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第三品“受持菩提心”,这一品主要宣讲了随喜、回向以及舍施的道理。随喜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回向。
辛八(回向福德)分二:一、总回向;二、别回向。
壬一、总回向: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以上学习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随喜等善举,观想将这些善根全部回向给所有众生,但愿他们获得无比的快乐,暂时得到人天福报、健康无病等利益,最终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过:“我们的回向就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目标,在此之前让众生获得各自所求,只是暂时的回向。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此乃回向的所有内容。”
我们平时所做的善根应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并心里观想:以此善根,愿众生获得快乐、佛法兴盛。这两个问题大家不能忘记,如果这样回向,无量的众生肯定能得到真实利益,这就是佛菩萨不共的加持、功德和威力。
所以作回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超度亡人的过程中,回向对其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关于这点,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从前,广严城的人们准备迎请佛陀应供,前一天晚上有五百饿鬼来到佛陀面前乞求:“明日广严城的人们供养您的善根回向给我们吧。”佛陀明知故问:“为什么要回向给你们?”它们说:“我们是广严城这些居民的父亲母亲,以吝啬之业而转生为饿鬼。”“那么明日回向时你们也来,我可以作回向!”饿鬼们说:“我们投生为这般丑陋的身体,感到十分惭愧,实在不敢前来。”佛陀呵斥道:“你们造恶业时本该羞愧,可那时候你们却不知羞耻,而现在已经投生成低劣的身体,惭愧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来就没办法回向给你们。”于是它们不得不答应。第二天来了以后,广严城的人们特别害怕,佛陀说:“大家不必惊慌,这些饿鬼都是你们的父母所转生,能否将善根回向给它们?”人们答应后,佛陀就为那些饿鬼作了回向,以此善根它们死后都转生到三十三天。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回向的功德是相当大的,假如我们平时做的善根没有回向,就像《宝箧经》中所讲,一旦相续中生起恶念,这些善根是很容易被摧毁的。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在课堂上说:“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传承上师的教言,因此大家行持任何善法时,一定要记得回向!
那么,回向和发愿有什么差别呢?无垢光尊者是这样分析的:对以前已做过的善根,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对没有做过的善根,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要做,这就是发愿。这两者一定要分清楚,在积累任何善根的时候,必须要以回向来摄持。
不仅已做的善根可以回向,根据《华严经》中所述,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经中说:“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悉皆获妙善。”意思就是说,众生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都可以回向给菩萨地,若能如此,所获的善妙功德无法言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关于这一问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一些宣说(《宝鬘论》宣讲了发愿和回向的很多道理),对此喇拉曲智仁波切解释道:“未来的善根可以回向,就如同有些人未来会获得一些财物,现在可以发愿与某人共享,这并不是不现实的事情,而是可以实现的,同样,回向未来的善根也是如此。”
既然回向在大乘佛法中如此重要,那么,回向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懂得。在回向的时候,不能将善根执为实有,而应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摄持。《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假如对善根、对所回向的众生耽执为实有或特别贪执,这种回向是不究竟的。《般若摄颂》云:“佛说如食杂毒食,缘于白法亦复然。”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就像在食物中掺毒一样,若执著白法为实有,其危害也是同样。
所以,回向的方式要以如梦如幻来摄持,回向的善根可以是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善根,倘若没有回向,所做的善法不一定成为菩提之因。故而无垢光尊者说:行持任何善法,最初应以菩提心来摄持,中间安住于三轮体空的无缘境界中,最后缘无上菩提而作回向,倘若能以三殊胜摄持,此善根即为随解脱分善根,否则,只是随福德分善根,无法成为佛道之因。
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是听法也好,讲经也好,积累任何善根都应该让它有意义,就像一个工人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应该将它用在关键的地方。当然,所谓的回向,许多大德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布施”,有些说是“赐给”,但我认为应该是“用于”,也就是把这些善根用在哪些地方,是人天福报上,还是利益众生上,或是自己升官发财上?就像那个工人把赚来的钱是给亲友子女买衣服玩具,还是给自己买一些饮食,或是买摇头丸到舞厅里过一种精神病的生活?回向也是同样,有些人把善根用于利益一切众生,有些人只想自己获得快乐,有些人把善根用来损害冤敌,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回向可以理解为“用于”。
要知道,我们能听经闻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寂静的地方各方面条件可能比较具足,但在外面的城市里,居士们每次集聚时,坐车要花很多钱,听几堂课也是很辛苦的。所以你们在集中听课的时候,发心一定要清净,听完后一定要回向,不能听完就直接走了,而应该将闻法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且念一些回向文,这种闻法方式是最好的。当然,所念的回向文,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么是佛经中的,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比如念诵《普贤行愿品》,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
因此,回向的意义非常重大,大家知道了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务必要行持,将每天所做的善根转为菩提之因,千万不要随便浪费了!
壬二(别回向)分三:一、为患病者回向;二、为饥渴者回向;三、为贫穷者回向。
癸一、为患病者回向:
世间上患有疾病的众生非常可怜,就连听法都坐不住,在我讲法的时候自己也很痛,一定要动来动去,尤其是得脊椎病的人,坐在那里特别难受,对这些人应该回向,嘿嘿……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乃至所有众生的疾病没有完全康复之前,我愿成为治疗他们的医生、包治百病的妙药,以及照顾他们的护士。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也是这样发愿的,他认为当国王不太好,当商人也不好,当医生的话,如果心地善良,就可以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他发愿当医生。我们的善根也应该这样回向:为了治疗世间上的所有疾病,我一定要像释迦牟尼佛因地时那样当医生。《本生传》中有这样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人药王子,母亲从怀孕时起,身体任何部位触碰众生,所有的疾病都能得以治愈。王子降生以后,只需用手等身体任何部位与病者接触,即可治愈患者一切疾患。在其逝世之后,他的骨灰若敷于身体病变部位,也能治愈一切病痛。所以,我们内心应当发愿像人药王子那样,真正治愈众生所患的恶疾,令患者完全康复。
现在各大医院里的医学教授、著名医生,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自己养家糊口而工作,但有些人的发心相当清净,他们将一生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可怜的病人,日日夜夜为这些病患着想,我们也要发愿当这样的医生来利益众生。有时候看见一些医生,不要认为医生没什么了不起,眼科医生心脏不太好,牙科医生没有头发,不能这么想,也许他们正是诸佛菩萨的化身。
至于妙药,在世间中不管是中药、西药还是藏药,都可以说是诸菩萨的化现,或者为了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我们也可以发愿变成妙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为莲花王,该国的民众普遍得一种瘟疫病,只有若和达鱼肉方能治疗,而这种鱼当时没办法得到,于是国王发愿舍弃生命,跃入河中变成若和达鱼,让人们割取它的身肉,以此医好了所有人的瘟疫。按这个公案所讲,我们也应该发愿变成妙药。
不过,有时候我们中药不想喝,西药不想吃,藏药也不太愿意接受,尤其是一些病人,常年和药罐子打交道,一看到药就特别害怕。其实,这是我们不懂这方面的道理而已,如果真正懂的话,所有妙药都是佛菩萨的幻化和加持,应该这样观想而享用,然后自己也发愿将来变成妙药利益众生。如果说我们吃的药与诸佛菩萨的发愿没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
除了医生和药物之外,我们还要做护士来照顾病人。《毗奈耶经》中讲,佛陀曾亲自以身作则,前往病房里帮助病人擦拭身体、照料饮食、宣讲养生常识等等。同时,还在戒律中谆谆告诫大家:照顾病人,是我们每个修行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看见可怜的病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地照料他们,这一点相当重要!
总之,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看见护士、药物或者医生,都应该想这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同时自己在心里发愿:世间上有这么多的可怜众生,我应该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若能这样,功德也是非常大的。阿底峡尊者说:“照顾长期的病人、孝养老年的父母、帮助远游的客人,这三者的功德等同于修持大悲空性。”尊者精通显密一切教法,完全照见了因果的这一规律,所以告诉我们,如果照顾可怜的病人,确实就有无量的功德。
本论在此处的三种回向,分别对应了人寿减少时的三大灾难——疾疫劫、刀兵劫、饥…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