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二节课

  第三十二节课

  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子一、总说:

  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将身体布施给所有的众生后,但愿缘于我的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平时也应该这样想:我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已经把身口意都布施给众生了,从此以后,任何一个众生,不管是未来过去现在,什么地方、什么种类,只要是看见我、听到我的声音、接触我的身体、心里观想我,乃至对我生起贪心、信心、嫉妒心,只要把我作为对境,愿他们的今世来世,直至获得佛果之前都具有极大的利益。

  真正发了菩提心的高僧大德,在他们的发愿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内容。上师如意宝1987年去五台山,在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转*轮日的那天,他老人家发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不偏袒任何有情,无论是对我起信心,还是起憎恨心,愿他们都获得利益而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这样发愿。在没有发菩提心之前,我们的心态经常是为了自己、为了亲戚朋友,但发了菩提心以后,自己的身口意、所作所为、言行举止都应该是为了利益众生。把我作为对境,不管是对我恭敬、供养、礼拜,还是用各种不恭敬的行为来对待我,都愿这些行为成为他们的菩提之因。无论在什么地方,凡有众生看到我、听到我的声音,对我生起欢喜心,或者对我生起厌烦心,都愿他们离苦得乐,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就是我们发愿的总目标,大家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

  当然,坐在经堂的时候,你们可能会这样想,但出去以后接触众生时,能不能也这样想?大家应当观察一下。

  子二(别说)分二:一、回向意乐具义;二、回向行为具义。

  在总说中,我基本上也讲了:从行为上,不管众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行为;从意乐上,不管别人对我是欢喜还是憎恨,都希望他们能得到利益。

  丑一、回向意乐具义: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凡是缘于我的众生,不管他们对我生嗔恨心还是生清净心,但愿时时刻刻都能成为他们获得利益之因。什么利益呢?暂时不堕恶趣,得到人天福报,究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在这个世间,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或菩萨是非常多的,若对他们见闻、忆念、接触,众生都能得到利益。我们平时见到一些高僧大德时,如果他真正是诸佛菩萨的化现,那么见一见他、听一听他的声音,或者接触他,都能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即便对他产生不清净心或嗔恨心,也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生于善趣。《宝积经》中记载:“昔日有一位乐生菩萨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一次,他于舍卫城化缘时,商主之女胜德母见到他后欲火中烧,以至于命绝身亡,死后转生于三十三天。当时成为天子的他回忆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贪心而视菩萨,竟然也能获得如此异熟果报,更何况说以信心目视、供养菩萨呢?于是他与五百天人眷属一起来到乐生菩萨前供养鲜花。”此公案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曾引用过。

  可见,纵然对菩萨生起憎恨心或贪心,也能成为利益之因,那么以信心来目视菩萨就更不用说了。《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所以菩萨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对他生嗔恨心也好,嫉妒心也好,不管生什么样的心,由于菩萨猛烈的发愿力所致,不但你的果报不会严重,而且将来会获得无上的利益。

  在座的每一位道友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大家始终都应该想:我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从今以后,不管别人对我生嗔恨心、不清净心,还是清净心,都愿他们得到利益。菩提金刚对上师如意宝的授记中也说过:凡与他老人家结缘的人,均能往生极乐世界。作为后学者,我们心里也要有这种愿望,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哪怕是用嗔恨心或不恭敬的心来对待我,暂时可能他会感受一些痛苦,但最究竟来讲,因为跟我结上了缘,愿他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样的发愿,对每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至关重要!

  丑二、回向行为具义(无论别人对我做出什么行为,均会得到利益):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不论任何众生直接或间接把我作为对境,背后恶语中伤、当面诋毁辱骂,或者通过其他的手段加害,用木棒击、用石头打,在他人面前挖苦讽刺,我发愿不但不会记恨报仇,反而愿他们生生世世具足菩提的殊胜缘分。

  佛经中也有这方面的教言,记得无著菩萨在《善说海》的结文中说:“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意思就是说,无论对我摧毁也好,作害也好,或者生起嗔心、贪心,凡是以我为对境见闻接触的这些众生,愿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殊胜的菩提果位。华智仁波切亦有这样的愿词:只要听到我的善说、见到我、听到我的声音、忆念我、接触我、与我对话的所有众生,愿他们遣除五无间罪,阻塞趋入恶趣之门,最终往生清净的布札拉刹土(观音菩萨的刹土)。

  我们平时也应该想:别人对我什么态度都无所谓,因为所谓的菩萨,根本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远离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众生怎么对我都可以,只要与他们结上缘,就能令他们获得真正的利益。

  那菩萨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呢?这个很难说。比如我们到商店里面,那些卖东西的人也好,旁边来来往往的人也好,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不是菩萨的化现,我见到了他,接触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很有可能获得无量的利益。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想: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愿我也变成如是具有意义的菩萨,凡是把我作为对境当面骂、背后骂,不管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愿他们得到真实的利益。文殊菩萨的十大愿 中也有这方面的誓言,释尊传记中也有记载,菩萨于因地时发了非常大的愿,这种愿力成熟以后,只要众生见闻接触到他,都能够获得菩提之因。

  当然,有时候我们看见可怜的众生,对他生起大悲心,实际上这也可能是菩萨的化现。就像无著菩萨见到弥勒菩萨化身的母狗一样,看起来特别的可怜,但结果却是弥勒菩萨。同样,有些众生的脾气不好,行为不如法,也不能肯定他不是菩萨。所以大家一方面要对外境观清净心,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可能是菩萨的显现,另一方面,自己也应当时时刻刻这样想:凡是把我作为对境的众生,希望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入菩萨行》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了,实际行动中也应该这样想,白天也好、晚上也好,行住坐卧中都希望众生得到利益,这就是我们发愿的目标,也是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唯一殊胜因缘。假如没有这样的发愿、没有这样的回向,要想真正生起菩提心,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发菩提心一方面是要依靠七支供来净除罪障、积累资粮,另一方面必须要修自己的心,正如前天所讲的,一定要舍弃自我,远离对身体、眷属、受用的执著,否则就不堪为生起菩提心的法器。

  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愿自己成为利益众生的根本):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我愿变成一切无依无怙众生的依怙,一切行程者的向导,并作为想要渡过江河者的航船、小舟与桥梁。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这是佛陀往昔的殊胜愿力而成熟在众生面前具各种意义的事物。我们首先回向,让我生生世世中变成无依无怙、流落他乡之众生的依怙,一切行人的道路或向导。世界上有很多众生非常可怜,他们在旅途中无依无靠、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在这些众生面前,愿我变成引导他们的怙主,具有一定的势力、智慧、财力等等。

  平时也应该这样想,世间上凡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包括我们到圣山或寺院里所遇到的一些导游,实际上也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五台山有位居士我比较熟悉,他曾经问:“我现在考导游,每天有机会给别人讲一些诸佛菩萨的功德,但在另外的地方赚钱可能比较多,到底我选择哪一个?”我当时回答:“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当导游吧。到每一个寺院去,对你自己也会多一点利益,同时在别人面前宣讲佛法,实际上你就变成真正的大法师了……”有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导游嘴巴特别会说,不过有些讲得乱七八糟的,不懂佛法就连编带凑,不懂历史就胡说八道,这种做法是不好的。但真正能介绍佛教历史的导游,也可以说是佛菩萨的化现。

  世间上有许多无依无怙的众生,对他们帮助是很重要的。现在的社会上,即使对别人暂时有一点帮助,大家也认为他非常了不起。前段时间广东有位先进分子,得到了很多荣誉嘉奖,究其原因,就是他每个礼拜都去福利院照顾老人。人们觉得他的精神可嘉,将其评为“先进模范”。实际上,真正发了大菩提心的人,不仅是一个礼拜中有一两次,白天晚上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帮助众生的。这就是菩萨的行为,如果要得奖的话,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得大奖。因为他利益众生没有任何条件,不带有任何目的,现在那些得嘉奖的人,很可能怀有一种目的,毕竟凡夫自私自利的心没有断除之前,对自我的执著还是相当强烈的,而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永远都是无有条件地利益众生,这样的大乘修行人,堪为一切众生的引导者。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并愿作想要渡过江河者的航船、小舟与桥梁。若有众生想渡越江河、湖泊或汪洋,诸佛菩萨就会化为船筏。在海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航船,这也应该视为诸佛菩萨的化身。然而,原来我在大连时见到了很多渔船,心里就疑惑这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按理来说应该是的,《心性休息大车疏》在讲“种种化身”的时候说过:当商人漂泊在荒野中时,佛…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二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