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叁節課

  第叁十叁節課

  現在學習的還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其中已經講了修七支供、布施身體以及做善事回向一切衆生舍棄我執這方面的教言,今天繼續講“回向成爲利衆之因”。

  這種回向,可以說是對未來的一種回向,前幾天也講了,未來、過去、現在的善根都可以回向。那未來的善根怎麼回向呢?就是通過發願的方式,將自己未來幫助衆生、利益衆生的功德提前回向。頌詞中是這樣講的:

  願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寶,

  明咒及靈藥,如意諸寶樹。

  我願生生世世變成賜予衆生一切所需的如意牛,滿足心願的妙瓶、如意寶,成辦一切所欲之事的明咒,祛除一切疾病的靈丹妙藥,出生所需的如意樹。

  如意牛:有關經論中記載,如意牛産于西牛貨洲,那裏的衆生依靠它而生存;有些書籍裏說,天界也有如意牛;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講到,如意牛是在初劫人壽十萬歲時,以衆生福報而顯現的一種珍寶,它的形狀酷似牦牛,能産生猶如甘露般的乳酪,滿足一切衆生所欲,並養育人們得以維持生命。

  我們現代人不一定知道什麼叫“如意牛”,古人所享用的物品和珍寶,會因衆生的福報不夠而一代一代消失。如今人壽100歲的時候,若要享受如意牛的一切所賜,這可能有點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大家應該心裏發願,希望自己變成如意牛來滿足衆生、幫助衆生。

  妙瓶:在受用貧乏、欲得財物的衆生面前,我願變成如意寶瓶,自然出生用之不盡的財寶,令衆生得到暫時安樂。

  如意寶:佛教的一些曆史中記載,以前有許多商人依靠智慧和能力,到大海裏面取出真正的如意寶,給自己乃至整個國家帶來圓滿的財富。漢傳佛教第一位前往印度的法顯譯師,在他的遊記中說過:“到了末法時期,佛陀的舍利全部沈入海底變成如意寶,以滿足衆生的所需。”

  如意寶能給世間衆生帶來暫時的利益,但從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出,依靠它不可能獲得解脫和無上圓滿的果位。然而,從暫時滿足衆生願望的角度而言,沒有一個珍寶能超過如意寶的。現在一些高僧大德也被尊稱爲如意寶,如法王如意寶、托嘎如意寶、海外觀音菩薩化身的上師,這些高僧大德們自己承諾,可以給他取“如意寶”的名稱。緣起是什麼呢?因爲如意寶始終沒有自我的分別念,完全都是滿足衆生,《寶性論》、《入中論》等大乘殊勝論典中也以如意寶爲比喻,宣說了佛陀無分別利益衆生的事業。所以像如意寶般的這種心,一點自私自利的成分也沒有,所作所爲、一言一行全部都是利益衆生,作爲大乘修行人,誰會不希求呢?因此我們也應該效仿傳承上師,生生世世像如意寶那樣來滿足衆生,這樣觀想或者發願回向。另外,如意寶的一些功德,《悲華經》中也有描述。

  明咒:我願將來變成滿足衆生心願的明咒,成辦息、增、懷、誅一切事業。然而,有些注釋裏說,此處的明咒是指持明咒的上師或瑜伽士,他們通過等持力來持誦咒語,很容易幫助無量衆生,當然這種理解也可以。在世間上,明咒的能力不可思議,按照密宗的教言,咒語跟本尊無二無別,不管是觀世音菩薩也好,金剛薩埵也好,真正的諸佛菩薩,實際上就是我們口裏念誦的這些心咒,除了這種語音的種性之外,沒有其他的佛菩薩。因此,明咒是利益衆生非常好的一種方便方法,我們應當發願:願我生生世世變成世間中力量強大的明咒來幫助一切衆生、饒益一切衆生。

  靈藥:我願將來變成靈丹妙藥,治療衆生的八萬四千種疾病。大家也知道,末法時代各種各樣的怪病層出不窮,如果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出現能製止這些病的妙藥,那對衆生來說確實是莫大的利益。尤其是平時身體不好的人,醫生和妙藥對他們來說簡直就像怙主一樣,看到一個醫生,不管他長得難看也好,人老了也好,自己就算有再高的地位、再多的財産,也要對他特別恭敬,不爲別的,只因爲他經常給自己打針、開藥。

  說實話,世間中真的有很多可憐的病人,如果我們有一些能力、有一些醫術,就應該盡量地幫助他們。在座的道友中,有些人的醫術還是很不錯的,若讓你們長期發心爲別人看病,可能對自己的聞思修行有一點影響,但你們畢竟學了這麼多年的醫,有時候半年或幾個月當中發心幫助別人,我覺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意樹:有些大乘教言中說,天界中有如意樹;佛經裏面講,極樂世界也有如意樹;無垢光尊者說,所謂的如意樹,在人壽九萬歲時因衆生的福報而現前,當時每個人一降生,就出現一棵如意樹,人們把樹果和樹味作爲食物,樹葉作爲衣服,這棵如意樹實際上就是衆生的生存來源。初劫時的人類不像我們現在有很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他們只要有吃有穿就過得非常快樂了。現在的人雖然經濟條件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好轉,但相續中的欲望和貪心卻越來越膨脹,始終覺得自己沒有錢很痛苦,心裏一直得不到滿足。

  記得小時候,我們隔壁有一個老鄉放牦牛,他比較懶惰,但心情卻特別開朗,他經常告訴我們:“現在的家庭每天都有很多麻煩事,我們平時說話不必考慮得太多,要經常說我家裏很好、工作順利、什麼都很快樂,有了這樣的習慣,就會過得很快樂。否則住在人世間是很痛苦的,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事情非常多,所以平時心情快樂很重要,什麼都不要太在乎。”他整天就是這樣,什麼都“可以可以”、“很好很好”,好像有吃有穿的、很順利很快樂,別人也覺得他說的對,否則自己整天都說“我這裏不行、那裏不行”、“我忙啊”、“我傷心”,說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可見,一個人的苦樂其實跟自己的心態很有關系。我們在座的修行人,心情也應該快樂一點,不要說“我今天背得也不好,考得也不好,身體也不好,吃的也不好,穿的也不好,走路也不方便,心情也不舒服,房子也漏水……”似乎整天都很痛苦。應該反過來說“我考得還可以,吃得還行,天氣也可以,下雨也可以,不下雨也可以,什麼都可以”,有了這樣的心態,生活始終都是充滿陽光。

  以前的如意樹、如意寶,現在我們享用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難,別說遠在人壽八萬、九萬歲的事物,就連幾百年前的人類生活,也跟現在大相徑庭。那天我在上海看了“十年革命”,當年在文革期間,人們的生活、穿著、衣飾,幾乎跟現代人截然不同。所以時代一過,人們回顧起來,可能認爲是一種傳說。其實不能這樣想,如意樹、如意寶確實有這樣的功用,在世間中也曾經存在過,到了今天,雖然我們肉眼不一定能看見,但是不能否認它的真實存在。比如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網絡和電腦,很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整天依靠它,爲社會、爲國家、爲個人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但這些東西再過幾百年或幾千年之後,可能只成爲一種曆史的影像了,真實的事物不一定存在,這就是人類的福報所致。但不管怎麼樣,過去的也好,現在的也好,未來的也好,只要能夠幫助衆生,我們應心甘情願地變成這些資具財物。

  這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概念,昨天我問有些道友學《入行論》感覺怎麼樣,他們說:“挺好的,有一種新鮮感。以前總認爲諸佛菩薩只變成衆生的形象來幫助我,從來沒有想過道路、大橋這些也是佛菩薩的化現,現在聽了《入行論》,想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過去我們常把諸佛菩薩的境界,觀在非常渺小的範圍裏,所謂的觀音菩薩,就是一位女性拿著淨瓶,在你特別痛苦的時候來幫助你,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的一位淨飯王子,最後出家悟道了,就這麼一回事。如果以這種想法來看待佛教,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世界觀就非常微小了,根本解釋不了廣大無邊的內涵。所以,我們只有經常學習大乘佛法,才會對《華嚴經》所講的玄妙不可言說的甚深奧義生起定解,到了一定時候,自己的思維領域才會逐漸擴大,不然的話,眼光始終專注在極小的範圍內,這樣不太好!

  如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爲,

  無量衆有情,資生大根本。

  如同地水火風以及虛空恒時作爲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一樣,願我也以衆多形象作爲無量衆生賴以生存的因。

  衆所周知,在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當中,地水火風的範圍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人類也好,旁生地獄也好,乃至整個外面世界,沒有一個不涉及四大的,如果離開了四大,我們的身體、住處、言談舉止全都沒有辦法存在,在四大的作用下、在四大的範圍中,我們才能夠行動和工作。所以我們應該發願:願我像地水火風那樣來幫助無量的衆生,這種發心的範圍是相當廣大的。

  按照《俱舍論》的觀點,虛空是周遍一切、無有阻礙,能讓衆生擁有生存活動的空間;地大的法相是堅實,它是一切衆生生存的依靠;水大不僅僅是潮濕,它還有一種結合的作用,能令萬物積聚不分散,呈現包羅萬象、形態各異的事物;依靠火大,世間萬物可以成熟,沒有它的話,不可能有生長、發育、安住的現象,事物産生後馬上就有消失的危險……四大在整個浩瀚無際的宇宙界中起了不可言說的作用,萬事萬物都不離開四大,所以我們也應像佛陀在《無垢稱經》中所說的“或時作地水,或複作風火”,生生世世就像地水火風那樣來幫助衆生。

  當然,《俱舍論》裏所講的四大,概念比較細一點,其實我們也能以眼睛所看到的地、水、火、風來發願。譬如看見水的時候,“願我以後變成江河來幫助衆生”,衆生如果離開了水,生活就會非常困難,前段時間一直沒下雨,人們都特別擔心,害怕今年出現幹旱,但今天晚上開始下雨了,大家就十分高興,所以願我也變成雨水或江河,像水大那樣來幫助衆生。如果看見大地、高山和道路,“願我變成地大來利益衆生”。同樣的道理,雖然因明中說虛空是看不到的,但我們心裏可以想虛空(因明跟這裏的說法不同,我們若隨順世間名言,看虛空是可以的,但若隨順世間正理,看虛空是不行的),如果沒有虛空的話,我們現在連動都動不了。原來有個老堪布天天說:“虛空是…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