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七節課

  第叁十七節課

  現在宣講大乘殊勝論典《入菩薩行論》中的不放逸品。

  昨天講了舍棄菩提心的過患,此問題是從叁方面來闡述的,第一方面又分叁個問題,前兩個已經講完了,今天接著講第叁個。

  癸叁、遣除爭論:

  有人舍覺心,卻辦解脫果,

  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以上講了千萬不能舍棄菩提心,否則必定墮入叁惡趣,這時有人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種說法也不一定,因爲從佛教的曆史上看,有個別尊者雖然舍棄過菩提心,但並沒有墮入惡趣,而且獲得了解脫,所以這種道理不成立。

  對方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在有關經典和論典當中,的確是有這樣的公案。比如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記載:舍利子曾于六十大劫中行持大乘菩薩道,一次有個非常可憐的乞丐向他索要一只眼睛,當時他發了大乘菩提心,心甘情願地將一只眼睛挖出來給他,沒想到那個乞丐不但不高興,反而非常不滿意地說:“你的眼珠太髒了!”邊說邊棄于地上,用腳踩破了。見此情景,舍利子心想:既然你不需要的話,爲什麼讓我忍受這麼大痛苦而挖眼睛呢?衆生實在無法滿足,我連眼睛都挖給他了,他還以這種態度來對我。最後他心灰意冷,退失了菩提心。

  經典中的說法與此略有不同:舍利子轉生爲月光國王 的時候,有一次魔王波旬化作婆羅門的形象,來向他索要右手。國王自斷右手後,以左手遞給他,那個婆羅門非常不高興地說:“你爲什麼以不恭敬的態度來給我東西? ”當時國王心想:“我僅剩左手,不得不如此,衆生怎麼這樣難以滿足呢?”于是心生厭煩,退失了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舍利子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獲得了阿羅漢果位的大成就者,從他的經曆來看,雖然舍棄了菩提心,但並沒有墮入叁惡趣,反而獲得了解脫的果位。另外,由華智仁波切宣講、堪布根霍記錄的《入菩薩行論》注釋中也有一個金色國王傳,其中就記載了一個人舍棄菩提心後,不但沒有墮落,反而獲得了獨覺果位。由此,對方就找到一些理由反駁道:這麼多的公案中,不管是舍利子也好,其他尊者也罷,都是舍棄了菩提心後還獲得了解脫,如此一來,這不是與佛經中所說的“舍棄願菩提心必定墮入惡趣”相違了嗎?如果這都不相違,世間上還有什麼相違的東西呢?

  這時候,寂天論師站在大乘角度上來進行回答,怎麼回答的呢?“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也就是說,這種業力不可思議,唯有遍知佛陀才能完全了知,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羅漢和得地菩薩對這些細微甚深的因果道理也不太明白。

  對此,各大論師亦有不同的解釋,《普明論》和《釋論》中說:“某人舍棄了菩提心,後來也能得以解脫,這說明業力不是凡人可思維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薩行論廣釋》中說道:“舍利子雖然舍棄了菩提心,但他當時沒有舍棄解脫心(有些論師認爲這是指出離心),所以沒有墮落。”善天論師回答說:“雖然舍棄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後來再叁地受持,所以沒有破菩薩戒。”布布達論師則認爲:“舍利子舍棄了世俗菩提心,但沒有舍棄勝義菩提心——無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沒有墮落。”對布布達論師的觀點,無著菩薩在《善說海》中也是非常贊同。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這部論典時說過:“雖然各大論師的說法各不相同,但這只不過是個人的看法而已,真正業因果的深細道理,唯有遍知佛陀才能通曉。”所以,對此甚深的因果道理,凡夫人沒有必要冥思苦想,這樣深深思維實際上也找不到最究竟的答案,畢竟這麼多了不起的論師們都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深奧、難以答複,我們這樣的人想要完全明白就更加困難了。但是在聞思的過程中,我們對這些道理,有時候也不得不分析。

  在座的各位應該知道,《百業經》等經典中經常說,非常甚深的業和果之間的問題,菩薩、阿羅漢等大成就者也沒有辦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方能抉擇。《入行論廣釋》中也引用了教證說明這個問題,如佛陀在佛經裏說:“就像照見地下藏有黃金一樣,我能照見衆生相續中具有解脫的種子。”薩迦派的一位大德在他的《入菩薩行論廣釋》中還引用了一些例子,譬如孔雀羽毛上各種顔色的因緣,只有佛陀才能了知,以此來敘述佛陀不可思議的智慧。

  因此凡是牽涉到甚深的因果法理,依靠我們凡夫人的臆測分別念,是根本沒辦法獲得真實意義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也說道“亦遮思維諸業果”,意思就是說,佛陀也遮止我們思維一切業果的道理。爲什麼呢?因爲凡夫的分別念畢竟有限,不可能通徹業因果的深奧涵義。一般來講,對最甚深、最細微的業因果問題,必須要依靠第叁者“教量”作爲正量,否則,僅憑凡夫的尋伺分別念來觀察,始終也沒辦法了知究竟的甚深意義。《寶積經》中講道:“自己遇到無法了知的對境時,應該確信佛陀的一切種智是唯一正量,佛陀的一切種智才能了知它的真理。”所以根據以上大乘經論的教義來進行分析,最後可以得出結論:舍棄菩提心也有解脫的情況,但這是非常甚深微妙的一種因果。

  另外,有些論師還認爲,舍利子之所以沒有墮落,是因爲他只是顯現上舍棄了菩提心,實際上並沒有舍棄。對此說法,有些藏地論師,如布敦大師等不太承認。當然,這裏如果廣泛引用諸大論師的觀點,以前沒有聞思過經論的人不一定非常明白,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在聞思的時候應該作一些分析、思考、判斷,如果沒有這樣,每天只是按傳統來念一下、講一下,這樣沒有多大的必要。

  在《入菩薩行論》的學習過程中,我再叁強調了千萬不能舍棄菩提心,畢竟像舍利子那樣的把握,我們每個人恐怕都沒有。舍利子在佛陀教下真正成就了阿羅漢果位,他的這種因緣、他的這種根基,的確不可思議。如果我們也認爲:舍利子都舍棄過菩提心,我舍棄應該沒有關系吧。將自己與舍利子相提並論,我覺得這樣不太合理。因此大家平時應經常發願“生生世世不舍棄菩提心”,只有具足了菩提心,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

  壬二、失毀利他行爲(如果失去了菩提心,則將失毀利他的行爲):

  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

  因彼心若生,將損衆生利。

  舍棄菩提心是菩薩戒墮罪中最嚴重的,無論是十八種墮罪也好,四種根本罪也好,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它的。我們有時候自贊毀他,或以吝啬心不給衆生法施、財施,這些墮罪相對而言雖然嚴重,但舍棄菩提心的果報更爲可怕。爲什麼呢?因爲如果舍棄了菩提心,産生了“我從此以後不再饒益衆生,不學大乘佛法了”的惡分別念,勢必直接或間接損害饒益有情的行爲。

  在修學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先明白舍棄菩提心的嚴重後果,如果觸犯了這種罪業,自己就沒有解脫的希望了。《般若攝頌》中說:“縱然在千百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但若最後發了欲求緣覺阿羅漢的小乘心,這種罪業遠遠勝過破小乘四種或八種別解脫戒的根本罪。”要知道,倘若破了比丘或沙彌的四大根本戒,將來必定墮入地獄,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然而,有些人入了大乘後又舍棄菩提心,這種罪過遠遠超過了前者。

  當然,舍棄菩提心並不是永遠不理衆生,如果改發小乘的心,也屬于舍棄菩提心。我們有些人會不會有這樣,這是我比較擔心的,因爲學習大乘佛法,自己比較愚癡的話,就會無意之間造下重罪。但若有智慧的話,一般來講是不會退的,因爲他知道菩提心就像如意寶一樣珍貴,真正有智慧、有見識的人是不會隨便舍棄的。但那些沒有智慧、孤陋寡聞或者業力深重的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僅憑自己的感覺和分別念,認爲“我不想學習大乘佛法了,現在把它全部舍棄,從此以後進入小乘,做一點小乘的慈善事業就可以了”,如果你發了這樣的心,那比犯了根本戒還嚴重。

  有些釋論中還說,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但若沒有舍棄菩提心,照樣能夠饒益衆生,做無量的功德事業。所以我們應當時時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千萬不能放棄菩提心,佛陀在《善巧方便經》中也說:“所有的墮罪中,舍棄願菩提心的罪業最嚴重。”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舍棄菩提心的界限,我前面也是一而再、再而叁地講了,在修學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麼違緣、什麼困難,最根本的就是不能舍棄菩提心。即使你的生命受到了威脅,身體、財産、地位、名聲等遭到了無法忍受的侵損,內心也應當明白:我以前受過菩薩戒,不管怎麼樣,在短暫的人生中,這個菩提心永遠也不能舍。假如始終都有這樣的心態,白天想晚上想,那麼做夢的時候,不舍菩提心的意念自然也會出現的。我們若能在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困難的時候經常這樣想,那當你真正遇到了困難,也會想起當初的承諾和誓言的。

  這種法寶和這種境界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可是,現在末法時代的有些人,重要的修學跟不重要的修學分不清楚。當然,在寂靜地方的有些修行人,比較而言還算可以,但外面的有些居士雖然報名要學《入菩薩行論》,嘴巴上說得好聽,但實際上整天都在搞接待:今天請一個上師,上師來了以後,暫時陪他住幾天,上師走後,休息兩天,沒有上師陪實在坐不住,于是又打電話請一個上師來……現在我們學了這麼長時間,在這段時間中,我估計有個別人就是專門搞接待工作的,在他們的相續中,至高無上的菩提心能不能生起來也很難說。當然,這些上師的力量不可思議,依靠他們的加持,也許不用像我們這樣一步一步去學,光是一個看式、一種姿勢,不要說是菩提心,大圓滿最高的境界也可能會恍然大悟的。

  但不管怎麼樣,我有時候經常想: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很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違緣,那個時候自己能不能面對呢?最好提前有一些准備,每個人在後半生中,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舍棄菩提心。我們的身體放棄了無所謂,生命也好、財産也好,這些沒有都可以,畢竟世間中盛衰無常,今天富裕的人,明天就有可能變成乞丐,這些純屬正常現象。但你上半生是…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