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二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陀化現爲城市;在大江大河中,佛陀化現爲船筏、航船與橋梁。但如果真是佛陀的化身,它天天都在捕魚殺生,此舉與佛菩薩的悲願大相徑庭,這該怎麼解釋呢?後來我想:不害衆生、利益衆生的船,可能才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吧。是不是這樣解釋,也請大家分析一下,反正我經常一個人到海邊去思索。當然,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是不相同的。

  關于船只方面,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從前,一位哲學家在坐船時,問船夫:“你懂不懂哲學?”他說:“我不懂。”“那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到了大海中間,他又問:“你懂不懂數學?”“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過了一會兒,開始出現飓風,船只被巨浪毀壞,這時候船夫問哲學家:“你懂不懂遊泳?”“我不懂。”“那你失去了全部的生命!(衆笑)”可見,每個人的愛好和所重視的都不相同,學理科的人認爲,世間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的學問;我們講因明的時候,也說因明是世間上的明目;明天如果講《俱舍論》,就會宣揚《俱舍論》是如何的必不可少。由于人們的研究領域各異,一般人都會認爲,自己所研究的是最有功德、最有利益的。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看到船只、船筏時,都應該認爲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大海裏有那麼多來來往往的遊客,依靠船只他們能很順利地達到彼岸,此時我們應該想:願我將來變成船筏。看見飛機的時候,“願我變成飛機利益衆生”;看見公共車、出租車、轎車時,“願我變成這些車輛利益衆生”;看見江河、湖泊、海洋裏的船只時,也要發願將來變成船。所以,從發願的角度來講,我們願變成這些來利益衆生,從諸佛菩薩化現的角度而言,他們是變成這種無情物來幫助衆生的。

  有些人認爲:我們這個地方沒有佛教,非常偏僻!當然,從佛陀的教法、證法來講,也是可以這樣理解的,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諸佛菩薩無處不在,只要能讓衆生得利益,這些都是諸佛菩薩的化現。現在的通訊比較發達,很多人手裏都拿著手機、小靈通、大靈通,從某個角度而言,這也可以說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佛陀就放在你的包裏面,天天不能離開,有些人沒有電話就像失去了生命的一半,走了很遠的路,“哦,我的手機忘了”,馬上回來拿。實際上,古人沒有這些也活得很好,有時候看來,現代人有了這些方便以後,雖然輕松了很多,但也平添了不少壓力。但不管怎麼樣,從利益的角度來講,只要能方便衆生,對衆生有利益、有幫助,這就是佛和菩薩的化身。

  《聖經》中也有關于船只方面的典故,比如說“諾亞方舟”:以前人類造了很多惡業,整個世界上充滿著強暴、仇恨和嫉妒,只有諾亞是個善良的人。上帝看到人類的種種罪惡,憤怒萬分,決定用洪水毀滅這個已經敗壞的世界,只給諾亞留下有限的生靈。上帝要求諾亞建造方舟,並把舟的規格和造法傳授給他。後來諾亞花了很長時間終于造成了一只叁層的方舟,並聽從上帝的話,把全家搬了進去,各種飛禽走獸也每樣兩只,一公一母地帶進方舟。7天之後,洪水自天而降,一連下了40個晝夜,人群和動植物全部陷入沒頂之災,連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水勢漸退之後,過了40天,諾亞打開方舟的窗戶,放出一只烏鴉去探聽消息,但烏鴉一去不回。他又放出一只鴿子,要看看水從地上退了沒有,但遍地上都是水,鴿子找不著落腳之地,于是回到諾亞那裏。7天之後,諾亞又把鴿子放出去,黃昏時分,鴿子飛回來了,嘴裏銜著橄榄葉。諾亞由此判斷,地上的水已經消退,從此以後,他們來到陸地上繁衍生息。可見,船只起了救護世界的作用。近年來,很多考古學家、曆史學家聲稱,在土耳其亞拉臘山已經發現了諾亞方舟的殘骸,無數的人對它崇拜得不得了。按照他們的宗教,這只方舟是上帝特意爲衆生安排的,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也可以,當然,認爲它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除了船筏以外,世間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橋梁,如英國的千年大橋、美國的金門大橋、臺灣的圓山大橋、中國的浦東大橋,還有我們這裏的喇榮大橋……都能幫助人和車輛順利通過江河,應該說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古人認爲修橋補路是遣除違緣、獲得順緣的最好方法。我們一方面要這樣想,一方面也應在心中回向“願我變成一座橋來利益衆生,幫助他們渡越江河湖海”。有了這種心態以後,必定能夠幫助衆生的。另外,假如變成了橋,顯現上是個無情物,肯定沒有辦法享受世間八法,不像現在世間上有些人,表面是在做好人好事,但實際上心中另有所圖。因此,無有條件地利益衆生,這才是大乘菩薩唯一的發心!

  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爲燈,

  覓床變作床,凡需仆從者,

  我願成彼仆。

  我願在求海島者面前化爲島嶼,欲求明燈者前變成明燈,想要床榻者面前變爲床榻,願作爲需求奴仆衆生的仆人。

  “求島即成島”:以前的商人爲了尋寶,很多年都漂泊在大海中,身心特別的疲倦,爲了讓他們好好地休息,諸佛菩薩便化現爲島嶼,這在《釋尊廣傳》中也有記載。以前阿底陝尊者爲了尋訪金洲上師,從印度坐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到達金洲上師所在的海島。這些大海當中的島嶼,都可以說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同時,我們也應該想:願我將來變爲島嶼,讓疲倦的航行者得以休憩,解救他們于驚濤駭浪之中。

  記得上師如意寶1993年去美國弘法,從日本東京坐了9個小時的飛機,下午抵達美國明珠——夏威夷海島,此島是世界各地遊客的觀光勝地,環境非常宜人。下了飛機以後,上師如意寶對衆人說:“《入菩薩行論》中講佛菩薩變成島嶼來利益衆生,這個島嶼應該說是佛菩薩的化現,因爲我們坐了那麼長時間的飛機,身體非常疲乏……”上師一邊背誦這個頌詞,一邊宣講它的內容。

  其實,真正的修行人,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能把所學的佛法應用起來,即使沒有帶書也能夠脫口而出。我昨天看他們《四百論》、《定解寶燈論》背得很好 ,後來心裏想:如果能一直這樣背誦,論典的內容基本上在心裏有印象,多年以後,即使他們沒有翻書,這些內容也會浮現出來,對自己的修行肯定有一定的利益。

  “欲燈化爲燈”:世間上有一些可憐衆生,長期處于黑暗當中,沒有光明,在這些衆生面前,願我變成明燈爲他們指引道路。現在的大城市裏面,不管是外面的路燈、霓虹燈,還是家裏的壁燈、吊燈,都非常莊嚴炫目,每次看到這些的時候,應該知道這是諸佛菩薩以明燈的方式來利益衆生,包括我們經堂裏的這些燈也是諸佛菩薩的一種化現。同時,還要在心裏想:願我生生世世變成明燈,遣除衆生的黑暗,令其得到智慧的光明。

  “覓床變作床”:如果我們的身體特別勞累,急需睡覺,或者講課的時間太長了,已經晚上十一點半了,習慣睡懶覺的人就很想尋找自己的床。床與我們的關系密不可分,有些學者說,人生的叁分之一都是在床上度過的。但我認爲人老了以後身體不好,整天不離開床也情有可原,有些年輕人身體那麼健康,若不利用大好的時光聞思修行,實在有點可惜。但不管怎麼樣,床應該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佛菩薩看你沒有床,光睡在地上太潮濕,所以就變成床來利益你。有些人實在不行,拿幾塊板皮堆起來也能當床。其實古代的修行人不像我們,他們從來沒有鋼絲床、木板床,或者玉床、珊瑚床,但現在修行人的要求就比較高,一定要大床、高床。這些都可以說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同時,自己也要這樣發願:願我變成床榻,給衆生帶來舒適與安逸。

  不僅僅是床、燈、島,這裏還有許多沒有提到的事物,如麥克風、茶杯、筆、各種各樣的生活資具,這些都是諸佛菩薩的化現。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知道這是諸佛菩薩賜予我們的方便,另一方面,心裏也應該這樣發願:只要對衆生有利,我願意變成無情法、有情法來饒益他們。誠如《父子相會經》所雲:“大王,我發願成爲世間燈、光明、大船、導師、商主……”《學集論》也引用過大量教證說明了這個道理。

  “凡需仆從者,我願成彼仆”:凡是需要仆人的衆生,願我變成他的仆人。譬如有些人找不到侍者,有些人找不到弟子,有些人找不到保姆和做事情的人,諸佛菩薩發願只要對他們有幫助,就變成那樣的人。所以,有些上師不一定是佛菩薩的化現,但他的侍者卻有可能是真正的佛菩薩。這個上師沒有侍者,到處去找,結果找到一個菩薩當侍者,真的有這種可能性!因此,我們對上師的侍者理應恭敬。同樣的道理,對企業家或大老板不一定要恭敬,而應該恭敬下面做事的人,如掃地者、提水者。因爲佛菩薩不像我們凡夫一樣,他們只要能幫助衆生,心甘情願當服務員。現在好多公務員說是“人們的公仆”,但看他們坐在辦公室裏的架勢,對屬下不可一世的氣焰,根本不像是公仆,反而像是大國王。所以大家發願以後,實際行動中也要這樣去做,只要能夠幫助衆生、利益衆生,我們願意變成這樣的菩薩。

  當然,這種發心的境界非常高,一般人現在能做到也有點困難,有時候不要說真正去做,就連在心中發願,可能有些人也不敢。他們覺得:“生生世世變成仆人,那有多苦啊!沒有錢、沒有地位,天天都受氣,一個月只有幾百塊錢,這怎麼過生活?我不願意當仆人,我要變成國王、總統……”但實際上菩薩的發願是以利益衆生爲准的,其他什麼目的都沒有,什麼要求也沒有,只要能夠利益衆生,怎麼樣都可以,有情物也行、無情物也行,白的也行、黑的也行,變成什麼樣都行。反之,如果對衆生沒有利益,哪怕是變成轉輪王、帝釋天、上師、大國王,菩薩也不願意做。他甯可變成人人都非常討厭的乞丐,整天拿著破碗到處乞討,在每個人面前要錢。別人看見他或討厭他,他馬上依此積累資糧,跟衆生結上緣。有些乞丐看來醜惡不堪,很多人都不想接近:“不要來!不要來!我給你五毛錢,千萬別過來,好髒啊……”實際上,他是諸佛菩薩的真實化現。

  總之,我們這樣發願很重要,通過串習這種無我利他的心,原來自私自利的心態才會得以改變,不會天天想著自己獲得殊勝成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依靠阿彌陀佛的“保險公司”有吃有穿,生活無憂無慮,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而是應該祈禱諸佛菩薩,只要自己能利益衆生,情願發下這種大願,這才是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