會譏笑他的。”可見,假如在諸佛菩薩面前立誓要度衆生,但在實際行動中不僅不度,反而發惡願、舍棄菩提心的話,過失是相當大的。

  我們的一生相當短暫,很多人上半生已經過完了,下半生能活多久也不好說,所以我再叁地請求大家:在這麼短的歲月裏,千萬千萬不要舍棄菩提心!所謂的不舍菩提心,堪布根霍在講義裏也講過,就是指內心不發惡願“從此以後我不學大乘佛法,不度衆生了”。假如沒有産生這樣的念頭,即使你暫時沒有能力度衆生,也不算是破根本戒。比如我今天在路上看到一個可憐的衆生,但我自己也特別累,沒有辦法幫助他,那我有沒有破菩薩戒的根本誓言呢?沒有,因爲我沒有發那種惡願。如果發了惡願,那就很危險了。所以我們有些時候與別人産生矛盾時,千萬不能想“這個人這麼壞,如果有機會度他,我也不度了”。雖然這只是一個衆生,但舍棄一個衆生,也算舍棄了願菩提心,這一點是比較可怕的!

  當然,“一切衆生我都不度了”,這種想法作爲大乘佛教徒恐怕不會有,因爲大家都知道舍棄菩提心的過失。但平時關系不好的人出現在面前時,自己心裏暗想:“這個人特別壞,經常無緣無故地害我、誹謗我,說我不好看,說我偷東西,說我吃得太多,說我太懶惰……這樣的話,以後有機會我也不度他了!”這種想法也是舍菩提心。

  所以,大家千萬不能有這種心,一旦快要産生這種分別念了,馬上要忏悔,第二天念儀軌重新受持菩薩戒,令其恢複。倘若認爲菩薩戒毀壞了也無所謂,沒有戒體也可以,從今以後就不用再受持了,那你將來必定墮入惡趣。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經說墮餓鬼。

  況請衆生赴,無上安樂宴,

  後反欺衆生,雲何生善趣?

  如果某人心裏想要將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布施給衆生,後來又出爾反爾,沒有進行布施,經中說這是餓鬼的因,《正法念住經》中雲:“僅稍思量而未布施,則投生餓鬼,若已經立誓而未布施,則墮入衆生地獄。”

  平時某些有吝啬心的人,本來想給別人一樣東西,但後來又舍不得了,這種果報是非常可怕的。爲什麼呢?因爲想給的心態與不想給的吝啬相比,後者的過失相當大。《分別諸趣經》中說:“對米飯、菜蔬、樹果、樹根等東西,先是發願想要布施,後由于吝啬心而反悔,此人將來必墮入餓鬼世界,感受無量的痛苦。”

  因此平時要想給衆生什麼東西,盡量不要食言,如果口頭上已經說了,就更不能不給了。佛經中宣說的奧妙因果,我們凡夫人是難以思維的,《攝正法經》中也說:“對衆生所承諾的事情,縱遇生命危險也不能放棄,假如舍棄了菩提心,則在衆生面前說了大妄語,過失是非常大的。”有關這方面的教言,我們也應該看一看大乘經典,佛經裏所宣講的內容,如果對照自己實際行動中的取舍因果,將會有非常大的利益。總之,我們心裏想或者口頭上說,要給別人某種東西,但後來卻沒有給的話,佛經中說必定會墮入惡趣的。這種因果深細難測,唯有佛陀才能徹知。

  既然這麼做都會墮入惡趣,誠心以無上佛果與暫時安樂宴請一切有情,後來又欺騙了所有衆生,怎麼可能轉生善趣呢?要知道,我們迎請的是一切衆生,所承諾的並不是微不足道的東西,而是不可思議、極其殊勝的無上正等覺之樂。既然已發下了這種誓言,現在不但改變了主意,反而還要發惡願,這樣一來,果報自是不必待言。

  因此我們平時一定要觀察自己的相續,所謂的不放逸,就是要明白這些道理。然而,現在許多佛教徒非常可憐,受菩薩戒的人倒是比較多,但每次受戒之後,他們認爲拿到菩薩戒本,就意味著得到了菩薩戒。其實這也不一定,關鍵要看我們的所作所爲有沒有舍棄菩提心,如果沒有的話,才可以說你相續中有了菩薩戒。有了菩薩戒以後,一定要盡量地幫助衆生,多少個都可以,數量沒有限製。我經常想,人類中最需要幫助的是什麼樣的人?就是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來幫助他們;還有那些失去了讀書機會的孩子,現在的世界上,沒有文化就如同沒有眼目一樣,所以大家如果有能力,不管是經濟上還是地位上,都應當竭盡全力地施以援手;另外,那些思想不健康,內心被各種貪欲、嗔恨心所控製的人,以及平時被病魔所纏、長期臥床不起的病人,也都非常可憐,我們應當盡量幫助。

  除了人類以外,對于餓鬼和地獄的衆生,我們應發願給它們念一些經回向;對于旁生,看到它們遭受生命威脅時,應當慷慨解囊,依靠放生等善舉,解救它們于屠刀之下。總而言之,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始終都不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牢記的一件大事。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第一,衆生置于次要的位子上,則說明我們的菩提心並不是非常圓滿,這一點大家始終應該銘記。

  《學集論》中還引用了《慧海請問經》,廣講了不能舍棄菩提心的理由,你們若有法本的話,還是應該看一看。這幾天我看了《學集論》以後,心裏覺得非常舒服,裏面引用了很多教證講了大乘菩薩的功德、菩提心的利益,我覺得作爲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這些不能不知道,一定要了解其中的意義,若能如此,將對自己的後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極大利益。因此我們的傳承上師,譬如上師如意寶,一輩子就是通過講經說法來利益衆生的,這是他老人家最重要的事業。在座的許多道友,不管你們依止了上師二十年也好,十多年也好,幾年幾個月也好,對這一點應該非常清楚。

  作爲上師如意寶的傳承弟子,或者作爲其他上師的傳承弟子,我們內心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要幫助衆生、利益衆生。這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的問題,比如宣揚自己的功德如何,現在已經開悟了,見到了前世後世,可以灌頂算命等等,這些並不是特別重要。我個人認爲,現在藏傳佛教在各地弘揚,這一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給衆生介紹佛教的道理,其他的一些灌頂、做火供等,雖然也是密宗的一種儀式,但這不是特別的重要。只有讓人們知道了佛教的基本道理,才能慢慢減少相續中的疑惑,真正明白如何取舍。因此,我們人與人之間、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間、佛教徒與佛教徒之間,應該平心靜氣地互相交流,互相介紹各自宗派的觀點教義,這樣一來,佛教慈悲爲懷的精神、佛陀至高無上的智慧,才能爲大衆所徹底了解,只要是精神正常、具有公正的智慧,任何人都會接受的。

  所以,你們現在當務之急就是要了解佛教的道理,不要今天跟這個上師跑,明天跟那個上師跑。當然,對我來講,你跟多少上師跑也無所謂,你依止了多少個上師,對我也是無利無害的,但你若要對自己負責的話,最有意義的就是學習佛教的真理,對諸佛菩薩生起不退轉的信心,這就是獲得人身的意義。如今有些學習大乘佛法的道友,今天跑到這裏,明天跑到那裏,今天去朝山,明天去拜上師……當然,要去是你的自由,我也非常隨喜功德,但你要明白真正有意義的是什麼?假如失去了現在這種機會,以後再有沒有也很難說。我這裏並不是要把“西瓜”賣出去,希望自己發大財,這種想法連夢中也從來沒有過。但上師如意寶對經常跑來跑去的人,也是非常討厭的,如果欲令上師歡喜,我們就應當一心一意地學習,一門心思專注于大乘佛法上,盡力護持自相續中的菩提心,想方設法來增上它的功德,這就是上師如意寶最歡喜的一件事。

  我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人應當穩重,不穩重的話,別說是大乘佛法,就連一般的世間學問也得不到。開始時聽了兩叁天的課,過後就敷衍了事、順便應付,這並沒有多大意義。你一生中如果連一兩部論典都聽不圓滿,那學大乘佛法只不過是形象而已!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