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節課

  第叁十節課

  下面繼續學習第叁品“受持菩提心”,這一品主要宣講了隨喜、回向以及舍施的道理。隨喜已經講完了,現在開始講回向。

  辛八(回向福德)分二:一、總回向;二、別回向。

  壬一、總回向: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

  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以上學習了供養、頂禮、皈依、忏悔、隨喜等善舉,觀想將這些善根全部回向給所有衆生,但願他們獲得無比的快樂,暫時得到人天福報、健康無病等利益,最終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菩提果位。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文殊大圓滿》時說過:“我們的回向就是願衆生獲得佛果,這是最究竟的目標,在此之前讓衆生獲得各自所求,只是暫時的回向。諸佛菩薩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當中,這十大願歸納起來,就是願佛法興盛、衆生獲得快樂。此乃回向的所有內容。”

  我們平時所做的善根應該回向給一切衆生,並心裏觀想:以此善根,願衆生獲得快樂、佛法興盛。這兩個問題大家不能忘記,如果這樣回向,無量的衆生肯定能得到真實利益,這就是佛菩薩不共的加持、功德和威力。

  所以作回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超度亡人的過程中,回向對其有不可思議的利益。關于這點,佛經中有一個公案:從前,廣嚴城的人們准備迎請佛陀應供,前一天晚上有五百餓鬼來到佛陀面前乞求:“明日廣嚴城的人們供養您的善根回向給我們吧。”佛陀明知故問:“爲什麼要回向給你們?”它們說:“我們是廣嚴城這些居民的父親母親,以吝啬之業而轉生爲餓鬼。”“那麼明日回向時你們也來,我可以作回向!”餓鬼們說:“我們投生爲這般醜陋的身體,感到十分慚愧,實在不敢前來。”佛陀呵斥道:“你們造惡業時本該羞愧,可那時候你們卻不知羞恥,而現在已經投生成低劣的身體,慚愧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不來就沒辦法回向給你們。”于是它們不得不答應。第二天來了以後,廣嚴城的人們特別害怕,佛陀說:“大家不必驚慌,這些餓鬼都是你們的父母所轉生,能否將善根回向給它們?”人們答應後,佛陀就爲那些餓鬼作了回向,以此善根它們死後都轉生到叁十叁天。

  通過這個公案可以看出,回向的功德是相當大的,假如我們平時做的善根沒有回向,就像《寶箧經》中所講,一旦相續中生起惡念,這些善根是很容易被摧毀的。上師如意寶也經常在課堂上說:“我們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則一刹那的嗔念就會毀壞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獲得佛果之前,這些善根永遠也不會耗盡,並且蒸蒸日上、不斷增長。”這就是我們傳承上師的教言,因此大家行持任何善法時,一定要記得回向!

  那麼,回向和發願有什麼差別呢?無垢光尊者是這樣分析的:對以前已做過的善根,以念誦願文和心願作印持,稱爲回向;對沒有做過的善根,自己在諸佛菩薩面前立誓要做,這就是發願。這兩者一定要分清楚,在積累任何善根的時候,必須要以回向來攝持。

  不僅已做的善根可以回向,根據《華嚴經》中所述,未來的善根也可以回向。經中說:“衆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回向普賢地,悉皆獲妙善。”意思就是說,衆生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都可以回向給菩薩地,若能如此,所獲的善妙功德無法言說。從這個角度來講,未來的善根也可以回向。關于這一問題,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有一些宣說(《寶鬘論》宣講了發願和回向的很多道理),對此喇拉曲智仁波切解釋道:“未來的善根可以回向,就如同有些人未來會獲得一些財物,現在可以發願與某人共享,這並不是不現實的事情,而是可以實現的,同樣,回向未來的善根也是如此。”

  既然回向在大乘佛法中如此重要,那麼,回向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懂得。在回向的時候,不能將善根執爲實有,而應以如夢如幻的智慧來攝持。《中般若經》雲:“須菩提,當以諸法如夢如幻、善根亦如夢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假如對善根、對所回向的衆生耽執爲實有或特別貪執,這種回向是不究竟的。《般若攝頌》雲:“佛說如食雜毒食,緣于白法亦複然。”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就像在食物中摻毒一樣,若執著白法爲實有,其危害也是同樣。

  所以,回向的方式要以如夢如幻來攝持,回向的善根可以是未來、過去、現在的一切善根,倘若沒有回向,所做的善法不一定成爲菩提之因。故而無垢光尊者說:行持任何善法,最初應以菩提心來攝持,中間安住于叁輪體空的無緣境界中,最後緣無上菩提而作回向,倘若能以叁殊勝攝持,此善根即爲隨解脫分善根,否則,只是隨福德分善根,無法成爲佛道之因。

  我們所有的人,不管是聽法也好,講經也好,積累任何善根都應該讓它有意義,就像一個工人好不容易賺了點錢,應該將它用在關鍵的地方。當然,所謂的回向,許多大德有不同的解釋方法,有些說是“布施”,有些說是“賜給”,但我認爲應該是“用于”,也就是把這些善根用在哪些地方,是人天福報上,還是利益衆生上,或是自己升官發財上?就像那個工人把賺來的錢是給親友子女買衣服玩具,還是給自己買一些飲食,或是買搖頭丸到舞廳裏過一種精神病的生活?回向也是同樣,有些人把善根用于利益一切衆生,有些人只想自己獲得快樂,有些人把善根用來損害冤敵,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回向可以理解爲“用于”。

  要知道,我們能聽經聞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寂靜的地方各方面條件可能比較具足,但在外面的城市裏,居士們每次集聚時,坐車要花很多錢,聽幾堂課也是很辛苦的。所以你們在集中聽課的時候,發心一定要清淨,聽完後一定要回向,不能聽完就直接走了,而應該將聞法的善根回向給一切衆生,並且念一些回向文,這種聞法方式是最好的。當然,所念的回向文,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薩所說的成實語,不是隨隨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麼是佛經中的,要麼是真正一地以上聖者造的,比如念誦《普賢行願品》,或是昔日世尊轉爲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羅刹時所誦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 ”

  因此,回向的意義非常重大,大家知道了以後,在實際行動中務必要行持,將每天所做的善根轉爲菩提之因,千萬不要隨便浪費了!

  壬二(別回向)分叁:一、爲患病者回向;二、爲饑渴者回向;叁、爲貧窮者回向。

  癸一、爲患病者回向:

  世間上患有疾病的衆生非常可憐,就連聽法都坐不住,在我講法的時候自己也很痛,一定要動來動去,尤其是得脊椎病的人,坐在那裏特別難受,對這些人應該回向,嘿嘿……

  乃至衆生疾,尚未療愈前,

  願爲醫與藥,並作看護士。

  乃至所有衆生的疾病沒有完全康複之前,我願成爲治療他們的醫生、包治百病的妙藥,以及照顧他們的護士。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也是這樣發願的,他認爲當國王不太好,當商人也不好,當醫生的話,如果心地善良,就可以利益無量衆生,所以他發願當醫生。我們的善根也應該這樣回向:爲了治療世間上的所有疾病,我一定要像釋迦牟尼佛因地時那樣當醫生。《本生傳》中有這樣一個公案:釋迦牟尼佛因地時轉生爲人藥王子,母親從懷孕時起,身體任何部位觸碰衆生,所有的疾病都能得以治愈。王子降生以後,只需用手等身體任何部位與病者接觸,即可治愈患者一切疾患。在其逝世之後,他的骨灰若敷于身體病變部位,也能治愈一切病痛。所以,我們內心應當發願像人藥王子那樣,真正治愈衆生所患的惡疾,令患者完全康複。

  現在各大醫院裏的醫學教授、著名醫生,有些人可能是爲了自己養家糊口而工作,但有些人的發心相當清淨,他們將一生獻給了社會、獻給了可憐的病人,日日夜夜爲這些病患著想,我們也要發願當這樣的醫生來利益衆生。有時候看見一些醫生,不要認爲醫生沒什麼了不起,眼科醫生心髒不太好,牙科醫生沒有頭發,不能這麼想,也許他們正是諸佛菩薩的化身。

  至于妙藥,在世間中不管是中藥、西藥還是藏藥,都可以說是諸菩薩的化現,或者爲了所有的衆生獲得快樂,我們也可以發願變成妙藥。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轉生爲蓮花王,該國的民衆普遍得一種瘟疫病,只有若和達魚肉方能治療,而這種魚當時沒辦法得到,于是國王發願舍棄生命,躍入河中變成若和達魚,讓人們割取它的身肉,以此醫好了所有人的瘟疫。按這個公案所講,我們也應該發願變成妙藥。

  不過,有時候我們中藥不想喝,西藥不想吃,藏藥也不太願意接受,尤其是一些病人,常年和藥罐子打交道,一看到藥就特別害怕。其實,這是我們不懂這方面的道理而已,如果真正懂的話,所有妙藥都是佛菩薩的幻化和加持,應該這樣觀想而享用,然後自己也發願將來變成妙藥利益衆生。如果說我們吃的藥與諸佛菩薩的發願沒有關系,這是不可能的!

  除了醫生和藥物之外,我們還要做護士來照顧病人。《毗奈耶經》中講,佛陀曾親自以身作則,前往病房裏幫助病人擦拭身體、照料飲食、宣講養生常識等等。同時,還在戒律中諄諄告誡大家:照顧病人,是我們每個修行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看見可憐的病人,都應該盡心盡力地照料他們,這一點相當重要!

  總之,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看見護士、藥物或者醫生,都應該想這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同時自己在心裏發願:世間上有這麼多的可憐衆生,我應該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們。若能這樣,功德也是非常大的。阿底峽尊者說:“照顧長期的病人、孝養老年的父母、幫助遠遊的客人,這叁者的功德等同于修持大悲空性。”尊者精通顯密一切教法,完全照見了因果的這一規律,所以告訴我們,如果照顧可憐的病人,確實就有無量的功德。

  本論在此處的叁種回向,分別對應了人壽減少時的叁大災難——疾疫劫、刀兵劫、饑…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