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一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函《甘珠尔》 、250多函《丹珠尔》 ,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在这么多的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须要学习的,唯有这一部《入菩萨行论》。所以,你们应该好好思维:这部《入菩萨行论》在佛教当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影响是什么样的?价值是什么样的?藏地和印度这么多的高僧大德并不是没有论典可学,也不是没有经典可学,但在所有的经论当中,哪一部是大家必须共同学习的?你们不妨仔细想一想。

  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这些大德们并不是找不到其他的教证,之所以如此,本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所以,你们不要认为这部论典哪里都可以听得到,什么宗派当中都有,这种想法完全是错的!

  前一段时间,拉萨的文物馆里发现了贝若扎那 对本论的一个注释(因为历史的各种原因,此注释一直没有公开),由于年代古老,有很多纸张粘在一起,现在他们请了西方和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技术人员,想通过各种方法把它恢复,但能不能恢复呢?我想可能有点困难。现在藏地的很多大德对这件事情非常关注,当然,有智慧的人对智慧是很关注的,没有智慧的人,对吃的、穿的、自己的住处非常关注,而对有智慧的人来说,这些根本无所谓。

  言归正传,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大家千万不要错过机会,我这里并不是自吹自擂,宣传我讲得如何如何,我们藏传佛教如何如何……当然,你们一个人都不听,对我也是无利无害的,但对于具有智慧的人而言,知道哪些论典是真正的如意宝、哪些是相似的如意宝,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面讲了藏地对《入菩萨行论》的弘扬情况,那汉传佛教是怎么样的呢?在唐朝佛教非常兴盛的时候,《入菩萨行论》还没有译成汉语,后来宋朝永熙二年(公元985年),有一个叫天息灾 的译师,才将此译成了《菩提行经》。但因为其中的词句艰涩难懂,至今将近一千多年了,这部论典一直没有弘扬开来。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当时天息灾的翻译是非常精密的,他专门建立了一个译经场,对照印度的梵文本进行翻译。翻译的时候,有主译、润文、监译等八九个分工,主译负责梵文本是怎么讲的,监译监督译文是否有错,还有些人对文字进行润色,对意义进行校对……这种译场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但可能因为众生的福德因缘吧,这部论典在汉传佛教中一直没有得到广弘。

  近几年来,隆莲法师翻译了甲曹杰的《入菩萨行论注释》,台湾的如石法师也到印度求得了《入菩萨行论》的传承,经过很长的时间,认真翻译了本论,同时撰写了《入菩萨行论浅释》,还探索了《入菩萨行论》与《学集论》、《经集论》之间的关系。从那个时候开始,汉传佛教的寺院中,才有个别修行人开始接触《入菩萨行论》。

  从现在的一些情况来看,汉传佛教学习《入菩萨行论》还不足够,我希望各大寺院、居士团体,或者佛教中心、居士林,应该主动学习《入菩萨行论》。为什么要学呢?你们可以想一想,印度这么多的高僧大德对本论如是的重视,藏地犹如繁星般的无数大德也对本论如是的重视,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和虔诚佛教徒们,你们难道不值得考虑一下吗?

  有些孤陋寡闻的人可能会想:“这个《入菩萨行论》是藏传佛教的,我才不学呢!”这种想法,完全是被浓厚的执著遮蔽了自己的慧眼。要知道,《入菩萨行论》并不是藏传佛教的,如果你对藏传佛教的佛法不愿意接受,那印度传来的佛法你愿不愿意接受呢?如果不愿意的话,那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全都不要接受了;如果愿意,那这么好的论典为什么不学习?

  所以,我这次劝发大家在各大寺院、佛学院中好好学习《入菩萨行论》,因为这部论典已经将大乘经论的所有内容以非常简单的文字表述出来了,学习了它,很多人的相续肯定会得到一定的调伏。藏传佛教也有种说法:“这个人的利他心不足,行为不是很调柔,应该学习《入菩萨行论》!”

  当然,像我这样微不足道的人,祈祷所有的十方僧众不太合理,但不管怎么样,我内心当中确实很想,现代人也好、后代人也好,共同合掌祈请以汉传佛教为主的十方高僧大德,以及一些具有能力的虔诚佛教徒,自己在学习本论的时候,应将其作为一生的修行法要,同时也劝请别人一起来学习《入菩萨行论》。

  以前上师在世的时候说过,我们学院每年都应讲一遍《入菩萨行论》,可见,学习本论并不是以前听过或者看看讲义就可以了,若是这么简单的话,印度这么多的班智达为什么要写一百多本注疏呢?前两天有个人说:“我以前看过《入行论》的讲义,所以这次不听也可以。”这种话已经将他自己的愚痴暴露无余了,为什么呢?因为藏传佛教中这么多的高僧大德都要学习、研讨《入菩萨行论》,而且还造了这么多讲义,如果《入菩萨行论》真是特别简单,这些高僧大德难道没有事情做了吗?所以,我希望有些人不要把内心的愚痴全部表现在外面,在很多众生面前“表演”,这样也不一定非常精彩。

  就我个人而言,《入菩萨行论》不是一般的论典,虽然它属于显宗法要,但菩提心在自相续中没有生起来的话,纵然你每天声嘶力竭地念佛,每天专心致志地坐禅,每天都在弘法利生,或者搞一些慈善机构,但是若没有真正的菩提心,一切都围绕着自私自利,这样做善事虽然是有一点功德,但不可能成为解脱之因。因此,每个人应该再三地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你的所作所为没有把握能成为解脱之因,那为什么不学习这样好的论典呢?

  开讲之前,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寂天菩萨。寂天菩萨生平有七个稀有传记,这次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以后若有空或者方便的时候,稍微广讲一点,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寂天论师的降生年代,这方面历来有一些辩论,布顿大师的《布顿佛教史》、觉囊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有些现代人写的《佛教思想概论》中,记载的年代各有不同。有一本书叫《与西藏有缘》,里面说寂天论师公元687年降生,763年圆寂。还有一位博士,他写的书中说寂天论师生于公元650年,圆寂于750年,大概住世有一百年。不管怎么样,寂天论师应该是七世纪至八世纪中期的人。

  对我们修行人而言,这些历史不清楚也没什么,关键是自己的修行能否与学习结合起来。如果一个人整天研究这些,眼睛一直往外面看,我觉得这样不太好,但如果整天以修行为主,什么理论也不管,这样也不太好。如果对于作者及其历史背景、身份、成就一无所知,就我个人而言,似乎对他所造的论典生不起信心来,鉴于此,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寂天论师的事迹。

  在他的七大稀有传记中,我们先讲第一个:寂天论师是善铠国王的太子,原名寂铠,因为他前世串习了空性等大乘佛法的缘故,从小就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对佛法三宝有非常虔诚的信心,经常供养十方三宝、婆罗门、比丘等等。他的相续中与生俱有随解脱分善根,不仅对出世间的解脱法门有一定信心,而且对世间上的众生具有慈悲心,尽管他降生于王宫,但对身边的大臣、亲朋好友常以慈悲对待,尤其是看见一些病人、穷人或者其他可怜的众生,他就会生起强烈的大悲心,经常救护他们、帮助他们。

  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按照印度的传统,他开始学习工巧明等世间技艺,当他全部了如指掌后,国王非常欢喜,大臣们也特别高兴。后来他年龄稍长,准备继承王位,按照当时的传统,登基前要举行一个授权灌顶,就在当晚寂铠做了一个梦:梦中,文殊菩萨坐在他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善男子,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些书中(《印度佛教史》)记载:度母 用温水给寂铠灌顶,在接受灌顶时,他觉得特别烫、非常难忍,此时度母就告诉他:“现在的这个不是很难忍,如果你明天继承王位,获得了王权灌顶,来世的地狱铁水比这还难忍!”并劝他看破一切世间法,舍弃王位,到东方的贝嘎地方去面见文殊菩萨。得到这个授记后,他早上醒来前思后想,最后决定放弃王位,骑着一匹骏马,像当年的释迦太子一样离开王宫,赴东而去。

  二十一天中他不吃不喝,一直前往东方的贝嘎地方。当他到了那里的森林,恰好遇到一个美女,饥渴难耐的他让美女帮忙看一下马,自己走到泉水旁想喝一点水。正准备喝水时,美女告诉他:“这是世间的水,你最好不要喝,若真是口渴的话,可以饮用这个甘露。”于是给了他一些甘露,消除了他身体上的疲劳。体力恢复后,他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美女回答:“我来自贝嘎地方的森林。那里有一位具足圆满功德的上师,他经常入于文殊金刚定。”听到这个上师的名字,寂铠犹如穷人获得如意宝一样,内心数数欢喜,于是他请美女无论如何要带自己去拜见这位上师。美女答应后,带他去了上师那里。那位上师犹如十万个太阳照射须弥山般威严,身口意三门极为调柔寂静,一见之下,寂铠马上生起了极大的信心,遂将所骑之马、身上的饰品全部供养,乞求摄受。上师摄受他之后,传授了文殊金刚等持。后来,他在上师身边静修十二年,亲见文殊菩萨,从而获得了殊胜的成就。

  今天大概就介绍到这里吧。明天以后我们一边讲颂词,一边顺便介绍寂天论师或无著菩萨的生平,同时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习《入菩萨行论》。以我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很多人在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精进,每天都不吃不喝的,看起来对佛法很有信心。但是要知道,所谓的精进,初、中、后三个阶段都要精进,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一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