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一節課

  第叁十一節課

  受菩薩戒的前行,必須要修七支供和自己的心。修七支供的道理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爲了利益他衆而修心。

  庚二(爲利他而修心)分二:一、總說布施一切;二、別說布施身體。

  辛一(總說布施一切)分二:一、所施;二、原因。

  壬一、所施:

  爲利有情故,不吝盡施舍,

  身及諸受用,叁世一切善。

  發殊勝菩提心之前,必須要通過七支供來積資淨障,同時還要舍施我們最執著的叁種事物:身體、受用、叁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此叁者對每個人來講,都是非常執著的。當然,沒有信仰的人對叁世善根不一定執著,除此以外,作爲想受菩薩戒的人,還是比較執著自己的善根。然而,“爲利有情故”,我們必須要布施自己最珍愛的身體、有生之年所積累的房屋金銀等財産受用,以及未來過去現在所造的一切善根。目的是什麼?爲了一切衆生獲得真實的利益。方式是什麼樣呢?沒有吝啬心、貪心、傲慢心,不求任何回報和來世的安樂,心甘情願地舍棄自己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和過去的身體、受用沒有辦法布施給衆生,因爲未來的還沒有産生,過去的已經滅盡。然而,善根在未來和過去都是存在的,未來的善根可以通過現在發願而作回向,比如心裏計劃要造某種善根,現在便可將此功德回向給衆生;過去的善根有相當一部分還沒有成熟,相續中的果報沒有享盡,故也可以進行回向。這一點在《無盡慧經》中也有說明,經中說:“心和心所憶念過去的善根而回向有情,作意未來的善根而回向菩提。”因此,未來和過去的善根都可以布施給衆生。

  而且,這種布施的功德相當大,《菩薩地論》中雲:“倘若誠心誠意將所有的事物,作意布施給一切衆生,表面上看這只是很小的資糧,但實際上能積累廣大無邊的功德,此乃智者們布施的一種方便。”因此,學習大乘佛法的時候,我們作爲凡夫人,要把身體布施給衆生,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後面也會講到,布施身體要到一地菩薩以後才可以做)。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在心裏面觀想,作意自己將來獲得佛果之前,一定要把身體、受用、善根全部進行布施。

  我們凡夫人對這叁者非常執著,從小或無始以來,對自己的身體、壽命相當貪執,這一點每個人都有明顯的感受;不僅如此,孩童時代對玩具,長大以後對財産,我們也是拼命地據爲己有,不讓別人占一絲便宜;等到稍微懂一點取舍的道理、明白一些善惡功過之後,又開始對善根産生貪著,自己現在念了多少部經、修了什麼法,經常念念不忘、挂在嘴上。爲了斷除自相續中的我執與我所執,也爲了利益無邊無際的一切衆生,我們一定要舍棄對此叁者的執著,將其完全布施給衆生,若能做到這樣,在短暫的人生中也能積累廣大的資糧。

  因此在接受菩薩戒時,我們一定要在心裏觀想,把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布施給衆生。堪布根霍在著疏中還說:“假如遇到病魔或是一些違緣,念誦此偈來調伏自相續,加持力是相當大的。”華智仁波切等傳承上師們也是如此,在平時的修行中,一旦遇到違緣障難,他們並不是以牙還牙,而是按照噶當派高僧大德們的做法,將自己的身體受用統統布施給怨敵。比如我今天生病了,真的感覺有病魔在侵擾我,或在我的修行過程中,人與非人製造違緣,這時候不要認爲“我要依靠降伏咒來摧毀魔衆”,這樣的動機是非常不好的。所謂密宗的降伏法,必須是在遠離嗔心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假如你是爲了保護自我,以自私自利的心和嗔恨心來降伏魔衆,這個過失是相當大的。修斷法時也是同樣,無始以來衆生對“我”和“我所”有十分可怕的執著,爲了舍棄這種執著而修持佛法,那麼修任何一個法都會變成斷法。這在大乘修學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非常關鍵的一種修行。

  所以,我們在遣除違緣的時候,首先要看看自己的發心是爲了什麼,假如是爲了保護自我,那你應該想想自己在修什麼法?昨天中午有個年輕人闖進我家裏來,非要讓我念一個《心經回遮儀軌》的傳承,他要馬上修回遮法。我就問他:“你修回遮是爲了什麼?”他說:“希望回去的路上比較順利,爲了保護自己。”我又問:“你覺得回遮是什麼意思?”“就是降伏魔衆!”當然,沒有自私自利,完全是以超度他衆的慈悲心爲出發點,依靠《般若經》或密宗的降伏咒來降魔,這也是允許的,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任何人也沒有理由毀謗。然而,真正要修回遮時,一定要先觀察動機是不是爲了保護自己,如果是的話,那麼回遮的對象並不是外面的魔,而是如毒藥般自私自利的“我”。修斷法時也是同樣:必須要將自己的身體布施給魔衆非人,任其享用,怎樣造違緣都無所謂。這種實修法確實非常殊勝,我們以後如果遇到困難,覺得可能有人或非人正在造違緣,就應該把這個偈頌念一遍,然後心裏面想:你們想造違緣就造吧,怎麼樣都無所謂,反正我的身體已經布施給所有的衆生了。

  平時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在工作中或者事業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違緣,當這些出現時,一定要采用噶當派將違緣轉爲道用的殊勝教法,這也是全知麥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寶的傳統。以前上師如意寶如果感覺不太順利,好像會出現違緣的時候,就念一些斷法的偈頌或修持般若法門,將自己的身體受用全部布施給衆生,讓衆生隨便受用,這樣以後,違緣馬上就煙消雲散、消于法界了。

  所以,我們在修持大乘佛法的時候,行爲應該有所改變,心理應該有所依靠,畢竟每個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沒有一點挫折和坎坷。前不久,我們二十年沒見面的幾個同學聚在一起互訴心聲,當各自闡述這幾年來的經曆時,沒有一個人是比較順利的,都是“我的生活如何如何痛苦”、“我遇到了怎樣的挫折磨難”。後來我告訴他們:“生活就是這樣的,你們這二十年的路是彎彎曲曲,以後的路肯定也有彎彎曲曲,因爲佛陀告訴我們,輪回的本性就是痛苦。但我想如果大家學習了佛法,並借鑒大乘法門的某些修行方便,路雖然是彎曲的,但你感覺還是很直的,不會有太大的痛苦。”有時候我們的確應該想一想,學了這麼多的大乘佛法,如果遇到逆境時應該怎樣對待?這一點,不僅僅是在家人,包括我們出家人也應該有所考慮!

  下面講爲什麼要舍棄這叁者?此舉有什麼合理性?

  壬二、原因:

  舍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

  死時既須舍,何若生盡施。

  我們舍棄一切的善根財産身體,這是非常合理的,爲什麼呢?因爲人在活著的時候,若能把是我所執著的東西,如財産身體統統舍棄,心裏就很舒服了,以後縱然遇到違緣和痛苦,也不會有什麼傷心的,因爲這些東西已經不是我的,早就布施給衆生了。打個比方說,我想將屋子裏的財産布施給一切衆生,如果不注意來了小偷,把裏面的東西偷了,我也不會有任何傷心,因爲我早已經舍給衆生了,雖然沒有親自送到別人家裏,但他自己來把東西拿走了,那我有什麼痛苦的?聽說有些法師的電腦被偷了,晚上做夢時也夢到電腦回來了,實際上如果你真的舍棄了對電腦的執著,就很容易脫離這種痛苦。而且依靠這樣的舍棄,我們才可以獲得涅槃,爲什麼呢?因爲凡夫的心對外境特別執著,對內在的事物也相當執著,這種執著始終去不掉,但若通過大乘的對治方法來修煉,舍棄了裏裏外外一切事物的執著,心的光明本體自然而然就會顯露出來,這即是所謂的涅槃。因此,舍棄這叁者可以幫助自己脫離痛苦、獲得涅槃,這是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死時既須舍”。我們每個人終有一天會面臨死亡,無常這個魔一定是會出現的,當它出現時,自己不得不離開這個人間,身體和受用都要舍棄。雖然有些善根若以菩提心攝持或已經回向了,死時也不一定舍棄,但如果沒有回向,這些善根就像芭蕉樹一樣用完就沒有了,也沒有多大的意義。無常到來時,所有的一切都要離你而去,還不如現在就布施給衆生,依此也能對自他大有裨益。爲什麼呢?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去掉我執,以此成爲圓滿正等覺佛陀之因;另一方面,衆生也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既然如此,爲什麼不願意舍棄呢?龍猛菩薩說:“菩薩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虛空界一樣無邊無際。”

  盡管按照本論的次第,現在還沒有講到受菩薩戒,但我們在座的人早就受過菩薩戒了,對于已受過菩薩戒的人來說,不應該對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特別執著,否則並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佛陀在《文殊刹土莊嚴經》中雲:“舍利子,菩薩就是大施主,舍棄自己的一切而無有恐怖畏懼之心,並生起極大的歡喜滿足感。”的確如此,看過《釋尊廣傳》的人都知道,菩薩把自己的所有全部布施給了衆生,心裏不但沒有恐怖和吝啬,反而生起極大的歡喜心。

  對于佛陀因地時布施的這種心,我們應當堅信不移。但有些人可能由于佛教的基礎不太穩,對這個也懷疑,對那個也懷疑。聽說有位居士的父親就是這樣,看了《釋尊廣傳》以後,總覺得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身體都已布施給衆生了,後來竟然恢複了,會不會有這種情況啊?他的妻子告訴他:“你不要多想,肯定是有的,你看《觀世音菩薩傳》,裏面有那麼精彩的故事……”“噢,對對對!”他們經常這樣交流佛法。的確,現在外面學習《入菩薩行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人比較多,通過熏習這些大乘教言,平時接觸他們的時候,共同語言也逐漸轉向了修行方面,這一點是好事!以前我們到外面去,聽他們說的幾乎全部是吃喝玩樂的話,沒有任何意義,最近這方面稍微有點改變,這是非常值得隨喜的。希望以後不管是學院裏的人,還是外面的人,大家通過學習佛法,都應該從根本上、從大的意義上獲得轉變,這是我們最究竟的目標。否則世間中的瑣事始終沒完沒了,什麼時候到了盡頭,什麼時候就是死亡,這樣的人生實在沒有價值!

  總之,舍棄這叁者的原因已經講得非常…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