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二節課

  第叁十二節課

  癸二(發願成爲利益之因)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子一、總說:

  願彼緣我者,悉獲衆利益。

  將身體布施給所有的衆生後,但願緣于我的一切有情,都能獲得各種利益。

  平時也應該這樣想: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已經把身口意都布施給衆生了,從此以後,任何一個衆生,不管是未來過去現在,什麼地方、什麼種類,只要是看見我、聽到我的聲音、接觸我的身體、心裏觀想我,乃至對我生起貪心、信心、嫉妒心,只要把我作爲對境,願他們的今世來世,直至獲得佛果之前都具有極大的利益。

  真正發了菩提心的高僧大德,在他們的發願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內容。上師如意寶1987年去五臺山,在六月初四——釋迦牟尼佛轉*輪日的那天,他老人家發願:“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不偏袒任何有情,無論是對我起信心,還是起憎恨心,願他們都獲得利益而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每個人也應該這樣發願。在沒有發菩提心之前,我們的心態經常是爲了自己、爲了親戚朋友,但發了菩提心以後,自己的身口意、所作所爲、言行舉止都應該是爲了利益衆生。把我作爲對境,不管是對我恭敬、供養、禮拜,還是用各種不恭敬的行爲來對待我,都願這些行爲成爲他們的菩提之因。無論在什麼地方,凡有衆生看到我、聽到我的聲音,對我生起歡喜心,或者對我生起厭煩心,都願他們離苦得樂,究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這就是我們發願的總目標,大家一定要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

  當然,坐在經堂的時候,你們可能會這樣想,但出去以後接觸衆生時,能不能也這樣想?大家應當觀察一下。

  子二(別說)分二:一、回向意樂具義;二、回向行爲具義。

  在總說中,我基本上也講了:從行爲上,不管衆生對我有什麼樣的行爲;從意樂上,不管別人對我是歡喜還是憎恨,都希望他們能得到利益。

  醜一、回向意樂具義:

  若人因見我,生起信憎心,

  願彼恒成爲,成辦衆利因。

  凡是緣于我的衆生,不管他們對我生嗔恨心還是生清淨心,但願時時刻刻都能成爲他們獲得利益之因。什麼利益呢?暫時不墮惡趣,得到人天福報,究竟從輪回中獲得解脫。

  在這個世間,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或菩薩是非常多的,若對他們見聞、憶念、接觸,衆生都能得到利益。我們平時見到一些高僧大德時,如果他真正是諸佛菩薩的化現,那麼見一見他、聽一聽他的聲音,或者接觸他,都能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即便對他産生不清淨心或嗔恨心,也不會墮入惡趣,而會轉生于善趣。《寶積經》中記載:“昔日有一位樂生菩薩相貌莊嚴,令人見而生喜。一次,他于舍衛城化緣時,商主之女勝德母見到他後欲火中燒,以至于命絕身亡,死後轉生于叁十叁天。當時成爲天子的他回憶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貪心而視菩薩,竟然也能獲得如此異熟果報,更何況說以信心目視、供養菩薩呢?于是他與五百天人眷屬一起來到樂生菩薩前供養鮮花。”此公案在《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曾引用過。

  可見,縱然對菩薩生起憎恨心或貪心,也能成爲利益之因,那麼以信心來目視菩薩就更不用說了。《趨入定不定手印經》中雲:“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將十方世界中一切衆生之雙目挖出,有人將彼等複原,或者將關于漆黑監獄中之十方世界一切衆生釋放,令彼等享受轉輪王或梵天之安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視大乘信解菩薩,且贊頌之,則福德勝過前者無數倍。”所以菩薩是非常嚴厲的對境,對他生嗔恨心也好,嫉妒心也好,不管生什麼樣的心,由于菩薩猛烈的發願力所致,不但你的果報不會嚴重,而且將來會獲得無上的利益。

  在座的每一位道友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人,大家始終都應該想:我現在已經發了菩提心,從今以後,不管別人對我生嗔恨心、不清淨心,還是清淨心,都願他們得到利益。菩提金剛對上師如意寶的授記中也說過:凡與他老人家結緣的人,均能往生極樂世界。作爲後學者,我們心裏也要有這種願望,凡是與我結緣的衆生,哪怕是用嗔恨心或不恭敬的心來對待我,暫時可能他會感受一些痛苦,但最究竟來講,因爲跟我結上了緣,願他能得到真正的解脫。這樣的發願,對每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講至關重要!

  醜二、回向行爲具義(無論別人對我做出什麼行爲,均會得到利益):

  願彼毀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緣。

  不論任何衆生直接或間接把我作爲對境,背後惡語中傷、當面诋毀辱罵,或者通過其他的手段加害,用木棒擊、用石頭打,在他人面前挖苦諷刺,我發願不但不會記恨報仇,反而願他們生生世世具足菩提的殊勝緣分。

  佛經中也有這方面的教言,記得無著菩薩在《善說海》的結文中說:“無論于我貪或嗔,贊毀以及作利害,願凡見聞念我者,悉皆速得勝菩提。”意思就是說,無論對我摧毀也好,作害也好,或者生起嗔心、貪心,凡是以我爲對境見聞接觸的這些衆生,願他們在最快的時間內獲得殊勝的菩提果位。華智仁波切亦有這樣的願詞:只要聽到我的善說、見到我、聽到我的聲音、憶念我、接觸我、與我對話的所有衆生,願他們遣除五無間罪,阻塞趨入惡趣之門,最終往生清淨的布劄拉刹土(觀音菩薩的刹土)。

  我們平時也應該想:別人對我什麼態度都無所謂,因爲所謂的菩薩,根本沒有自私自利的心,遠離了自我保護的意識,衆生怎麼對我都可以,只要與他們結上緣,就能令他們獲得真正的利益。

  那菩薩是以什麼身份出現的呢?這個很難說。比如我們到商店裏面,那些賣東西的人也好,旁邊來來往往的人也好,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些不是菩薩的化現,我見到了他,接觸到他,聽到他的聲音,很有可能獲得無量的利益。同時,我們自己也應該想: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願我也變成如是具有意義的菩薩,凡是把我作爲對境當面罵、背後罵,不管做出什麼樣的行爲,都願他們得到真實的利益。文殊菩薩的十大願 中也有這方面的誓言,釋尊傳記中也有記載,菩薩于因地時發了非常大的願,這種願力成熟以後,只要衆生見聞接觸到他,都能夠獲得菩提之因。

  當然,有時候我們看見可憐的衆生,對他生起大悲心,實際上這也可能是菩薩的化現。就像無著菩薩見到彌勒菩薩化身的母狗一樣,看起來特別的可憐,但結果卻是彌勒菩薩。同樣,有些衆生的脾氣不好,行爲不如法,也不能肯定他不是菩薩。所以大家一方面要對外境觀清淨心,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可能是菩薩的顯現,另一方面,自己也應當時時刻刻這樣想:凡是把我作爲對境的衆生,希望他們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

  《入菩薩行》並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可以了,實際行動中也應該這樣想,白天也好、晚上也好,行住坐臥中都希望衆生得到利益,這就是我們發願的目標,也是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唯一殊勝因緣。假如沒有這樣的發願、沒有這樣的回向,要想真正生起菩提心,還是有點困難的。因爲發菩提心一方面是要依靠七支供來淨除罪障、積累資糧,另一方面必須要修自己的心,正如前天所講的,一定要舍棄自我,遠離對身體、眷屬、受用的執著,否則就不堪爲生起菩提心的法器。

  壬二、回向成爲利衆之因(願自己成爲利益衆生的根本):

  路人無怙依,願爲彼引導,

  並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梁。

  我願變成一切無依無怙衆生的依怙,一切行程者的向導,並作爲想要渡過江河者的航船、小舟與橋梁。

  “路人無怙依,願爲彼引導”:這是佛陀往昔的殊勝願力而成熟在衆生面前具各種意義的事物。我們首先回向,讓我生生世世中變成無依無怙、流落他鄉之衆生的依怙,一切行人的道路或向導。世界上有很多衆生非常可憐,他們在旅途中無依無靠、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在這些衆生面前,願我變成引導他們的怙主,具有一定的勢力、智慧、財力等等。

  平時也應該這樣想,世間上凡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包括我們到聖山或寺院裏所遇到的一些導遊,實際上也可能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五臺山有位居士我比較熟悉,他曾經問:“我現在考導遊,每天有機會給別人講一些諸佛菩薩的功德,但在另外的地方賺錢可能比較多,到底我選擇哪一個?”我當時回答:“不管怎麼樣,你還是當導遊吧。到每一個寺院去,對你自己也會多一點利益,同時在別人面前宣講佛法,實際上你就變成真正的大法師了……”有時候也可以看得出來,現在的導遊嘴巴特別會說,不過有些講得亂七八糟的,不懂佛法就連編帶湊,不懂曆史就胡說八道,這種做法是不好的。但真正能介紹佛教曆史的導遊,也可以說是佛菩薩的化現。

  世間上有許多無依無怙的衆生,對他們幫助是很重要的。現在的社會上,即使對別人暫時有一點幫助,大家也認爲他非常了不起。前段時間廣東有位先進分子,得到了很多榮譽嘉獎,究其原因,就是他每個禮拜都去福利院照顧老人。人們覺得他的精神可嘉,將其評爲“先進模範”。實際上,真正發了大菩提心的人,不僅是一個禮拜中有一兩次,白天晚上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幫助衆生的。這就是菩薩的行爲,如果要得獎的話,發了菩提心的人應該得大獎。因爲他利益衆生沒有任何條件,不帶有任何目的,現在那些得嘉獎的人,很可能懷有一種目的,畢竟凡夫自私自利的心沒有斷除之前,對自我的執著還是相當強烈的,而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永遠都是無有條件地利益衆生,這樣的大乘修行人,堪爲一切衆生的引導者。

  “並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梁”:並願作想要渡過江河者的航船、小舟與橋梁。若有衆生想渡越江河、湖泊或汪洋,諸佛菩薩就會化爲船筏。在海洋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航船,這也應該視爲諸佛菩薩的化身。然而,原來我在大連時見到了很多漁船,心裏就疑惑這是不是諸佛菩薩的化現?按理來說應該是的,《心性休息大車疏》在講“種種化身”的時候說過:當商人漂泊在荒野中時,佛…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